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育师能量

2016-09-10 07:22姚文忠
中国教师 2016年18期
关键词:熔炉沃土陶行知

姚文忠

这篇文章主要谈及教师集体在队伍建设方面拥有的能量,或者可以称为“育师能量”。对此,笔者有一种体验,终身难忘。

几个20多岁的大学生,被分配在偏远的乡村中学。他们在寒碜的饭桌上谈文学、艺术、历史,课后走进荒原,在散步时海聊科技和人生,引吭高歌……算起来,前后聚集在这所学校的教师,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间短的有8年,长的达17年之久。30年后,他们相约返回已然翠绿的丰收村社,乡亲们欢喜地奔走相告,“好老师回来了!”

思考着这个“好”,有平和、负责、尽心的意义,于自己则更兼成长。面对显出老态的彼此,那时集体的温馨让人言犹无声,胸涌波涛。教师集体这个概念,稳稳地藏在做教师教育研究的人的理论符号里,一旦发现类似的好去处,竟然觉得自己也容光焕发了。

在各种数不清的教师培训形式中,校本培训被看得很重,因此,关于教师成长的论述,看重前沿学校。优质校本是集体,如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是摇篮,是沃土,也是熔炉。所谓摇篮,重在情感的影响;所谓沃土,多指滋养的功效;所谓熔炉,关键是互动的淬炼。三者缺一不可,其他的意义难以言尽。这其中存在所谓的机制,三种外在力量即将转换成教师自身的能量,在追求发展、提升、跃迁或者“自助助人”中,是一种必需条件,是一种推动向前向上的力量。得以影响现代教师的发展者,舍此鲜有其他更完美的正能量。就是读书用书,也是大家共同研读得好。

微小学校和教学点里的教师,苦在缺乏适当的集体依傍,时人指出那里缺乏文化。文化一说,太过笼统,缺的是教师集体和心心相印的集体生活方式。在这种集体里的教师,因良好的职前教育而奠基了基本品质, 教育史绝然相信,他们能够组成光彩夺目的育人集体。要理解陶行知先生关于“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上进”[1]这句话,只有透识教师集体的能量,“必须”的含义肯定非常深邃而丰富。

“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前一个“好”字,在于校长确实是“教员的领袖”,把大家团结起来,与时俱进地生活和工作;后一个“好”字,是学校团结了一批好教师,为学生尽心尽力。校长的人品和才智,体现在学校始终活跃着可以信赖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绝大多数“力求上进”,不曾动摇。按陶行知先生的经验 :天才的教师极少,其他都需要培养和学习;而最好的培养和学习是在学校的教师集体里进行的。

陶行知先生借王静安谓,“成大事业者,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2]。许多人进一步体会,伴着三种境界,还有三个要素,笔者把它们叙述成三个观点。

一、摇篮观

校园集体是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摇篮。人之初在摇篮里吸吮母乳和嬉戏,尽享温暖、安全,偏重情感生活的体验。在学校,人与人体贴入微,关照细腻,帮助及时,对于不同年龄和性格的教师,都有说不尽的人生价值。平时,这些价值可能隐蔽着不见行迹;但在急需时,就会发出无可替代的力量,以致映红校园,溢出校园。

一位27岁、工龄6年的教师调入一所新学校,她有这样一段心路历程。

记得刚进校,备课需要的书籍、册籍、教具,都齐备而整齐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自制的花瓶里插着三种颜色的紫薇。紫薇是学校的校花。所有工作都还没理顺,办公室姐妹们的称呼就让我备感亲切。以前,除了家里人,从没有人叫过我“敏敏”,在学校里听到这样的称呼,亲切极了。

集体的氛围如此,已然具备了摇篮的温馨和韵味,浸入情感中,积淀在心底,时时生发着怎样的温暖情调,储备着怎样的意魄心绪,引动着怎样的绵绵旨趣呢?一位50岁的教师,公公去世,整个学校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情谊暖暖的问候和帮助。备课组的同事,为了能赶在寒冬时节的凌晨5点参加出殡,干脆在办公室待了一夜。

整个城关赞学校像一个人,社区布置的任务就这所学校完成得既好又快,从来不会提出需要解释说明的问题。全县同行赞,在这所学校参加活动,所感受的只有完美、细致、周到。一位经常关注这所学校的远方学者叹说:“终于相见了,这是我一生都在梦寐以求的学校。”

学校的这种环境,为教师提供着安全感和群属感,使得他们思想认同、方向协同、行为一致。这对个人的提升和发展极其可贵,是“自助助人”的绝佳基础条件。

二、沃土观

教师的成长必须具备学习资源、启迪机会、模仿可能和观察对象,必须得益于学校为教师成长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优质养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资源;卢梭讲人生阅历有三个来源,如自然、事物,也是说资源。假如这些养分,充分、全价、优质、均衡、及时,十分理想。无奈,就教育资源和育师资源而言,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相去太远。

学校成为育师的沃土,身边的榜样最属关键。姑且用现在的流行语“名师”做榜样,年轻教师对于学校的名师,心里能够不断产生渴望、激动、仿效,尤其重要。

走近名师,渐渐明白他们能成为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绝活”。他们有的勤奋钻研,有的执着追求,有的出书立著,有的敢于创新……他们成功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却有相同的特质: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能静心思远,博览群书;能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成功的前例化为其他教师的职业规划,校园的育师资源决然发挥着能量效益。对于有心学习的教师,学校既往形成的方法、技巧、经验比比皆是,唾手可得。如果这些资源经过再加工,价值必然更加不菲。

一堂优质课是怎样来的?学校教师为什么成长得这样迅速?学校让我承担公开课,这是全县“以学定教”的第一节评教课,我决定上“马拉松”的内容。经过讨论,对为什么选这一课,我明白了一些关键理由。教导主任和课题组其他教师和我一起磨课。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感动了!我看到了学校语文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看到了主任深钻教材的认真样,对待问题严谨的态度,对分歧意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磨课过程磨出了意志,磨出了技巧,更磨出了智慧的火花。这种“教学做合一”的研究,使我们感受到身边是一个值得自豪的集体!

时下,一些教师培训方式被指为无用,进而警觉到使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充任培训者的重要性。这个认识是可以追问下去的,即校本培训离教师的认知结构最近,肯定最适宜接受和成长,所以学校研修是教师身边永远的、有效的进修机构。

一所学校能够不断地给教师以学习自助的养分和智慧,教师的发展就会拥有深厚的沃土,学校管理者的心中要具备如斯的方向。

三、熔炉观

熔炉呈激烈状态,性质虽然一致,但不是和风细雨。虽然教师应该在“静心”和“潜心”的状态下工作,但他们的才能提升和进步、师德经验的积累也会遇到风浪、骤雨,从业路上也有泥泞、曲折、坎坷,内心可能会产生动摇、苦闷、彷徨、退却……

为了在各种状况里都能坚守,并且卓有成效,教师必然要经历磨炼,需要碰撞,需要处于不利,需要获致负面和不愉快的体验。事实上,身临困难、无助、矛盾甚至冲突时,人就进入了熔炉。人生天地间,这种状况无法避免。

此处的例子就似熔炉一般。一位优秀教师才到新的学校,因为尚在适应和忙乱中,发生了失当情况。

要交读书心得体会,我在网上下载了一篇。没想到被校长发现,心情真是无法形容。“肯定完了!不知道要怎么样啊!新教师,肯定挨批,不知道要遭多少白眼!”可是,校长没有在大会上揭我的短,而是单独约我到办公室谈心,真诚地给我建议;没有想象的批评,也没有扣分通报,只是让我写写自己的想法。

对于优秀教师,这一行为是明知故犯,心里备受煎熬。校长纵然处理得轻巧,但也会让这位优秀教师难受。他犯了学术不端的忌讳,也会自责。中国人讲面子,内心冲突是怕丟面子,担心今后的日子咋过?因为年轻,遇着名誉考验,思想和精神肯定会发生颤抖和不安。可见,有进步意愿和准备的教师,会产生纠结,碰上危机。在那个时候,类似的处理不算轻,但处理的愈后属于成功,行为更加严谨和慎重。将这一例写入本文,佐证校园是一种熔炉。

还有一例,反映另一类情况。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学校领导重点关注骨干教师,与我一同分配进来的两位老师很受领导青睐,在实验班,获得许多机会。我自认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阳光暂时或许永远照不到我的身上。难道我注定只能是默默无闻的绿叶吗?不甘心!要强的性格,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努力寻找一条自己的成长之路——蛰伏下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终有一天,我也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确实,15年后,这位教师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教育创新能手和著作颇丰的教育科研专家。

不少学者批判愉快教育、快乐教育,但这几个真实事例,都取自具有类似主张的学校。在愉快、智慧和情趣的校园深处,磨砺、辛劳、冲突和反诘间或发生,这是一幅真正的校园图画。教师个人的蛰伏,埋头读书,心系未来,是另一种性质的熔炉,生出另一种冶炼状态。

关于校长对教师的领导力,针对个人算是一种。不过,校园具备着摇篮、沃土和熔炉的功能与性格,这样的学校才能够被赞为上乘学校,或者叫时兴的名校。名副其实的上乘学校,因为教师队伍形成为优秀集体。

现代学校,教师个人的影响十分有限,强调教师集体的意义,是教育理论不能回避的课题。笔者怀念以前穷困的校园,不悔,还为此而欣欣然,感到幸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3.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74.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熔炉沃土陶行知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凝视
鹧鸪天·路边草
陶行知夜归
沃土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锻造匠心精神,开启员工思想教育新领域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我的孩子
发烫的熔炉不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