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2016-09-10 07:22贾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周长教材数学

贾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始终不变潜心研究的主题就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获得发展,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的教学。

那么如何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观摩名师课堂,虽然每一个人的教学风格各有所长,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都在营造一种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会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思维的活跃程度。无论是华应龙老师、还是贲友林老师的课堂,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和孩子商量的语气、经常能看到他们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这样和谐、民主的课堂必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给予孩子充足的思考和表达空间

(一)给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间

每节课40分钟,环节紧凑。为了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会强势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时间,只留给学生一些形式上的思考,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充分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为了让孩子积极参与,必须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让新旧知识发生碰撞,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心理上同化与顺应,走完学生获得新知的心路历程。这也可能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吧。

(二)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回顾自己的课堂,是否曾出现过在孩子回答不是十分清楚时,便急于给出答案的情况。这种讲授法虽然很有效,但是促进孩子的发展效果毕竟有限。时间长了,学生将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此,教师必须给孩子表达机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捕捉孩子的思维障碍,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帮助孩子成功。

三、组织引导学生互动

互动包含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问,学生答,这是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而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孩子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有的问题表达不是很清楚,甚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老师也听不明白,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找一名同学来帮助他复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对方听,帮助本组学生解决答疑解难,这都会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孩子学习数学,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有效数学教学活动。而有效的教学活动,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定的。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双基”,还要让学生学习一些终身受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习惯。教材是“死”的,人是活动。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编写者呕心沥血的结果,凝结了教育专家的智慧,尤其是教参的编写,更是细心的阐述了编写的原因。所以缺乏经验的老师经常是手捧教材、教参,如获至宝,其实有时大错特错。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这节课要教哪些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以及编写者的意图。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建立周长的概念,其中有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测量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体会周长是一种长度,是可以测量的。而在汇报环节,孩子们已经通过测量,说了周长是88厘米,而老师还一味的去追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尽管孩子说出来了,但是却浪费了课堂的时间。结果,接下来的环节“在方格中数周长”草草了事。这个案例说明老师在设计数学活动的时候一定把握好学生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果教师设计活动掌握不好这个“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五、选取与生活紧密的数学学习材料

例如,在追击问题类应用题中,习题一般以汽车追击、跑步追击为内容。华应龙老师却捕捉了生活中的追击题材。2015年,他参加了俄罗斯的红场阅兵和中国的9.3阅兵,他不断深思,当看完这一切的展示,除了震感,能给孩子们呈现什么呢?于是,经过深思熟虑,通过调查,得知中国士兵75cm,俄罗斯士兵每步80cm。那么假设两个方阵相距10m,俄罗斯方阵多少分钟能追上中国的方阵。学生看完阅兵的视频,对这个研究肯定会充满极大的研究兴趣。所以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料必然点燃学生内心中探究的火花。

六、设计灵魂问题引领课堂

我认为设计,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且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目标精心设计,才是有效的问题。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黄老师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出一个三角形吗?该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所质疑,从而产生验证的需求,引向通过实验探索,得到相关数据。二是,为什么有的组合就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合就不能?该问题的目的在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见,没一个问题是凭空随意想出来的,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必将学生推向思维的顶峰,享受思考带来的乐趣。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周长教材数学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教材精读
周长面积变变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