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林
传统的作文教学总在低效的困境中徘徊,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作文更是历史性的难题。如何让农村初中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也积累了些许经验。
一、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难的问题根源
(一)不注重强化教师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要开展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有新的教学理念,还应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中以身示范,指导学生习作。很多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或者说对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不够重视,一味只要求学生多看、多记、多写,根本没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成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作文训练过于强调形式和技能
在传统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需要。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实中,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大多以强调作文形式及写作技能来美化作文效果、提高分数,往往忽视了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及亲身感受为素材,写出真情实感。作文中的情感流露本是作文的重点之一,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的。然而在很多的农村,语文作文教学却往往脱离了农村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亲身经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作文训练中缺少素材,训练不系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由于受到周围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身在农村,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今的现状是:作文与熟悉的农村生活脱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文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结合农村特殊的地域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强化农村中学生作文中的“生活化”
(一)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挖掘作文的源泉
农村学生最贴近于自然,常年与田园为邻,与山水为伴,也最能体验到大自然的真实和美丽。只要老师提醒,学生稍作留心就不难发现多彩的自然风光;不难发现农村生活传统而优美的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不难发现有趣的生活或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不难发现身边附有活力的一草一木……,这都会为学生写作注入鲜活的素材。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因时制宜,将之作为学生作文素材。可以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结合农村农忙季节,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劳动,然后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二)适时指导学生利用活动作为练笔机会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生活素材,积累一些别人在这些方向上的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语文作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也要精心为学生搭建展示习作的平台,适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比如,可以定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向全班、全校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办一些习文手抄报;向刊物投稿等。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平台,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燃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与信心的火花。
另一方面,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教师要适时地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活动作为指导学生练笔的内容。比如,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各种体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竞赛活动,班级利用班会组织开展互助互爱、心得交流、读书活动等。各种活动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是学生最好的练笔机会。
(三)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动脑、动手、动笔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当学生有东西可以,又乐于写,在不断的坚持中,文笔自会生花,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将生活素材进行归类整理,学会在素材中找到发光点,以点切入主题,不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美的能力,每一天,不管天阴天晴,不管雨大雨小,每一个生活的角落,都有美可以发现,天天活在眼皮底下的小花小草,在季节变化中也会多姿多彩;天天活跃在身边的小狗小猫,在不同时间也会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时时练笔的习惯,但教师也必须坚持定期批阅,并坚持讲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不断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历程,不断探讨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开发学生写作资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