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
【摘要】由“国学热”引发的国学教育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国学日益发挥着它育人的作用,而落后被人忽视的农村中小学,也急需国学教育的滋养。面对农村中小学存在的种种弊端,当然农村中小学也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需从选择、投入、方式几个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进行优化实施,从而达到国学教育对人的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农村;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说说“国学热”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这是时代对文化的需求,也是新时代的一种精神寻根。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明。因此,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2005年9月28日,世界各国同时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活动,接着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清华大学设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儒教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召开国内国际的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电视媒体方面,阎崇年先生在《百家讲堂》讲清帝、易中天讲三国、刘心武讲红楼、于丹讲论语等等,这些文人雅俗共赏的讲座,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学习。各种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开始关注国学,纷纷开辟国学专栏。国学类的图书也开始热销。同时,“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也在日益升温,目前,世界各国创办的孔子学院达400多所,700多个孔子学堂,遍布世界123国家,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这些现象,让我们国人为之骄傲的同时,也说明了“国学热”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二)说说“国学”和“国学教育”
何谓“国学”?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上世纪初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著名哲学家朱伯昆的弟子张其成先生也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学问或者传统学术。”
何谓“国学教育”?
针对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所进行的教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教育”。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最好就是从孩子抓起。近几年,国学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且语文课堂显然已经成为国学教育的主战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定义中的第一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有这样的阐释: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且“新课标”在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些都在充分说明着,语文教学承担着国学教育的重任。说到底,国学教育也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人生观的教育、日常行为方式的教育、道德伦理的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延伸。
二、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一)普遍现象
目前,国学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足够重视,针对在中小学教育中推行国学教育,各省市也做了大量工作。就安徽省来说,安徽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编写出版发行了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安徽历史》以及配套语文教材的《语文读本》,小学还有《文明礼仪读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极具国学教育色彩。很多学校也大力研发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总体说,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进行的还是风风火火的。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就安徽省来看,城市学校在有意识地开展国学教育,加上社会上的国学课堂、私塾的开设,都极大的推进了国学教育的进程。然而在安徽省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学教育正处在萌芽期,甚至许多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都未曾接触到国学教育春风的吹拂。安徽农村中小学中的国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农村中小学不够重视传统国学教育。许多农村中小学落后偏远,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尽管教育培训不断地在进行,但农村中小学从领导到教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经调查,除了个别先进乡镇中小学,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对要求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课程,不够重视,每周开设一节,还多被主科老师借去,即使上课,也是非语文、政史老师代课,上课简单读读,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课程的教育目的。在这方面看来,农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跟不上“国学热”的大部队的大步伐。
其次,部分能够认识到国学教育重要性的先进农村中小学,没有找寻到优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开设的国学教育课程以经典诵读为主,所选经典多为古代“童蒙读物”——“三百千”和《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主要学习形式局限于诵读。这种机械的学习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也许对幼儿教育有一定好处,然而,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来国学教育效果。
另外,农村中小学在自觉进行国学教育时,没有考虑到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记得在对待外国的文化知识时,我们常常提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当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能照搬照用,觉得既然提倡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要一味的继承。很多农村中小学,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精选,就一股脑的全部拿去教学生读记,结果里面宣扬的一些无条件遵从父君、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果报应和命运天定等思想的句子也让学生们挂在嘴边。这些传统的糟粕,都是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必须有选择的剔除。
当然,作为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还是有很多我们必须看到的先天优势。如:
第一,农村的孩子本身就具有淳朴、善良、真诚的品性,这正是我们想通过国学教育传递给孩子们的健全人格中的一部分。他们生活环境单纯,接触社会负面影响较少,只要我们再有意识有步骤地对这些孩子进行优化的国学教育,用传统去影响他们,帮他们建构精神信仰,那这些孩子就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就真正的达到了国学教育“修心”的目的。
第二,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有比城市孩子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有更大的渴求欲。我们知道国学教育的内容除了经典诵读外,还有传统道德、民俗民情、民族音乐、传统戏曲和传统体育等项目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若农村中小学能适当开设相应课程,必将引起农村孩子们的极大学习热情。特别是安徽省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黄梅戏、花鼓灯等,优秀的徽剧文化、安徽特色建筑文化和著名的徽商文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渴求却无从学起的传统文化。
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优势,相应的开展合适的国学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创造性的难度,但这些实施起来似乎也很有意义和可行性。
三、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为了更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植根在广大的基层农村,把农村孩子培养成自信、乐观、有人文精神、有健全人格的人。首要解决的就是把握好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第一,选择很重要。
课程开设上来看,农村学校远远比不过城市学校。但是农村学校只要做到,尽心实行统一开设的《中华文化传统》等课程之余,再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精选开设一门国学教育课,文学、绘画、音乐、棋艺均可,不可贪多,提起学生兴趣,真正从一门国学教育课中汲取到一点传统精华就是成果。
第二,投入很重要。
对于教学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开设国学教育,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需要上级教育部门给予支持和投入。首要的是教师培训,现任职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国学教育培训,才能更好地去传授传统文化。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无疑是给农村中小学注入了国学教育的原动力。其次是财力支持,适当向农村中小学提供教学器材的支持,是更好帮助农村中小学建立起自有的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的有力前提。
第三,方式很重要。
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动力就是兴趣。在有选择的开设国学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不能让孩子们在“受逼”的状态下死记硬背经典。“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儿童缺乏学习主动性,成为知识容器,这样很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去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学习的主人,开设国学课程的形式很重要。我们可借鉴、可选择、可创造的国学教育形式有很多。比如:
以经典诵读形式为主,毕竟,记住是了然的前提。可选择每天早读自主背读,课前齐读,赛读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努力衔接上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政治教学和历史教学的学科关系,在相应的学科考核中体现国学教育的考核。同时也可单独考核,有计划地开展校内或者校际经典诵读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出墙报、出手抄报;甚至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故事表演、小型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国学教育内容,可采用选修课模式,试着开设多门国学兴趣班。并邀请同地区内其他学校的国学教育课教师进行校际交流。积极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视频,漫画,图片,时文等多种媒介进行国学教育课程的讲授,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只有“乐学”才能“好学”。
加强校园国学教育氛围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像校园广播、校内宣传栏、升旗仪式的国旗下演讲、黑板报、文化长廊等板块,大力宣传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的熏陶和滋养。
引导农村中小学学生向社会要传统。农村老一辈人中就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学生课下,走访、交流并学习,通过这样的国学教育实践,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传统。
此外,还可以仿照现代层出不穷的“复古风”,引导农村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一种自己之前未掌握的传统礼仪,或者,仿效“汉服风”也去查阅资料,仿制一种古代服饰、发式、雕花、微雕等等传统工艺。在动脑动手中,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文明。
总之,国学教育的精神在于教人做人,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平民教育,即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些品质,恰巧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故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才能让农村的孩子更优秀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78
[2]张岱年.国学丛书·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丁晓敏.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王明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J].德育美育,2013.
[5]曲东风.义务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状、误区及提升策略[J].观察与探索,2013(4).
[6]张小国,唐智松.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乱象与方向[J].教育改革,2012(4).
[7]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7).
[8]马琳萍.河北省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教育,2010(7).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