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教育怎么办

2016-09-10 07:22
中国教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当今世界,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创新时代,中国教育如何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创新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能否通过创新解决多年存在的体制和制度问题,激发和增强中国教育的活力?2015年12月19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本届年会围绕“十三五”规划中“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点结合创新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教育治理、创新精神、“互联网+”教育等多层面、多维度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官员、学者、企业家、读者共同搭建对话与互通的桥梁,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稳健发展共同建言献策。

为传递创新声音,探寻创新路径,启迪教育智慧,本刊特采撷论坛中有关基础教育部分的精彩发言,与君共享。

创新人才培养:无心插柳柳成荫

创新人才培养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用设计图的方法铸造。与其刻意培养创新人才,不如致力于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创新多的社会,是人和人的关系比较简单的环境,而现今中国社会流行的许多形式主义和人际关系,都对创新是一种影响。

创新不是别人没做过的,你做过,而是人家没想到,我想到,并且是有用的,这才叫创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营造出来什么样的环境,使更多人愿意去创新。与其有心栽花花不发,不如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近几个世纪,东亚区域就是所谓儒家思想占主要社会影响力的区域,很少出现重大的科学发现、重大的技术突破或重要的社会学说。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今天讲的教育一般专指学校的教育,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对他的态度、家人对他的态度,他看到的听到的,总体的输入才是他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是计划,并且是制度化的一部分。在讲到教育创新的时候,要记得学校固然是一部分,社会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个人与集体与创新的关系。我们曾说,社会主义是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资本主义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因此很多人,包括西方人都说中国是集体主义者,西方是个体主义者。在“个人与集体”上,不可武断地说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因此,创新的人不一定是个人主义者,为集体也可以创新,而不创新的人也不见得都是个人主义者。当我们说到“中国梦”这三个字的时候,应该是千千万万众多个人的梦所集成的,朝着一个大方向的梦,而不是一样的梦。

创新教育,中学、大学该怎么办?中学应该加强科学,不一定加强科学的课程,而是加强科学思想的传播,加强科学思维的方法。在本科里面要平衡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研究院阶段,就目前的中国经济、社会能力和知识程度情况,还没有足够大的能力去培养那么多的博士,因为博士和硕士的区别是有限的。

中小学如何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

梳理一下北京十一学校最近这些年在学校治理领域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一件,即努力把学校这样一个控制型的组织,变成一个个体有相对自主管理权利的社区。

第一,去中心化,构建联盟关系。努力清理权利边界。第二,扁平化,让供需有效连接。第三,完善治理结构,有所不为。学校评定教师职称的公示,落款是学术委员会。我和全校的教师同一时间在网上看到学术委员会的公示,因为学校评定职称,推荐骨干和学代,学校科研经费的投招标,名师工作室的设立、管理和撤销,最终的决定权就是学术委员会,这是学校章程规定的,而且校长无权更改他们的最终结果。

不奢望统一思想,致力统一目标。在学校里我们应该管什么、不管什么,有三个东西必须是学校致力去做的,学校的治理结构、多元的课程和有着多层次需求的教师。但是有些是不能做的,必须让其自由生长,而个性化的成长系统,个性化的学习知识系统和教师在课堂的创新都是可自由生长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而正是学生为中心,才能不断创新。

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应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教育要给校长、教师以胡思乱想的权利,允许和别人不一样。教师有没有灵魂的阳光,就没办法照亮学生精神世界。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是在一定意义上讲的,绝对不是无法无天。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希望我们的孩子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财富是经过劳动换来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而中国所有师生的人格健全、心灵自由与思想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真正跻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前提所在。

创造力的培养,也许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模式,但它一定有我们可以认同、可以琢磨、可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基础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品质就是爱和丰富。

爱是情感性的激励,是属人化教育场域的展开与个体发展内在动力的培育。个体的发展始终是在爱和智慧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过程就是在爱的交往中的自我丰富,而非被动性的智力开发。

爱的丰富性扩展的内在秩序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低龄阶段培养爱,在爱中渗透丰富。在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重在理智性的扩展,在丰富中渗透爱,两个阶段应该是各有重点。个体发展前期的教育是感性的,具有浪漫的特质。低龄阶段教育的实质,在富于爱心的游戏与交往中增进个体丰富的生命体验。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审美化,在自由而多样的交往情境中注重儿童感官的综合运用。审美化的基本条件,弱化知识的难度,弱化知识系统化,小学办学小规模化与小班化。与小学教育审美化相对应的就是中后期的教育要充分的理智化。

衡量一切教育的好坏有两个基本维度,第一是从基础形式上是否充满着爱的激励,第二是从实践内容上是否具有丰富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第一是爱的体验不充分,第二是智识空间太狭窄,特别是中学,第三是自主性实践的不足。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与小学教育的中学化,因此,我们要保卫孩子,保卫童年。第一,切实针对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避免教育的倒置。第二,在学校教育的内容结构上,必须重视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努力扩展爱与丰富性的生命体验,一是需要以积极写开阔的交往,二是需要以理智世界的切实而充分的拓展来提升教育的丰富性,由此而培养健全的富有创造活力的生命个体。第四,学校教育必须保持向着日常生活世界的张力。

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以激发和增强教育活力

体制机制是保障教育创新,增强教育活力的重要保障。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

从硅谷的Altschool、美国的MINERVA大学到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自由学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实验教育三法”改革,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正在形成一股潮流之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对“大一统的严厉的应试教育,强调规模化办学,举办大规模学校、巨型学校”“政府垄断办学”进行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已经提出,核心理念就是:简政放权,管办评分离,第三方评价,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在教育领域如何破这个题?如何实现管办分离?如何下放教育权力,释放教育红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一个重大的主题。

因此,需要现实地启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这一轮改革所需要变革的是这样三个对象:一是具有1 300年传统的科举教育,它的当代翻版就是应试教育。二是19世纪形成的“教育工厂”模式,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大规模、集体化的统一教学模式。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建立的苏联式的高度集权的计划教育体制。

办学体制改革有两个方向,一是改革公办学校办学体制,另外一个就是把创新创业的概念从企业界扩大到教育界,鼓励有理想有抱负的校长、老师创办小微学校,解放教育生产力。只有多样化的教育体制才有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教育创新从开放办学开始!教育创新,从下放学校开始!

教育立法工作,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立法体制,二是立法机制,三是立法方式。具体说,就是立法体制不完善,立法机制不健全,立法方式不灵活。这三个问题也是我国目前立法过程中普遍存在、必须着力创新解决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立法体制也与其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都有密切关系,需要从深层次上去思考与解决。

要做好教育的立法工作,第一,要解决好立法体制问题。目前教育立法体制基本特征有两点,第一点,没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是不能立法的;第二点,如果各部门之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起草了法律草案,也是不可能审议通过的。第二,创新立法机制,健全教育立法机制。第三,创新立法方式,加快教育立法进度。

教育法治建设是教育治理和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与重要保障。创新时代的教育应对,应该从教育法治建设入手。而教育立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教育法治建设的不二法门。

更加民主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在教育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上,进一步明确“人民主体”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更加强调造就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民主公民。第三,在教育治理方式上,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教,积极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基本教育秩序。现代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法治是构建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基石。民主的教育体制机制需要充分的法治来保障。第四,在国家的办学体制上,进一步坚持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协同发展的体制。第五,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充分发扬民主。民主是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之一。正是更加充分的民主,使得现代教育治理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民主治理承认教育利益群体的多样性,同时致力于教育共识的达成。第六,在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广泛和深入的家长参与和社会参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会公共事业。

第一,经过这些年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五年来的努力,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民主化程度已经有显著的提升。第二,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民主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当作为“十三五”教育事业规划、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或指导性理念。第三,建设更加民主的教育体制机制,是一个比较广泛和长期的任务,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和不懈地努力,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知难而退。建设更加民主的教育体制和机制,进一步释放整个教育体系的活力,造就千千万万合格和卓越的社会主义公民,是这个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界的伟大使命。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传统人口红利不断消失。因此,现在亟须呼唤新人口红利,以应对传统红利的消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长期的战略挑战。

通过教育的改革创新可创造以下四个方面的“新人口红利”:第一,提高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第二,提高国民创新素养;第三,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第四,提高国民身心素质。

而新人口红利呼唤教育创新。第一,建立教育发展约束指标。第二,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迫切希望在以下五类儿童教育完善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即贫困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特殊教育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我们必须为这五类儿童提供特殊的、差别化的、精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三,呼唤专业自主权。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自主权,一是教育者的自主权,包括在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二是学校法人自主权。第四,用中高考改革驱动整个教育改革。第五,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激活教育的创新活力,必须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创新。从教育宏观管理讲,打破高度集权、又高度分割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分权合作治理机制。从教育微观管理讲,打破学校内部官本位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教育治理手段讲,全面创新教育治理工具,大力推行依法治理、专业化治理、信息化治理、公开化治理、第三方治理、绩效考核,等等。

当前学校教育中目中无人现象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学校管理的规约性和个体成长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互联网时代表现的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尖锐突出。

现在教育标准观成了学校教育最为核心的理念,现在学校里用的最多的词可能就是标准化。由于过分强调标准,现在学校没有特色,千校一面,万教一法,成为教育新的困局。这种局面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我们将标准等同于质量。达标取代了改革。现在的校长都在热衷于干什么?热衷于学校的硬件建设。内涵性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等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个误区是将标准泛化为形形色色的规范,强求一律。现在有很多规范,教学规范、行为规范、课堂规范、作业规范、待人接物规范等,如此多的明确规定,失去了教育的活力和价值。

以上两个误区导致学校教育标准化思维,进而导致学校管理中的三大问题:第一,结果高于过程;第二,规范重于创新;第三,统一取代多样。学校千校一面,都在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思路去做。

必要的标准语规范是必要的,但是学校不能一味奉行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教育的终极取向。教育要留白,教育要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取向,教育要努力营造多样化的生态文化。即便是十年树林,也要树千姿百态的生态林。而不是整齐划一的人工林,要实现这一诉求,要因势利导,要取消标准化的思维模式。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教育创新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形态,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教育创新,更值得深思。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首先,要努力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未来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城市还是乡村,不用每天按时定点到学校,你可以在家里学习。无论你在哪所学校,城市还是乡村,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而进行的自发性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未来学校的概念会改变,或者变成一个“后学校”时代,变成一个学习中心了。未来的教师也变了,可能是自由职业者。未来的教室可能是个讨论室,可能是个学习室,标准化的教育将会转向定制化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这就是未来的教育目标。

这首先要建立国家教育标准。因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习内容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怎么样,教育越是自由,越是定制,越是个性,越是需要你建设高效优质的学习中心,越是需要国家力量的整合。

其次,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什么算好的教育?什么算真正掌握了知识体系?需要用评价去推动改革。未来的评价应该在学习的早期过程,可能用大数据的概念,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是为了改进,在记录过程的同时,要发现这个学生的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而且更重要的,未来文凭会逐步淡化。到哪个学校无所谓,只要有本领有能力去应对社会挑战这样的课程就足够,未来应该做得到。未来学校的竞争不是学校平台的竞争,而是课程的竞争。

互联网快速发展,让我们不仅仅处于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置身于大变革之中,在相当长时间内,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兴的教育模式将会同时并存。但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只要拥抱这种改变,积极推进教育的创新,就能够克服各种难题,创造教育的未来,赢得中国的未来。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的,这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景观,给人类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思维的特征首先是一切皆可联系,其次是个体力量不可限量,再次是互动,最后是身份的转换。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份等级逐渐的淡化和消除,变得非常平等。在互联网里,全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交流。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开放真实的含义是免费,这将带来无限的空间。

这些变化给教育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重新洗牌。以前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的划分,在互联网时代,将面临挑战。第二个是从头来起。现在每天有新的机会,有新的亮点,这个时候你的经验、资历、学历、级别都没有用。第三个是模式为王。以前我们讲内容,讲方法,讲手段,可能是内容厉害,内容为王,可能是方法、手段、工具为王,现在不是,现在是模式为王。是整合系统、整合能力。

传统的教育很成功,但是有三个致命的弱点,第一个就是不能个性化,第二就是不利于创造,第三个就是有特定的时空,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里面学习。而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取得突破的前夜,正处在新的出发点,怎么能够寻找到一种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运行模式,能够让个性化的教学,把“以学定教”变成一种可能;怎么把创造性的教育能够通过互动互相讨论的方式变成可能;怎么让传统的考试、文凭、资格和泛教育,不分时空的教育能够结合起来,教育就能够走向明天。

目前我们在精准扶贫中做了很多努力与计划,但这些大都在硬件上下功夫。而贫困会代际相传,不完全因为硬件问题,是教育质量的问题。解决精准扶贫,用现有的教育措施,可能无法防止贫困传代的

问题。

所以,要把教育的质量问题放到更重要的地位上不仅是硬件,关键解决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而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主要是教师的问题,这一问题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解决。借助互联网和教育创新,则成为可能。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拿出300万元人民币,把整个区分成南片和北片,南片七个地市,北片七个地市,北片由广西师范大学负责,去把桂林最好的学校,小学、中学的课录下来,送到农村;在南片由广西师范学院负责,把南宁最好的中学、小学的课程录下来,也把它送到最贫困的地区。经过试验,就可以大规模推广。

这种模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受益,更重要的是教师受益。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与全国最好的教师一样,接受培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创新,要用全新的模式、全新的方式,用所谓的PPP的方式,由政府和民间一起推广的方式,让“互联网+”,让最新的教育创新能够率先惠及最贫困的地区。这样中国在创新方面就可能能够走出自己一条路来。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核心的一个因素是资源的共享。然而,目前互联网的普及水平不算差,为什么还缺资源?质量还不高?公平还不能完全解决?核心就是在共享机制上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主要在机制上缺少一些东西。有内部机制,有外部机制,两个方面。当前的核心是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如何有效,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构建共享机制,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一是正确的引导是机制创新的前提;二是协作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的重要手段;三机制创新就是让各结构、各部门都充分地动起来;四是政府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阵地。

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平衡各方诉求,提供跨界融合的合适土壤,实现共建共享。二是资源平台建设的模式要多样化,因为需求不一样,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城市教师、农村教师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多样化。三是既需要大兵团作战,也要有游击战作为补充。不仅要追求量,更要重视应用。未来如何能够真正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应用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过去美国的课堂教授站在中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了大学知识越来越多,黑板不够用,被换成上下移甚至最后整个墙全做成了黑板。教师要传递知识,要保证知识的组织性和逻辑性。

以前我们认为的好教师是,从上课开始铃响后,开始写板书,写到最后铃响结束这个板书就是一个漂亮的艺术品,现在则发生了变化。现在美国的教室变成了信息化的教室,大屏幕,旁边还有小屏幕。以前教师就是中心,信息来源是教师。现在教师越来越成为辅助者,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已经厌倦简单的传授,越来越喜欢虚拟世界。如何调动其积极性,成为关键。第一个方法是慕课。慕课的特点是名校、名课、名教授。换句话说是打名牌。第二个方法是翻转课堂。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把布鲁姆的教育体系翻个个儿,可以把大量时间花在创造和评价上。原来课前是读书,现在课前的微视频,微课;课中原来是教师为中心,有教师讲课,现在没有教师而是学生们在讨论。课后原来是学生做作业,现在不是一个学生而是团队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换句话说,翻转课堂把网络资源从一开始到最后,彻头彻尾全部利用起来,这是第一。翻转课堂特别强调团队从头到尾的合作学习。

不管翻转课堂,还是微课,都要做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包括三个内容,学习任务、使用工具、学习的共同体。这彻底颠覆了原来的概念,不是简单地掌握知识,而是真正地让学生创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能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社会的东西。

论坛最后由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宣读《关于教育创新的建议》宣言。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宽松环境;第三,建立专业的约束指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需要一揽子的约束指标;第四,推进教育公平,为各类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教育支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焕发社会各阶层的创新潜力;第五,结合“互联网+”,为学生构建创新性的学校生活;第六,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教育者的创新自由;第七,破除体制障碍,全面释放社会教育的生产力;第八,依法治校,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教育创新的建议为“教育怎么办”诠释了一个更明朗的回答。

主题发言外,还有讨论与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听众,畅所欲言,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