论中高等教育的教学断裂与衔接

2016-09-10 07:22张芝明 祁文婷
中国教师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张芝明 祁文婷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整个系统中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大学教育又对中学具有导向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两者之间的衔接也不够紧密,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割裂,导致了诸多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M·赫钦斯就曾指出:“人们习惯于从大学内部思考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很少从大学教育与中等教育联系的角度考虑教育思想混乱这个问题。美国高等教育深受这种思想混乱的困扰,这种混乱开始于中学,并一直延续至大学的最高层次。”[1]中国学者余立在《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在大学中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并非大学教育的缺陷,而是中小学教育的后遗症”。[2]大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缺陷,新生的适应困难症、焦虑、迷茫、恐惧等情绪的出现,都与中小学教育有关。

二、断裂现状分析

1.“教”的断裂

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学的学习任务多以高考为指向。教学目标向高考看齐,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核心是提高应试能力,目的是考上好的大学;而大学则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目标的断裂,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感到迷茫、无助,甚至抱着“大学无用论”的态度昏昏度日。

在教学内容上,中学强调基础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广且泛,要求学生以记忆为主。大学则细化了专业,强调知识的专业性、连贯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知识的架构和方法,更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二者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基础性课程的内容上仍有一定程度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但是,即便如此,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不对接,仍然造成了知识重复、知识体系出现“真空地带”等一系列问题。

在教学方式上,断裂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学教育更像是“单向度”的培养活动,多以“圈养”“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多扮演“指挥棒”“传授者”“占有者”的角色;而大学教育则是“多向度”的引导活动,多以“散养”“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多扮演“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的角色。有研究表明,“51.2%的大学新生不喜欢或者不明确自己是否喜欢目前所学专业,10.5%的学生甚至完全不喜欢自己目前所学专业。”[3]可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断裂直接影响了大学新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的断裂

一是学习目标不明。中学学习,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向高考冲刺,面对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压力,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卯足了劲儿。“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不拼不博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无味”“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终身”等口号,都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下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到了大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不少学生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目标不明、学习方式不适应等症状。“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学习信条,“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亦成为不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口号。

二是学习方式不当。有研究表明,“42.1%的大学新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4]即便起早贪黑,中学延续下来的学习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环境。以英语为例,中学英语学习重在单词积累与语法训练,学习方式多为题海战术;大学英语学习则重在读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发展。此时,学生若不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就会出现适应障碍,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当前中等教育为“应试而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法较好地为高等教育进行铺垫,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内容也没有与中等教育进行较好的衔接,中高等教学体系的断裂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断裂原因分析

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所谓的“刺激—反应(S-R)”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设计者、训练者的角色,负责向学生提供刺激,学生则扮演被接受者、被领导者的角色,负责被动地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即把教师教授的内容装进头脑中。在这里,人们关注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是单向的“灌输”而不是多向的“引导”。这与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等教育体制理念不谋而合。以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自我建构的过程。个体自主地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将头脑中新旧材料或经验加以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强调学习不在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形成反应,而在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这才是学习之本质所在,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所倡导的学习理念。

中等教育在“一考定终身”的目标导向下,侧重线性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而高等教育更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将头脑中的新旧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的过程。这就导致中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断裂。其次,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策略导向也加剧了这种断裂。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朝花夕拾,大四伤逝”的大学生活写照。再者,衔接意识方面,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管理机构,缺乏彼此之间沟通与协作的平台。“高中认为大学考试绑架了高中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学觉得招收的新生很难完成转型”。[5]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不仅教学脱节,更因为缺乏有效沟通而衍生出种种问题和矛盾。

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称:“必须在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只有当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对它们应该走向何方有着共同的见解和共同的了解,这种教育才更有生命力。”[6]更有学者认为,“衔接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边界条件,特别关系到创新人才出现和成长的重要体制性基础。”[7]推动这两大教育的衔接更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8]

四、中高等教育如何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等要求,这些都是基于中高等教学体系断裂提出的宏观调控措施。

中高等教学体系的断裂,归根究底源于“应试教育”导向下的灌输教学,该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现中高等教学体系的有效衔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整教学目标、改进培养模式、提高衔接意识、关注心理衔接是关键所在。

1.调整教学目标

承认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灌输的过程。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即一个传授的过程,注重“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强调教师的授予,学生的接收,忽视了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自主性。承认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非知识灌输的过程,是中高等教育理念得以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因此,正确定位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强调学习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引导,最大程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教学理念改革的方向。自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已有23余省份在改革方案中明确表示将推行“3+3”模式,即除语数外之外,其他3门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作为考试科目,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外语也推行“一年两考”模式,力图破除“一考定终身”的魔咒,个别科目的考试也从一次变成多次考试。

2.改进教学内容

注重学科基本结构、教材知识结构的讲解。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目前中高等教学内容则表现出无序、零散、片面的趋势,且严重断层。中学在高考的目标导向下,侧重对考点、难点的讲解,非目标考点则一带而过甚至直接忽视,导致原有的知识体系被打乱,影响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为此,中等教育应该摒弃高考导向的陋习,注重各学科基本结构,教材知识结构的讲解,全方位把握知识体系,再深入讲解重点内容。其次,加强中学选修课的落实和大学新生教育课的开展,在内容上实现中高等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保证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改进培养模式

学习是学生内在动机驱使与外在教学活动强化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舞台的“拥有者”,学生则充当观众的角色,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内在动机的驱动作用,而内在动机又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以怎样的态度学”这一关键因素。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从其内在动机出发引导其学习,再辅以外在的教学活动加以强化,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必由路径。湖南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明确表示,2020年起,高考不分文理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科目。此外,河北、江苏、山西等地也表示,2021年起,高考不分文理科,学生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学业水平考试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并入高考总成绩。这种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让高考从“标配模式”走向“自选模式”,虽然没有完全突破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筛选标准的局限,但已经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一大进步。

4.提高衔接意识

中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沟通上应采取人才培养理念共商、教学设施资源共享、师资交流加强等举措;在教育管理上,加强中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创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在课程设置上,构建衔接课程体系,在中学开展相应的大学衔接教育课程,在大学也开展相应的新生适应辅助课程,如中学的“大学先修课”、大学的“新生教育课”等。不断推进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做好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衔接,采取多样化招生考试及学生录取机制,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限,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减少统考科目,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等。作为学生,还应该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促使自己养成探究性学习方法。作为家长,也需对教学断裂及衔接问题引起重视,并注重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的

培养。

中学到大学这一阶段,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学习压力、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学生的适应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有效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自身也要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中高等教学体系的断裂及衔接问题,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教育百年大计的关键性环节,应该引起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赫钦斯, 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

[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3.

[3][4]黄兆信, 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5:83-85.

[5]吴康宁.理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 (1):6.

[6]欧内斯特·L·博耶, 涂艳国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97.

[7]谢维和.与高中之间衔接是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N].中国教育报, 2013-05-27(1).

[8]唐景莉.寻找创新人才培养对接点[N].中国教育报, 2013-05-31(005).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