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

2016-09-10 07:16钱敏玉
课外语文·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优化策略阅读教学

钱敏玉

【摘要】我们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从优化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努力把他们的阅读状态调整到最佳;运用我们的智慧,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课堂阅读活动,尊重学生的体验感悟;加强指导点拨,让学生从阅读活动中学到技巧,形成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以实现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设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努力实现阅读教学的优化,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阅读活动中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精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体验中有所收获,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心境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读者的心境与阅读的效果紧密相连,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阅读理解的效果就好。语文阅读教学要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力度,以克服学生的阅读倦怠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他们在积极阅读的良好心境下解读文本。

在阅读活动前,创设有利于阅读学习的情境,可以为学生走进文本搭桥铺路。如教学《甜甜的泥土》前,我利用媒体播放了一段《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让学生边听边回忆母亲关爱自己的镜头,让他们在音乐声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学习的情境。再如学习《松鼠》时,给学生展示几张可爱的松鼠的图片;学习《夏》时,给学生朗诵几句有关“夏”的诗句;学习《天上的街市》时,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等,这都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和欲望。

根据阅读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或过渡环节,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先给学生介绍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沙漠的知识,接着设问:“沙漠里还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妖魔鬼怪作祟的现象,是什么呢?”在学生有了一定兴趣后,再组织阅读。学习《活板》时,由于既是文言文又是说明文,大部分学生对此“望而生畏”,我和学生从古代四大发明谈起,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再设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想不想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想不想知道古人是如何造字的,想不想自己也成为小小发明家?”悬念能激发人的答疑解惑心理,使学生能在疑问的刺激下启动阅读兴趣,促进他们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有效的阅读需要良好的心境,当我们发现学生阅读主动性不够,导致阅读效果不佳时,不妨先从改善学生的阅读心理入手,设法使学生感到阅读的易、趣、活,调动他们参与阅读认知的主动性,这将为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二、巧妙启发设疑,让学生产生阅读探究的需求

“阅读期待”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会提高。教师要调控学生的阅读心理,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阅读需求。

如在解读文本前,引导学生根据标题、作者等信息推想课文内容、主题等,与文本解读形成对照,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学习《孔乙己》一文,学生看到标题,会觉得这个人名很怪,我就引导他们推想:“孔乙己是何许人也,他父母为何给他取这个名字?这个人是不是成就了不凡的业绩,作者才会写他的呢?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吗?”本文作者是鲁迅,学生都很熟悉,我就又引导他们推想:“鲁迅笔下的这个人物究竟是怎样的?鲁迅曾说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孔乙己,这是为什么,难道这个人有三头六臂?”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看似多余,其实不然,这是从阅读材料本身出发,抓住学生在深入了解文本之前的好奇心理,开启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疑虑,激发他们怀着“我想知道答案”的主动心理去阅读感知材料,和推想时形成的初感相比照,为他们进一步和文本对话打好基础。

再如设置疑问并以此为引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初一时学过的《我的老师》,启发他们思考:同样是写老师,文章选材立意,作者情感会有什么不同?学习《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背影》,启发思考:同样是表现亲情主题,文章写法及立意有何区别?学习《绿》时,我和学生回顾了初中教材中朱自清的另外两篇散文《春》和《背影》,提示他们阅读散文的注意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同一位作者的不同主题的散文,其写作背景、表现手法、主题情感有何异同?通过前后联系,以旧带新,调动了阅读主动性,让学生面对新的阅读材料,产生寻求新的成就感的心理。

三、设置导读问题,让学生成为研读的主体

新课改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导读问题,指导学生研读,使之成为阅读主体。

教师要把手中的目标交给学生本人,指导性问题的设置可以将学生置于研究者的地位,让学生带着疑问解读文本。如初读文本前,指导性问题可以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涉及课文主题或主要事件事实,回答时语言简洁即可。如学习《我的老师》,可要求学生说出有关老师的哪几件事,如何处理详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再根据目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完成阅读任务。

从教育心理学看,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思考问题开始,教师针对阅读材料设置指导性问题,为学生的研读明确了思维的向度,能激发探究动机。如教学散文《藤野先生》,可以设计以下导读问题,指导学生将事件、人物、作者感情三者综合成一个整体去把握:“①阅读‘我’与先生分别的部分,找出体现二人分别时情感反应的语句,想想‘我’和先生之间是怎样建立起深厚情谊的?②阅读深切怀念先生的部分,找出‘我’评价先生的语句,想想为何‘我’与一个日本老师有如此深厚的情谊?③为什么‘我’特别敬重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这三个导读问题,为学生确立了研读方向,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研读,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思考时充分发挥主动性,高度集中注意力,循着问题不断获得新的阅读感悟。

教师要及时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善于评价、总结、拓展,当导读问题呈现给学生后,要根据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点拨。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基本信息,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分项研究、整理归类;引导学生精读某些重点句段,对语言进行品味揣摩,并适时点拨学生迁移学习到的技能与知识,形成能力,力求有所创新。

四、有效指导自主阅读,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首先,我们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体悟到阅读的趣味,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我在教学《柳叶儿》时,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鼓励他们交流阅读初感;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强调理解感情基调,引导他们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苦”与“乐”;第三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欣赏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领会其中丰富的情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到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消除了与文本的距离感,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感知,理解。最后再读课文,强调评价。在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满足的基础上,让他们谈感想,他们自然而然谈道:体会到了饥荒年代的苦难,体会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节约粮食等。这样,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欣赏,在欣赏中评价。

其次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标中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提出质疑。不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再如: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来写?学生提出的问题,点燃了他们思想的火花,我再指导他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创造性地阅读,在探求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从优化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努力把他们的阅读状态调整到最佳;运用我们的智慧,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课堂阅读活动,尊重学生的体验感悟;加强指导点拨,让学生从阅读活动中学到技巧,形成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以实现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优化策略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