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娴
摘要: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的三项职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促进创业。而作为新兴创业型大学的典型代表——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仅仅用了数十年便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其颇具特色的创业治理模式则是其成功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创业;治理模式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大学职能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者也是大学的使命。而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职能开始融人大学的使命,即大学被要求在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和促进创业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大学应通过不同的创业教育来培养潜在的创业者。大学也应通过衍生公司和技术许可提供新技术并得以创业化。大学还应为初创公司提供一系列支持和服务,如企业孵化器、技术和企业咨询等。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是韩国第一所以科学工程为研究重点的研究院,始建于1971年,在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的“建校50年以下大学”排行榜上均占据第三的位置,并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列第52位。在韩国国内大学评估中,KAIST依据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名列前茅。在国际评估上,KAIST在2006年《泰晤士报》评选的世界技术大学100强中排第37名。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热衷于培养创业人才,在过去的5年中就有11.4多万名学生(其中超过50%是研究生)参加了创业活动。根据政府数据,这些创业活动产生了54.5万美元的财政收人,金额位列所有韩国大学的第一名。
为了满足不断改变的社会需求,KAIST的三种使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有了新的定义。教学的新定义是教育和培养高规格的、拥有理论和专门实践技术的科学家及工程师。研究的新定义是参与中长期政府项目及其他基础应用项目的研究,以提升韩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社会服务的新定义是为其他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研究平台。KAIST一直坚持履行这三个使命,致力于促进韩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表1)。
二、KAIST的创业治理模式
KAIST自1971年建立以来,便被认为是为韩国产业界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员和技术创业者的摇篮。本文主要从政府支持、企业合作和大学创新三个层面论述其颇具特色的创业治理模式。
(一)政府支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而韩国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出的科学技术人员仍无法跟上这一趋势,原因之一是缺乏高水平科研能力的优秀教职员工。这就是韩国第一所以研究为导向的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由此,KAIST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一,为了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韩国政府于2004年出台了“新大学区域创新”计划(New University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roject,NURI),决定今后教育财政投资采取绩效拨款机制,在那些与区域发展相关技术研究领域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同时,韩国政府推出了与“新大学区域创新”计划配套的“高等教育一产业合作一中心大学”计划,通过公开遴选的方式选定一批最能支持附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大学,被选定的“中心大学”将获得超过5年的补贴,地方政府和企业每年都需拿出超过年度财政预算5%的现金投入到该计划的基金中。此外,政府设立了致力于“产、学、研”合作的专门教授席位,将改善大学结构和建立合作绩效评价体系纳入大学评价体系,以此来鼓励高校参与合作。
第二,为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韩国政府在研发资源配置中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投资。虽然韩国科技政策是由科学技术部制定和协调的,但其他的政府部门也逐步开发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定技术研发项目。大部分研发的目的是通过向研究机构提供研究资金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政府制定了新政策来鼓励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的创业活动,如政府研究机构的教职员工和研究者们可以在特定时期内离开其工作岗位,创建新公司。
第三,为了实现大学的技术企业化,韩国政府于2000年颁布了《技术转移促进法》。根据该法律,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可以建立正式组织团体,处理技术许可和知识产权问题。不久,大部分韩国大学便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TLO)。该法律在2005年得到修正并详细指出发明者的报酬应当多于技术使用费的一半,而发明者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实现新技术的转移和企业化。《技术转移促进法》在2006年12月改名为《技术转移和企业化促进法》,同时韩国政府进一步鼓励技术许可办公室在其组织内部建立相关协会,以获得更多的公司股份。
第四,在韩国政府颁布的促进创业的政策中,企业孵化器已成为最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同时,科学技术部为技术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在科学技术部的支持下,KAIST技术企业孵化器在1994年建立,是韩国第一个以大学为基础的企业孵化器,也是韩国最大的企业孵化器。其拥有许多高水平技术初创公司,公司从中获得的收益如下:更便宜的办公室租金;企业设施、通信和网络许可;与KAIST教授和研究者的合作项目;金融、市场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特殊项目;企业间的网络交流。自KAIST企业孵化器创立以来,共有311家初创公司成立。
(二)企业合作
为了促进大学技术企业化,KAIST在以下七个方面做出努力并部署了具体行动方案。第一,明确其与产业界合作的使命,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并与产业界保持密切联系。第二,教学和产业界的研究开发项目进一步融合,以使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职能上保持平衡。第三,教师的总监角色在实现大学技术企业化方面是非常关键的,可在引领技术企业化和营造创业文化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第四,研究实验室是技术企业化的贮存器。一些实验室创建了很多初创公司。第五,政府提供强有力且一致的支持来实现技术企业化。第六,创业园、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许可办公室等的创业环境及制度可有效促进技术转移和实现技术企业化。第七,注重私人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技术企业化中的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KAIST与和韩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群——大德研究开发特区(Daedeok Innopolis)合作,特别是大德研究开发特区促进基金会在技术医院、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的重要支持。其中在技术医院方面,2006年共94个项目,2007年共134个项目,2008年共199个项目;在技术管理方面,2009年技术咨询项目为97项,管理咨询为267项。
自创立伊始,KAIST就注重产业界的需求并把自身的研究领域拓展到新兴领域。与产业界的通力合作帮助KAIST更好地理解产业的技术要求,并开发适合他们的应用技术。不断增加的研究项目和多样的培训项目使得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更为紧密。这些联系使得KAIST在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并提供给KAIST更多在所需领域中设计相关课程和进行研究的机会。大多数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都与产业界的最新需求相关。KAIST与产业界的合作有多种方式,如合同研究、专业培训和教育项目、联合研究等。KAIST的研究产量也从2006年的1115项增加到2015年的2001项(见表2),技术转让合同数从2004年的15个增加到2013年的46个,收人从2004年的4,2百万韩元增长到27.9百万韩元(见表3),孵化企业数目及其收入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见表4)。
KAIST主要的合作公司包括国际知名的韩国公司,如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和sK电信。KAIST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和非学位的开放教育项目使研究者有机会与来自产业界的科学技术个体保持联系,并了解他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KAIST也通过与不同产业和不同研究领域合作来满足社会需求。KAIST一直在调整其研究方向和主题,以探索更多新的并具有不确定性的高水平领域。KAIST的研究注重于将对社会和产业界具有最大影响力的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并建立了8个学院以提升其在特定高水平领域中的研究能力。这8个学院都属于学院层面的独立研究中心,能获得资金和教师等支持。
在技术初创公司的初步阶段,KAIST通过为企业创建革命性的生态系统和提供多样的孵化器服务,帮助其发展为全球性的一流企业。2012年,共有491家公司正在孵化中,大约有450家公司在过去3年年均产值达到74亿韩元。
(三)大学创新
KAIST自身在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促进校园内创业文化的有效形成,从而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行为提供有力支持。
1.创业治理机构
KAIST的技术企业化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还没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式的合法注册。KAIST于2000年成立了独立团队来负责知识产权和技术许可相关事宜。同时,通过多次管理知识产权的试验,管理团队积累了技术企业化的相关经验和知识。然而,还是只有小部分人负责处理技术企业化的所有进程事务,并没有正式的专利法定代理人,也缺少研究企业发展的专家或有企业经验的人员,也没有技术专家来评估技术价值和与产业界协商许可等。
技术创业园团队是大学一产业合作办公室下属的另一个组织,负责处理KAIST创业园的一些管理事务。KAIST在对技术创业园的建立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在1994年建立第一个韩国创业园。1997年,在政府对创业园的支持下,KAIST的创业园增加了办公室空间,培养更多的创业者,并改名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以培养初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此外,KAIST校友捐赠了1000万美元建立了新的校友企业大厦,为创业者提供了35个办公室。2002年,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立了新的拥有40个办公室的大厦,所有的企业化团队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随着KAIST的许可进程逐步正式化,其与技术许可相关的主要进程和活动也已实现制度化。为了处理不断增加的发明和专利,管理团队以美国的经验和实践为标准,把总进程编成正式文件。随着专利申请的正式化,管理团队成员定期开展关于如何撰写发明成果报告和专利申请的培训项目和研讨会。同时,采用正式的激励机制来分配技术使用费。10%的技术使用费用于企业化团队的行政费用,63%直接奖赏给发明者,27%给大学总部。在国内专利申请中,KAIST超过96%的申请能成功获得资助,而其他韩国大学大约只有50%。就国际专利而言,KAIST有75%的专利申请能成功获得资助。这些专利的所有权都是以研究合同为依据的。
为了促进技术许可,KAIST改变了专利管理体系和技术许可机制,开发了新的信息系统,减少行政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专利申请效率。虽然只有4%的许可专利能应用于产业中,但70%的技术在专利还未审核归档前就得到了产业界的许可,由此大大增加了其从发明中获得的许可收益。
大学一产业合作办公室下设技术企业孵化中心、技术商业化中心(TCC)两个机构,其目标是实现创业及技术商业化。技术企业孵化器中心提出有效的创业生态系统和完整的可循环的创业,以使承担韩国经济未来的杰出的技术和有创造性的想法转化成初创公司。技术商业化中心是连接大学内开发的技术与企业的有效方式,致力于通过战略性专利管理来便利技术转让,是技术扩散的可靠搭档,是联系技术供应商和客户的桥梁。同时,KAIST成立了初创公司研究院,并设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和初创公司支持部来管理初创公司。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KAIST就和校友建立了创业公司的基金,1994年,KAIST成为韩国第一所建立技术企业孵化器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大学。由此,KAIST因其引领作用、实施各种新创公司项目、提供系统的支持和培养技术公司而成为国家创业公司的摇篮。1997年,KAIST得到科学技术部的支持而建立了新技术创业支持中心。通过2002年创建的技术竞争力评估中心和技术转让交换中心,KAIST得以创建技术转让和企业化的根据地。2006年,新技术创业支持中心改名为大学一产业合作办公室并建立了技术医院,为解决技术难题扫清道路,追求与产业的项目合作。2007年,KAIST被亚洲企业孵化器协会选为最好的创业孵化器中心。2012年,KAIST被韩国中小型企业管理部选为卓越机构。[11]
KAIST的技术转移和知识开发主要有三种方式(见图1)。第一种是一般的技术转移,称为“推力策略”。当KAIST的研究者公开了其发明并申请专利,技术许可办公室正式将信息和专利清单传递给对这项新技术感兴趣的潜在客户。潜在客户可以与技术许可办公室和研究者就技术转移的细节和条件进行磋商。另外一个策略是“拉力策略”,也就是客户先在KAIST的专利数据库和技术清单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和专利,然后与技术许可办公室取得联系。这种情况下,潜在客户主动要求技术转移。最常用的技术转移方式是“自治策略”。在专利的具体条件成文前,研究者和客户在没有技术许可办公室的参与下相互沟通。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和客户早已认识并就个人需求和已开发技术的潜力进行沟通交流。依据具体情况,研究者通过不同渠道与新技术的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如招收研究生、与校友保持密切联系、召开学术会议和公布新发明的公共信息等。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超过360家初创公司是从KAIST衍生出来的。就大学衍生公司的数量而言,KAIST是领先的,这种现象与KAIST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是一致的。
KAIST对韩国的初创公司的创建有着关键性的影响。KAIST的校友在1995年创立了KAISTCO,这是一个培养初创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的组织。KAISTCO是建立韩国企业联合协会的基础,这个协会在政策制定和网络组织上起着重要作用,在研发支持系统、企业资本、资本市场、税收等问题上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并得到政府的采纳。
KAIST的创业文化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非正式活动和创业课程来体现的。在KAIST校园里,对新生企业感兴趣的本科生形成了一个学生协会,即KAIST企业俱乐部。就正式项目而言,KAIST开设了一些创业课程,邀请成功的校友和CEO共享他们在创建初创公司方面的经验。
2.创业主体
在KAIST创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研究者对技术和知识的企业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业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校友(往往是在企业积累了数年经验后创建了自己的企业)。
KAIST自建立之后,共经营着1809项研究项目,总研究费用为28.65亿韩元;已注册的国内专利项目为718项(共申请了1747项);已注册的国外专利项目为242项(共申请了331项);技术转让合同48项(平均每年1.35项);拥有着8套研究设备、51个研究中心。2012年,KAIST的委托合同研究总额为26.85亿韩元,大约每位教授4.5万韩元;共申请了企业产权1381项(国内项目1139项、国外项目242项);已注册945项(国内项目850项、国外项目95项)。在学术研究方面,1971-2012年KAIST国内外学术论文发表成果总数为59654篇(国内15085篇、国外44519篇);SCI论文发表成果总数为35148篇,2012年就有2281篇。2012年,全职教授国内外学术论文发表成果(至2012年12月31日,共有597个教授)总数为2599篇(国内234篇、国外2365篇),每位教授约4.35篇;SCI论文发表成果总数为2203篇,平均每位教授3.69篇。这些成果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如下:信息技术(IT)占27.2%,生物技术(BT)占16.7%,纳米技术(NT)占12.7%,环境技术(ET)占7.3%,太空技术(ST)占6.2%,文化技术(CT)占1.5%,其他占28.4%。
以应用技术为中心的研究以及与私人企业的联系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理解什么技术是对产业界有益的、在私人企业中是如何进行技术企业化的机会。大学研究者从大量的研究项目中了解私人企业的特定技术要求。这种方法也为大学研究者提供了机会,使他们的技术得以企业化。由此,在之后37年里共有400多家衍生公司得以创立。对校友和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所获得的创业经历为其之后创立自己的企业和开发更有吸引力的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KAIST的教师也注重发展技术项目团队或新产品开发团队。而实验室作为技术开发和学术研究的中心,每个教师都带着一组学生在这里进行研究。由于教师有不同兴趣,实验室的研究和操作指示存在着很大不同。例如,若这个实验室是处于对基础科学感兴趣的教师的指导下,那么其研究主题主要是基础科学领域的。而若是处于对创业感兴趣的教师指导下,则更注重专利申请和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KAIST教师的角色与私人企业中产品总监的角色是相似的。大学教师影响着实验室的创业环境、研究主题和学生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以及从外部赞助商所获得的研究基金。教师的不同兴趣导致了教师间和研究实验室间在技术企业化方面的不同业绩。几乎所有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都是在这些实验室中进行的。在教师的领导下,实验室成员获得了该领域的先进知识并能参与到不同的研究项目中。在实验室内部的学习机制与学徒制相似,通过高年级学生把知识转移给低年级学生。实验室成员能获得该特定领域的前沿知识并积累在实验室中的经历,如频繁的研讨会、研究项目合作和学术论文的合作发表等。他们也可以建立终身的人际网络,使得他们在离开KAIST之后也能学到先进知识并保持与他人的合作。研究实验室的组织环境和特点对技术企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来自同一实验室的学生和校友团队可共同创立衍生公司,使他们的技术得以企业化。
自政府颁布正式的制度政策并允许教职员工有3年的离职期后,教职员工创建的衍生公司在1999年得以正式制度化。大多数教职员工的衍生公司是在2001年前逐步创建起来的。教职员工的衍生公司从许多院系分离出去,其中排名前三的是电子电气系(7个企业)、电脑科学与软件系(6个企业)、机械工程(4家企业),其他院系包括化学工程和企业(3个企业)、材料物理系(2个企业)(见表5)。大多数KAIST的教职员工在申请3年离职后更乐意维持他们的教职并继续留在大学,以实现学术和企业化的双重目的。
超过700个初创公司是由KAIST的学生和校友创建的。KAIST的初创公司根植于不同院系,从电子电器到企业学校再到自然科学。初创公司的涌现预示着创业文化在各院系盛行。在学生和校友的企业创建者中,50%的人拥有硕士学位,36%的人拥有博士学位。KAIST的初创公司不断创造出新产业和企业模型。学生和校友的初创公司早期是为了实现其研究成果企业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早期,大量的初创公司开始规划抓住与网络相关的企业机会,如内网人口、在线游戏和社会网络服务,成为新产业(如数字录像机和生物技术)的先驱。KAIST的创业历史和创业文化在其他韩国大学中是罕见的。这种创业文化把KAIST与其他大学区别开来,并使KAIST在技术企业化方面显示出重要优势。
三、结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被赋予了新的职能——促进创业,由此既可以找到大学自力更生的资金来源之路,减少对政府的资金依赖程度,也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很显然,KAIST颇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在促进创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韩国政府对KAIST创业的强有力支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KAIST注重加强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并使大学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和产业项目得以有效融合。第三,教职员工在技术企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研究实验室便成为技术企业化的中心动力站。第四,KAIST注重对校园内外的创业基础设施的创建进行投资,并注重内部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积极宣传创业精神使其每个研究机构都努力在机构内部促进创业和实现技术企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