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源于材而高于材

2016-09-10 03:12魏玉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数学教材创造性数学教学

【摘 要】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教材,即善于发现,还原生活背景;敢于放手,还原数学过程;勇于变通,抓住精彩生成;敢于调整,建构知识体系;适当拓展,丰富学习资源。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学教材;数学教学;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魏玉华,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011)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探讨的教材是指狭义的教科书,即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教育研究者专门为师生教和学而编写的材料。教科书是众多教育研究者智慧的结晶,无论在知识结构、内容设置、例题选择、习题搭配等方面都十分讲究。但现实教学是复杂多变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如何在正确领悟编者意图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加、删减、改编和重组,是每位一线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善于发现,还原生活背景

现行的教材在呈现知识的同时,也格外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呈现了很多生活实例,这些例子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给出其生活背景,也不是所有给出的生活背景都能与学生经验产生共鸣,因为在现实教学中,存在地区差异和文化等差异。因此就需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挖掘与学生经验相吻合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 初中数学中“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部分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很紧密,教材基于简洁、精炼的考虑,只列举了地理上学习的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但这个实例学生的感受性有限,生活体验不足。倘若教师能挖掘生活中家庭住址、学校里会场座位的编号、教室中学生位置的确定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生理解起来将更加容易。

二、敢于放手,还原数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改变无疑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基本能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是每位一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现行教材中的很多定义、定理、结论往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铺垫,虽然有些知识会在给出之前有一个数学活动,但也只是简单说明操作的步骤。很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忽视知识产生的过程,仅通过几句说明便得出结论,接下来就是证明结论或者应用结论解决问题。殊不知,如此压缩数学过程,也剥夺了学生培养能力,获得感悟,积累经验的机会。教学不能急躁,适时地慢下来,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圆”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时,课本中直接给出了圆的描述性定义,有的教师认为圆在生活中天天见,学生们很熟悉,因此稍微一演示圆的作图过程,圆的描述性定义就算讲完了。耐心一点的教师会让学生自己画个圆。倘若教师思考的更多一些,在画圆的工具上进行了创新,一个是两端打结的橡皮筋,一个是两端打结的棉线,让学生分别尝试去画一个圆,之后教师选择两组作品进行展示,自然用橡皮筋画出的“圆”很不圆,学生在欢笑中体会到圆的两个要素,定点和定长缺一不可。

三、勇于变通,抓住精彩生成

备的一节课在不同班级里上的效果竟有这么大差别——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原因在于学情不同,学生的反应不同,此外还有其他影响教学的因素存在。因为现代的课堂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措手不及的问题,比如,课堂预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力不从心,没有回应;课堂预设过于简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缺乏活力;或者课堂预设过于单一,学生有新奇想法出现等等。不管遇到上述哪种情况,一个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应灵活应对,适时调整。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勇于抓住契机,才能实现精彩生成。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 “生活 数学”这一节内容中,有一个关于日历的问题,即观察日历,寻找其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备课时,笔者认为学生可能会发现的规律有:每一行中的数,后面的比前面的大1;每一列中的数,下面的比上面的大7;在 的方格里,对角线上两数的和相等;在 的方格里,中间的数是所有数的平均数或者这9个数的和是中间数字的9倍。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这几个预设还远远不够,学生的思维很灵活,积极性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对教学预设进行了调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于是学生们还发现了“Z”字型里的规律,“X”字型里的规律,“工”字型里的规律等等,甚至还有的同学发现了在 的方格中,对角线的乘积的差为7。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敢于调整,建构知识体系

每一门学科里的知识都有一个体系,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络,教材在编写中也必然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原则,但事实上,有些知识点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明确的先后顺序,教材只是呈现了一种大家所普遍认可的形式。此外,教学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情、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等。倘若在实际教学中无视上述事实,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建构体系。

例如,有的数学教材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作为一个章节,紧挨在一起学习,有的教材则将其分开,中间先学习其他知识。应该说两种编写方式各有编者自己的考量,教师在实际上课中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处理,学生对整式乘法掌握地很好,接下来讲解因式分解,既能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又使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倘若学生在学习整式乘法时已经有些吃力,此时紧接着学习因式分解,会使得学生知识体系混乱,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五、适当拓展,丰富学习资源

教材的编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无法一一呈现课程标准中的所有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适当丰富和拓展,将隐性的目标体现出来,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尤其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等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用心设计教学来达成。

近年来江苏省许多学校在使用《数学实验手册》,笔者听了若干课后,也尝试开设数学实验课,发现学习材料多样化,学习形式多样化给学生带来的惊喜和体验是无法估量的。传统的数学课堂需要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数学实验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率也高,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明显多于普通教学,在动手操作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几何画板、多媒体、图形计算器、物化的数学实验素材等都应充分、合理的服务于数学教学。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所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不是抛开教材,随心所欲的使用教材,实则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驾驭教材,这是对教师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中间的度,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用心感悟。

猜你喜欢
数学教材创造性数学教学
浅析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入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浅谈数学教学中“阅读”的思考
解读教材 纵横有度 系统规划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