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丹
今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轫150周年,在这样的重要历史节点,职业精神、职业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在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职业启蒙有着怎样意义和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博士。
杨进博士先后任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指导处处长、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等职务,对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多年国外工作的经历,让他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开放,对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他有着不一样的思考和见解。
中国教师:您认为在崇尚“工匠精神”的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进博士:“敬业爱岗 规范严谨 精益求精 灵活创新”这是教育部职教所研究团队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它涉及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我在贵阳市做调研时发现,汽车维修行业顾客满意度调查的79项指标中,21项与职业技能有关,57项与职业道德相关。这项调查反映出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是不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不愿意把事情做好。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支撑这一伟大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文化精髓。“工匠精神”就是这种精神的重要内容。
反观现实,现在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后一年之内的跳槽率接近5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去企业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和一线工作,这与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和传达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我们学校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职业教育院校,将知识的范畴“窄化”为书本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越离越远。
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把职业道德养成与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工匠精神”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中国教师:“十三五”期间,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现阶段中国的职业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
杨进博士:“硕士、博士满街跑,高级技工没处找”,是现在一些地区用工情况的现实写照,讨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离不开对人才需求问题的清醒认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我国既有工业4.0,也有工业3.0,还有工业2.0的存在;就用工单位而言,除了国有大型企业,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存在,并且,80%的就业由这些中小企业解决的。这就决定了,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并不是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因此,“十三五”期间,应调整教育目标,使之与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合。第一,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角度,使教育机会的供给和需求相适应。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踏踏实实地做点实证分析,弄清楚教育的层级结构、内容与经济社会需求是否相对应,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避免过度强调提高学历层次。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传统“基础课+专业课+实习”,三段论式的教学模式,深入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用实践带动理论学习。20世纪90年代末期,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举办了我国90%的技工学校、80%的中等职业学校、60%的成人中专学校、20%的职业高中,以及大量的职工和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的力量,在促进产教结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看来,企业兴办职业院校,对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非常好的路径选择。
第三, 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扩大教育公平。通过对全球40多个国家的调查,我们知道职业院校的生均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院校的2.53倍。但是,在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低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费高于本科院校。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来自于经济条件较为窘迫的家庭,低收入家庭承担了更高的教育成本,这与社会主义教育应有的公平原则相悖。因此,“十三五”期间应在经费投入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大力倾斜,从而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在我看来,职业教育发展并没有出现新的问题,都是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只有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职业教育处于劣势的现状才会从根本上有所起色和转变。
中国教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设在德国汉堡)工作期间,您努力在国际社会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您认为终身学习的内容是指什么,与职业教育有何关系?
杨进博士:对于终身学习,我很喜欢伊斯兰教的说法:学习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它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终身学习界将学习分为: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无形的学习。学校教育提供这里所说的正规学习,但人的一生中75% ~ 85%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非正规的和无一定形式的渠道获得的。然而,现实中我们对教育的兴奋点却集中在了学校教育。
学习是个人通过经历、实践、探究、教导而在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能、胜任力或行为方面的获取或改变。可见,学习的范畴十分广泛,而我们的普通教育所涉及的部分极为有限。从多元智能理论而言,人的智能包括了人际、语言、音乐、空间、逻辑、运动、自然、内省等八个方面。我们的普通教育则面向很少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和评价。而职业教育不仅仅为获取职业能力服务,更是为了终身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是更贴近生活实际的,因此在终身教育中,职业教育是更有意义的,更接近学习的本质,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现在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展了职业启蒙和职业生涯教育,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杨进博士: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让在校学生有初步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准备。现阶段我们对学习的范畴理解过窄,造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太过知识化、理论化,更多地为学生升入高中教育做准备,造成普通教育并不“普通”。而基础教育阶段应服务于普通劳动者,或者叫“基本教育”更为合适。例如,基础教育中的数学课,就首先应当着眼于让不继续升学的人们知道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数学。因此,在我们的普通教育中,应让孩子们学习一点家政知识,培养劳动习惯,知道财富是怎么创造的,知道劳动工具要怎么使用……
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职业领域和有效参与工作做准备,它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也是为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做准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手段、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可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是没有明显的鸿沟,普通教育阶段的学生接触一点职业教育是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年轻人面对择业时的迷茫。
以色列的总统佩雷斯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终身学习,独立思考、蔑视权威,敢于辩论,这才是创新的源泉。我们的基础教育恰恰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和教导。没有生活基础的人是没有办法创造的,我们的教育太脱离实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没有能力进行创新的。因此,把职业启蒙加入中小学教育的阶段,是在帮助学生的提高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这才是教育更有价值的方面。
中国教师:根据您在国外多年深造和工作的经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能够更好地融通,让普通教育更普通、职业教育更发展?
杨进博士:在真正尊重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中,教育才能真正地尊重知识和技能。法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说,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密切联系着社会的制度、习俗以及重大的思想运动。因此,无论是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还是让学习更接近其本质,都要把知识和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将职业启蒙加入普通教育当中。
非洲有一句俗语:“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全村人的事”,在重视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终身学习界,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召开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说: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当教育走出围墙,联系实际,融入社会生活,学习才能有效。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间是没有学校的,学习就是孩子跟随家长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学校的出现应该提高这种学习的效率,而不是将学校变成围墙内的象牙塔。有的学者提倡“去学校化”,也是强调学习与社会和实践的接触与融合。
在国家制度层面而言,若想让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真正融通,首先是要提高社会对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案例,2015年8月,来自杭州技师学院的杨金龙在巴西圣保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引领和代表着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同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及技术专家团队颁发了奖金,金牌获得者每人奖励20万元,银牌获得者每人奖励12万元,铜牌获得者每人奖励8万元。浙江省还为这名获奖者特别颁发了“职业资格特级技师”证书,并明确其工资待遇参照教授级高工执行。从经济和职称双方面对技术人才的认可,让工人能够通过磨炼精益求精的技术,获得财富、提升地位,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技术工作中,让全社会从根本上承认、接纳和尊重技术。这种接纳表现在制度层面,就是要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把职业资格和学历学位等同起来,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的学习予以鼓励和认可。惟其如此,方得始终。
责任编辑:安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