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理念理应不断更新,语文教学实效也应更加可喜。可是我们忽略了庄稼年年在换茬,杂草岁岁都重生。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存在的问题自然不容忽视。近年来,教学改革呼唤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倡导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于是,为了赶潮流,许多教师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教法,有的教师一节语文阅读课甚至播放几十张非文本的图片,或者大量播放视频,不断播放音乐,让学生始终沉浸在现代科技带来的声光电构筑的令人愉悦的“声色”享乐之中;或者天南海北侃大山,无边无际谝闲传,不关痛痒讲笑话,让学生一直处于没有思考、没有压力的安逸状态。这样看似光鲜亮丽、丰富热闹的课堂可能受到一些学生一时的欢迎,毕竟他们得到了轻松和快乐。但是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吗?他们表达水平提高了吗?他们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了吗?他们学到了什么呢?这就是高效课堂吗?
这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应该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教师在纷繁复杂的教学模式中迷失了自己,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模糊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点,歪曲了课程改革的本来意图,从而陷入“迷花倚石忽已暝”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要走出这个课改的泥沼,闯出一条阳光大道,就必须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走正道,让语文学科真正展现出民族语言应有的魅力,吸引我们的学生学好汉语,传承好中华文化。
一
当下,教师首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好位。现在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桶水,因为学生远不止一杯水。教师能成为一眼汩汩流淌的泉水当然最好;若不能,也不必沮丧,因为你只要能将学生这杯水变成涓涓细流,那就功德无量了。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将以教为主的观念转变为以学为主,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新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尽情表演;让他们真正成为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叮叮咚咚曲曲弯弯坎坎坷坷一路奔向大海,沉浸在语文的海洋中,亲自体验搏击风浪的快感。
当然,教师的作用不能忽略。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主张的“本色语文”有三层内涵,即“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我认为应该再加一层:“本色,是角色和定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最终成就了他们。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中就强调教师要展现自己的“真实个性”。所以,擅长朗读的,就要认真范读,并作好引导,把美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擅长演讲的,就要激情澎湃,巧串妙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擅长书法的,就要精心设计板书,用优美的文字展现教学重点,给学生奉上视觉的盛宴;擅长写作的,就要经常写下水作文,用你的思想,你的文采,你的才华不断感染熏陶学生……就算你各方面都不突出,也要向学生呈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千万不要刻意模仿别人而迷失自己,从而招致东施效颦之嫌。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像骑士驭马奔腾一样,能否致远关键还要看马是否具备日行千里的能力,教师充其量只是策马扬鞭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此言切中肯綮。
二
话又说回来,如果教师的鞭子下得太重,万一这匹马天生体弱多病,或者被你激怒而心生怨恨,或者长途跋涉而筋疲力尽,那又如何是好呢?所以教师首先还要有伯乐的眼光,甚至还要有医生望闻问切的能力。尽量了解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筛选能力、整合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现状,确定学生的阅读原点,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重点突破,而不是盲目地、臆断地、粗暴地提出要求进行揠苗助长式的训练。
那么学生的阅读原点在哪里呢?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如果发现学生读不准字音,断不好句读,那么通读就是他的阅读原点;如果读不通文言文,那么翻译就是他的阅读原点;如果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质疑就是他的阅读原点;如果他不能感受艺术作品的优美,那么修辞就是他的阅读原点……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替学生着想,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让他们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我在西安某中学参加教学能手评选时教学曹操的《短歌行》前,预设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再整体把握,探究诗人的情感态度。但我连续让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结果都不能流畅准确地朗读下来,这时我意识到,该班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或者预习得不够充分,总之,朗读就是他们的学习原点。于是我就调整教学计划,在朗读上多作了一些指导,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文本鉴赏的情境中。
三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促使他们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这正是针对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并基于学生的阅读起始状况提出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肯定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和原始力,有时也许与老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但同样有出乎老师意料的表现优秀者。这正如马厩中的马,因为高低胖瘦强弱老幼不同,让它们根据自己的食量来吃草料,自然有一食或尽粟一石之膘肥体壮者;如果给每匹马定量喂一把草,那么饥寒交迫的情形就在所难免了。叶圣陶先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所以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开掘,自己摄取,自我提高,自我成长。在此基础上的合作探究就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了,高效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现在的语文老师以为上课不用多媒体,就落伍了,其实,提出“绿色阅读”的严华银老师强调:真正回归本真的阅读应该是,阅读者在几乎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干扰之下,平心静气、从容自如地完成阅读的全过程。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乃至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们的课堂就基本不用多媒体。程翔老师曾在西安交大宪梓堂教学《雷雨》时,只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自始至终没有用一张PPT演示文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也强调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其实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思考探究,来认识、鉴赏和评价文本。如果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用得太多太繁,或者讲了太多与阅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无关的内容,势必削弱了文本对阅读者的直接影响,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语文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教会学生阅读,使学生本人在阅读实践中感受经典散发出的文学魅力,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所以教师的智力、能力和魄力在引导启发调动学生方面也许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了。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经典理论来组织教学了。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番话:“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知道怎样将语文课堂上的生成因素变成课堂精彩的音符的教师,一定能将语文阅读课谱写成一曲动人的乐曲。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2-01.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付宁.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4-40.
4、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5、于漪、刘远.名师讲语文——严华银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9-213.
6、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程·教材·教法[J].课程教材研究所.2009.9.
周耀山,教师,现居陕西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