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象研究的STEAM课程探索

2016-09-10 07:22钱晓强陆林芳
中国教师 2016年18期
关键词:气象学科融合

钱晓强 陆林芳

近年来,STEAM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关注。《上海市嘉定区2015—2020年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研发融合人文和科技特色的区本STEAM课程,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协调发展”的要求。STEAM教育是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教育,提倡学习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整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因此,STEAM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STEAM课程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体验、学习与世界的联系。

一、STEAM课程的核心关注

近年来,上海市南苑小学加强学校课程架构的设计与开发,以加强学科间关联度、去校本课程碎片化为宗旨,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以下缘由,启动STEAM课程开发,以学科融合作为课程变革出发点,有力推动气象科技课程群建设,逐步实现学校课程目标。

一是基于生活需要。今天,气候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学校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探索,让学生学习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通过常见气象和气象灾害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基于学校实际。历年来学校获得了“全国气象科普示范校”“嘉定区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学校”“嘉定区科技教育品牌阵地”等荣誉;工业区教委搭建STEAM课程平台,让“梦想课堂”成为学生学会“做梦”、敢于“造梦”、勇于“追梦”的摇篮。学校深度开发和利用地域资源、师资资源、环境资源,制订《南苑小学STEAM创新课程实施方案》,尝试核心课程对接融合,寻找课程实施与学科教学的交叉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三是基于育人目标。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文化铸魂科技提升”嘉定区2015—2020年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精神,以气象课程作为学校STEAM教育的深化点,成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运用于探究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为此,学校组建了课程研发小组,分别由语文、数学、自然、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参与。为保障全员参与,课程组长负责课程方案总体设计与实施;另聘请嘉定气象局、计量所的专家团队与课程研究专家与课程组对接,为课程建设推波助澜。

二、STEAM课程与学科课程形成链接

教师挖掘学科中与气象相关联的活动性、体验性、探究性强的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联动整合、学科功能联动整合、知识与生活联动整合、跨学科联动整合”四种策略为主,进行资源融合、创生,作为STEAM课程的研究专题。具体做法如下。

1.与基础型课程融合

基础性学科教师开展基础学科定向拓展,挖掘学科中与“气象”关联的主题进行教学资源重整,学科融合,推出教师个人的“1+X”课程(见表1)。

①设计思路:感知—拓展—内化。框架的主基调为认识与感知、实践与体验、感悟与内化。

②实施形式:微课程或渗透于学科教学过程中,或通过兴趣课、社团活动和“学科节”活动实施。结合基础学科,挖掘与STEAM课程可能的交集,寻求突破方向,通过基础型课程的拓展,丰富完善气象课程。

③实施保障:教学部门出台《“1+X”微课程指南》。

④实施载体:“1+X”微课程。

2.与拓展型课程整合

开展基于传统课堂的主题式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见表2)。

3.与探究型课程融合

借助外聘专家与社团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创客空间的个性化研究,体验探究生活中的气候现象以及与气候相关的植物或食物变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实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生问题”的学习过程(见表3)。

总之,学校依托学校已建成的“创新实验室”和已有课程资源,以无边界学习形式,融合数学、科学、技术、艺术、工程等学科,把学校六大类课程加以统整,探索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跨界学习、合作学习、搜索学习、玩中学等形式,让学生通过适当途径感受气象文化,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紧密结合,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新途径。

三、重构学习环境,丰富课程评价

1.创设多维度学习环境

学校在校园内打造了易观察、可学习、能实践的开放式科技特色景观,具体有“八个一”。一室:创新实验室——可供探究、观察的综合性实验室。一园:气象风铃园——布置气象百叶箱、气象低温仪等仪器。一廊:科普宣传长廊——版面展示高温、雾霾等气象知识。一墙:气象宣传墙——悬挂科学家的画像和学生作品。一圃:植物圃——了解植物的生长繁殖与气候的关系。一屏:气象科普电子屏——滚动显示近期的天气预报,介绍气象灾害的预防等。一台:红领巾广播台——每天两次播报当下空气质量指数和温度。一号:气象微信号——用于传播气象知识,宣传气象活动等。

2.改变教学方式

依托学校多维度学习空间,教师在跨界学习、合作学习、搜索学习、聚焦学习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观察、体验、实验、探究、动手制作等活动,为学校生成STEAM课程提供思路,加深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在学科融合中,教师“忙”于收集相关资源,筛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补充到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用对时令、气候、新闻的敏感度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场所,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生“乐”于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多体验、多收获。

3.构建多元评价

建立“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融合的度”的立体评价系统(见表4)。对学生“学”,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等第制评价,利用豆朋软件、成长档案评价、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尊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肯定学生学习成果,让评价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对教师的“教”,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发展情况、学生满意度等对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对融合的“度”,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对学科融合有效性的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

总之,课程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品质。基于学科融合,促进STEAM课程的创新与发展,传递着课程魅力和价值的正能量。我们正在经历STEAM教育背景下教与学的变革,这将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生活激情,为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增值加速。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猜你喜欢
气象学科融合
气象树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刚柔并济
破次元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融椅
文章有象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