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精神 攻坚克难 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2016-09-10 07:22徐绍史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十三五改革发展

徐绍史

这次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形式上作了创新,直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连线到各地,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安排2016年重点任务,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

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15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调控政策果断有力,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可以圆满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可以顺利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改革系统探索创新,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上下联动,当好参谋助手,抓好工作落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和政策措施预研储备,切实把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按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注重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的要求,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升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强化政策协调、落实和后评估。

第一,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更加全面及时。每季度,委领导都要带队与地方发改部门共同开展覆盖全国的大调研,采取视频会、座谈会、问卷调查、委托调研等多种形式,会同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和专家学者,深入分析研判经济态势走势趋势。同时,结合地方发改部门报送的情况,按月开展经济监测专报和地区行业运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大数据和非统计数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时点的分析,形成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第二,重大问题研究及成果转化又有新的进步。坚持问题导向、工作导向和转化导向,全系统加强联合协作,开展了一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研究,不少成果已转化为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总的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的氛围正在形成,重大议题的谋划塑造设置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政策措施预研储备成效逐步显现。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经常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一些综合性和专题性政策建议,对稳增长、防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发改委通过出主意、提建议、抓落实,较好地发挥了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在经济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把促投资稳增长摆到突出重要位置,切实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

第一,把重大工程建设作为促进投资增长的“牛鼻子”。上半年及时推出了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等4个重大投资工程包,加上原有的7个工程包,以及6大消费领域工程、“三大战略”项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形成了“11+6+3+1”的投资重点。同时,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每月调度,坚持狠抓重大工程落地,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11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实施以来,已开工304个项目、48个专项,累计完成投资4.7万亿元。

第二,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引导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进度明显加快,6月底基本下达。我们还会同地方,清理盘活存量资金239亿元,并及时转化为有效投资。同时,加强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情况、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的稽察监管。

第三,持续创新投融资体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全国工商联建立了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在各地发改委共同努力下,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适当调整和放宽企业债券发行条件,鼓励城市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养老产业、“双创”平台、电网改造等专项债券发行,出台项目收益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拓宽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渠道。

全力打好投资组合拳,对增强地方投资能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扩大有效投资,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粮食再获丰收。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牵头起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2015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双创”活动周,各地发改委积极配合,北京市承担主会场职责,上海、武汉等7个分会场也成功举办了系列活动,对展示创业创新成果、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了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连同去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搭建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各地积极跟进,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新突破。报请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空间基础設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推进“宽带中国”等项目建设。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战略性行业向高端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2015年占GDP比重可达到8%左右。

第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技术改造和产业振兴。同时,坚定不移化解严重过剩产能,相关地方采取积极措施,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5月叫停钢铁、水泥以来,发改委系统没有核准过钢铁、水泥新上项目。煤炭行业脱困深入推进。

第五,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支持了一批重大水利、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和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完成“十二五”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目标任务。

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产业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气象。

(四)协调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对外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對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协调,一批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相继出台。积极推进对外开放重大政策制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已经推出中央改革办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19项重点改革任务;国务院部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牵头的48项改革任务,大部分已基本完成或取得实质性进展。价格机制、负面清单、混合所有制、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改革方案顺利推出,电力体制、公务用车、国有林场林区、国家公园体制、多规合一等改革扎实推进。

第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委机关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已超过50%。取消了18项属于企业自主权的核准前置手续。交通领域率先下放一批中央投资项目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放开、下放了近40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中央定价项目缩减80%。各地也同步修订完成了地方定价目录,定价项目平均缩减55%以上。同时,国家和各地发改委都在编制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二是事中事后监管支撑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成了4大平台,监管和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一个是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第二个是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有37个部门和21个省接入,归集信用信息2亿多条。第三个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少地方制定了实施方案。第四个是全国四级联网的12358价格举报信息平台,加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

三是优化服务实现了从1.0版到3.0版的跃升。一个是1月1日建成政务服务大厅。这是优化服务的1.0版。全委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大厅一口受理、限时办结,委托评估原则上不超过30个工作日、具备条件的项目办理时限不超过20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已受理行政审批事项2146件,全部按时办结,做到了审批“零超时”。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阳光审批、主动服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第二个是6月底实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16个部委横向联通。这是2.0版。32项前置审批精简为“2项半”,除少数重特大项目保留环评作为前置审批外,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用海)预审两项前置,其余审批整合为23项,由串联改为并联,并明确各部门办理的时限要求,企业和部门都可以实时查询、实施监督,大大加快了项目审批、核准的进度。第三个是12月实现平台纵横联动中央、省、市、县四级联网。这是3.0版。我们完成了与37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纵向贯通,并开始运行。12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视察调研,亲自启动了在线平台联通按钮。目前,企业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登录互联网填写项目基本信息表,平台统一赋码,并将项目信息推送相关部门,在线进行并联审批。总的看,这些举措进一步推进了权责匹配、部门协同,是大数据时代提升行政效能、创新政府管理的一次变革。

第三,推动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开局良好。2015年3月,“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各省区市实施方案衔接完成。多双边务实合作深入开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积极推进,设立了重大项目储备库,包括交通、能源、通信、产能4大领域,32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建立了周边互联互通部省协调机制,推动中欧班列稳妥发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与哈萨克斯坦、埃塞、巴西等17个国家开展了产能合作,早期收获项目稳步推进;河北、江西、湖北、安徽、云南、甘肃、山东7个省与国家发改委建立了委省协同机制,共同支持企业走出去搞产能合作。二是境外投资标志性工程进展顺利。三是涉外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修订实施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条目由79条减少到38条,允许类项目不再保留外资股比限制。牵头制定了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中方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全面改革企业发行外债管理方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

各项改革开放举措的落地,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培育了对外开放竞争的新优势。

(五)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在四大区域板块发展更趋协调的同时,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三大战略”正在从蓝图向现实转化。

第一,新型城镇化点面结合加快推进。一是实施“一融双新”工程。已有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加强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燃气、集中供热管网设施建设,又有36个县城通高等级公路,县城高等级公路连通率达到96%。加强对特大镇功能问题研究,统筹推进绿色、智慧、人文新型城市建设。二是新型城镇化试点扩围到2个省、135个城市(镇)。通过第三方评估,总结提出了10条可推广的政策和3个方面需集中攻关的问题。三是推动城市群健康发展。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长三角、成渝城市群规划,出台了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规划。

第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前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展开,按照控增量、疏存量的思路,启动了一批示范项目。交通、产业、生态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段”正在打通或扩容,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和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继续强化。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实施了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的税收收入分享,京津冀手机漫游费及长途费已经取消。

第三,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展开。重点抓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86个年度重点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在长江经济带推进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取消一批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收费项目,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取得新突破。

这些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发开放,拓宽了经济发展新空间。

(六)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年度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第一,生態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支持地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福建、江西建立健全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深圳市探索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浙江湖州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江苏镇江推进“生态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全面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示范,在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建立节能目标晴雨表月度发布机制,督促地方强化目标责任、完善政策措施,吉林、河北、贵州等大幅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北京、广东、江苏万元GDP能耗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浙江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倒逼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能效水平。

第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持续加强。启动第一批低碳城(镇)试点,组织开展省级政府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在7个地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依靠市场化手段降低排放并形成了良性循环。建设性参与巴黎气变大会,推动达成了重要框架性协议,也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这些举措,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补短板兜底线,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

第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改进和加强对口支援,进一步支持西藏、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启动实施了新一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支持122万户农房抗震改造。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部解决。

第二,就业社保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220个县、916个乡镇,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

第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用于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700亿元,持续改善农村、民族、边远地区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和基层就医服务条件,支持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安排专项建设基金和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棚户区等保障性住房建设,10月底已实现全年基本建成480万套、新开工740万套的年度目标任务。

以上是对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一个盘点。除了上述7个方面,其他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地方发改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肯定、值得鼓励。一年来,全系统的同志们奉献了智慧、付出了辛劳,向大家表示谢意和敬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一是要更加注重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三期叠加”的认识,彻底抛弃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二是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拓宽视野、创新思路,设计好抓手、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快制度供给。三是要更加注重超前谋划。既立足当前,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谋划长远,深入思考和研究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方案,夯实工作后劲,增强工作韧性。四是要更加注重内外统筹。以国际化视野配置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制定,争取国际话语权。五是要更加注重上下联动。强化系统认同,有效提升合力,增强系统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这些认识和体会,是对近年来工作实践和做法的初步小结,也请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梳理总结,不断提炼升华。

二、更好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9方面的趋势性变化作了重要论述,要求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我们提出,发展改革系统要进一步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更好地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一年来,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3大特征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经济换挡降速,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需求结构上,消费贡献已超过投资;产业结构上,三产比重已超过二产;城乡结构上,去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区域结构上,协调协同发展向均衡迈进,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新产业新模式在成长,新的发展动能在孕育,但新旧转换总体上“青黄不接”。总的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探底阶段、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国际比较优势从劳动向资本和技术转变的重要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增长动力转换,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是发展改革系统当前一项非常重要、非常紧迫同时又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实践。这里,我谈5点看法。

第一,坚持重大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也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不能松懈。

第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灵魂。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一是围绕发展动力推进创新发展。要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包容创新,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二是围绕发展整体效能推进协调发展。重点是解决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三是围绕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低碳转型,引导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新的增长点。四是围绕内外联动推进开放发展。要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五是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共享发展。要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持续改善民生,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要进一步克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改革创新,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三,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抓住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是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前些年,我国一些行业积累了大量产能。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陷入低迷,产业链较长的房地产、汽车等内需市场增长也遇到瓶颈。总的看,我国产能很大,但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又不足,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要通过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同时,必须继续扩大内需,推进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内需潜力,发挥需求引领作用,促进供给创新,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拉动力。特别要注重发掘和释放“三大战略”、新型城镇化中蕴含的巨大需求潜力,着力补齐短板。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投资需求,也将激发出更多的消费需求。总之,要注重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主要经济体都在抢抓机遇,力争占据制高点,这正好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提供了机会窗口。有专家预言,下一轮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取决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看到,新技术新产业厚积薄发,有一个酝酿过程,但实现颠覆性变革的“拐点期”非常短,平板显示取代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数码取代胶卷、光盘取代磁带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因此,必须密切跟踪研判,把握机遇、突破关键,以创新促进提质增效升级。只有抓住这个机会窗口,我们才会有更大的战略空间。总之,要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创新环境。

第五,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目前,微观主体活力激励机制还不健全,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限制,必须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清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为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发展增添新动力。特别要强调的是,结构性改革必须有国际视野,支持企业开展跨境投资合作,提升配置资源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转化为现实动力,引领经济迈上新台阶。

三、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全力抓好“十三五”开局之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也有很好支撑基础。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发展信心。但同时还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相当脆弱,国际贸易低速增长,美联储加息进程启动,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都会通过汇率、投资、贸易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國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综合分析,2016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复杂,困难可能比2015年更大。我们要高度重视,做好应对更加困难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2016年的发展改革工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牢牢把握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做到相互配合、集合发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通过挖潜力、增效率,加强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进一步依靠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优先出台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继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开拓内需新空间。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两个最重要的抓手和平台,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要重点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准发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16年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保持不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稳定预期、增强信心,统筹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价格等政策衔接配合,形成增加有效需求的叠加放大效应,增强内需拉动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方面,要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具体抓好4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用好预算内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在一季度下达相当部分投资计划,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粮食水利、中西部铁路、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老少边贫地区建设等。二是加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农村电网和城镇配电网改造、重大水利工程、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等工程。实施交通提质增效、交通扶贫脱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二三百”、西北风光电基地和军民融合“8+1”战略工程。三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库,分级储备、逐级审核,形成接续不断、滚动实施的储备机制和良性循环。四是进一步加大项目稽察监管力度。各地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加强稽察督查。

另一方面,要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重点抓好两个“新”。一个是扩大消费新供给。鼓励支持地方和企业加大宽带乡村、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建设力度,推动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推动社会力量举办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费开放。丰富健康、家庭、养老、长期护理等服务产品供给。另一个是积极培育新消费。挖掘潜力,稳定住房和汽车等大宗消费。乘势而上扩大信息消费。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行。拓展“老幼”两端消费,发展通用航空。与此同时,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实现国家与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加大涉企收费、环保电价的检查力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二)抓住关键,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大任务。

第一,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这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要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案,主动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各地也要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确保社会稳定。

第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降低企业成本,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降低电价的合理方案,降低人工成本和各种物流费用,打出政策“组合拳”,增强优质企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要有序化解商品房库存。制定实施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地方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商品房库存压力还比较突出,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还要去杠杆,配合相关部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着力补齐短板。一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各地都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采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注资、股权投资、投资补助等方式,集中实施一批工程化、产业化示范项目,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各地要做好项目储备,科学论证,早做安排。二要培育发展新产业。在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领域,再布局一批重大项目。设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开展贷款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试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打造新的增长极。三要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各地都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取得实效。同时,要实施好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

第四,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一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高标准农田、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和“粮安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农村供电、供水、交通、通信设施和水利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务院文件下发后,各地要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增值收益。三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玉米为重点调结构,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编制出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改革完善粮食收储机制。四要研究完善农产品目标价格。继续指导新疆和东北四省区推进改革试点。

全国发展改革系统一定要着力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工作。

(三)創新驱动,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扩资源、拓空间、优环境,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第一,增加创新资源的供给。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域,试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战略性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网络。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扶持一批创业孵化、创业辅导、公共服务等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支持建设20个“双创”示范基地,发挥“双创”、“互联网+”的乘数效应。继续办好“双创”活动周,将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也要积极打造一批“双创”活动品牌。

第二,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基础支撑,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利用“创客空间”、“双创”、“互联网+”,支持企业改造升级。落实大数据行动纲要,实施大数据开放创新工程。

第三,完善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和环境。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已经开展改革试验的地区,要进一步明确年度改革任务和责任单位,力争有突破性进展。建立汇集众智促进创新发展的机制,推动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各地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政策试点示范。

(四)攻坚克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扣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扣放管服,紧扣结构性改革,突出市场导向、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督查落实,抓紧出台一批新举措,对已出台的改革要狠抓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系统上下贯通、层层推动改革落地,增强改革的联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第一,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年度改革任务。认真落实由发改委牵头的重点改革任务,研究提出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突出抓好发改委主导和协调推进的改革任务。各地也要积极主动地谋划和推进改革,抓好地方党委和政府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使各项改革任务尽快落地生效。

第二,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发展改革系统重点是建立并实施“2张清单4张网”。一是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防止权力复归和边减边增。二是实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各地也要抓好2张清单的落实。三是整合对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12358价格举报信息平台,用好形成的大数据,为强化监管和调控提供支撑。

第三,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优先支持符合投向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着力激活社会投资。抓好政策配套、培训推介和管理优化,切实解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实施难题。推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政府投资条例等重点立法。

第四,深化价格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要加快实现市场化。服务价格改革重点是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及时放开市场竞争较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医疗服务价格。

(五)统筹施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推动形成“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叠加效应,构建核心带动和板块联动的区域开发格局。

第一,重点实施好“三大战略”。

第二,深入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农村电网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组织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抓好采煤沉陷区、城市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编制出台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年规划,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发展。支持东部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加快制度创新,推进陆海统筹。支持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临空经济、產城融合、承接产业转移、海洋经济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重要功能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第三,以人为核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前两天,中央专门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改革系统要按照中央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抓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城镇发展与布局规划,组织制定好各大城市群的发展布局规划,各地也要围绕国家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目标和重点。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要抓好3项工作。一是实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加快完善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建设用地、建设资金、转移支付“三挂钩”机制。各地要抓紧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完善城镇存量土地再开发的供应方式。同时,要推进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土地特别是增减挂钩。二是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若干“智创空间”、“智创园区”。各地要大胆探索,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提炼可以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三是推动重点地区城市群发展。加快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建设,打造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六)突破瓶颈,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三个提升”上下功夫,提高发展的绿色化水平。

第一,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施能耗总量与强度“双控”并纳入年度考核。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特别是要解决好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制定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各地区要把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主战场。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和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

第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下大力气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重点地区要取得关键突破。扩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试点范围。稳妥推进煤电升级改造和油品质量升级,京津冀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要率先行动,确保完成任务。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第三,提升低碳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城镇、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性参与国际谈判,推动落实巴黎气候大会成果和我国强化气候行动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继续加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七)统筹内外,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第一,抓好“一带一路”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第二,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第三,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及时总结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适时修订中西部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支持东部移出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在部分地区开展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

(八)守住底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是“一攻坚、一托底”。

第一,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在2016年加大力度开展精准脱贫,特别是要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和重点老区振兴发展步伐。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重点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试点、光伏扶贫工程。全面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

第二,做好就业托底。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国家重大工程等对就业创业的拉动作用,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围绕重点群体,加强就业形势跟踪监测和预测预警,完善政策预案。强化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做好医疗保险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衔接。研究制定城乡居民增收行动计划。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地也要抓紧完善地方清单。实施共享服务提升工程,各地要按照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第四,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和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关键是推进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安排重点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央预算内资金一定要到位。

以上8个方面工作,发展改革系统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必须全力抓好、奋力突破。全系统要认真谋划具体落实方案,强化上下联动、协同配合,以实的措施、硬的办法、好的作风扎实推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四、编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举措落到实处

当前,“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紧锣密鼓地开展。编制好规划,要把握好5方面要求。

一是编制规划《纲要》一定要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基本遵循,围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提升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

二是梳理总结成功經验,创新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已经做了初步评估。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梳理、总结提炼,把成功经验自觉运用到“十三五”规划编制中,提高规划的起点。同时,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注重求计问策,开门编规划,多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做深做实“三个重大”。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是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和路径,需要很好地论证。我们围绕增后劲、补短板、促均衡、上水平,提出了一批“三个重大”,列入国家规划的“三个重大”,要突出全局性、标志性、带动性,请大家继续配合,把“三个重大”选准做深做实。

四是科学合理设置目标指标。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初步设置了一批主要指标,其中包括约束性指标。大家最关心的主要是经济增速指标,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对这一指标的设定,既要体现“两个翻番”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支撑条件,切实把工作重点引导到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上来。

五是做好规划的衔接。要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配合,重点围绕主要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等,做好两个层面的衔接,一个是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的衔接,另一个是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更好地形成“十三五”规划体系。

总之,编制“十三五”规划,是发展改革系统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请大家多提建设性意见,多出真招实招,共同把规划编制好。

五、从严从实、深化转型,在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

2015年以来,发展改革系统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定位转型、廉政警示教育、学习孙德忠同志先进事迹嵌入专题教育,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加快法治机关、和谐机关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与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围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这个大课题,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进一步提升全系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一)建立健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长效机制。一是持续深入提升能力素质。要围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学习调研和实践历练,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能力。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要巩固拓展定位转型成果,深入查找没有转、转不动的原因,列出问题清单,狠抓整改落实,做到主动转、加快转、转到位。三是持续深入加强法治机关、和谐机关建设。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执行力。

(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系统同志都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各类腐败案件中深刻吸取教训,“大喝一声、猛击一掌、警醒起来”,自觉做到“四个严”。一要严格落实《准则》和《条例》。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强化纪律约束,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二要严格廉政警示教育。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深入剖析反面典型案例,强化监督管理,抓细抓实、抓早抓小,从根子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三要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始终保持警钟长鸣,对腐败行为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四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特别是要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三)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发展改革系统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同志们信念坚定、踏实勤勉,敬业奉献、任劳任怨。辽宁省大连市发改委孙德忠同志就是优秀代表。全系统要继续以孙德忠同志为榜样,传承好发展改革系统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一是坚定信念、牢记宗旨。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二是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要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特别是要阳光用权,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与党风廉政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以权谋私,不碰廉政“高压线”。三是真抓实干、锐意进取。要始终做到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少讲“不能办”的困难,多想“怎么办”的方法,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

(四)持续强化系统上下联动。近年来,全系统在加强沟通衔接、协作配合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要进一步强化联动,增强合力。一是狠抓系统调研。要更加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抓好点上的经验。还要善于把基层的典型经验、有益做法组合起来,进行梳理归纳提炼,上升到政策层面,及时复制推广。二是拓宽联动领域。在项目联系、信息报送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协同执法、督促检查等方面,上下联动都要延伸拓展。三是创新联动方式。要结合发展改革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系统上下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业务调研、咨询评估和双向挂职锻炼。对于有效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梳理总结,用制度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同时,继续组织好地方发改部门业务培训班,注重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总之,全系统的同志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振奋精神、锤炼作风,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共同把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完成好,为推动我国改革发展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

猜你喜欢
十三五改革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