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政治传播的历史动因

2016-09-10 07:22于丽霞刘圣兰
党史文苑 2016年12期
关键词:政治传播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

于丽霞 刘圣兰

[摘 要]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措施广泛传播党的政治主张、纲领路线和革命理论,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果,赢得了政治资源,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作为战时环境的产物,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推进的。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是其主旨使然,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其使命所在,教育动员农民是其现实所需。

[关键词] 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 政治传播 历史动因

“政治传播是一定阶级或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活动或手段,是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活动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1]p25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其创建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政治传播,把政治传播工作放在特别突出的地位,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苏区民众、红军官兵及白区军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传播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果。目前,诸多学者已对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途径、内容、成效进行了一定研究。然而,对于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历史动因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认为,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到最后解决,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本文结合中央苏区的历史史实以及政治学、传播学的知识来探求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历史动因。

一、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是政治传播的主旨使然

政党政治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党的基本政治评价和政治情感[2]p30。中国共产党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共产党整体素质、性状特征、精神风貌等的一种综合性、总体性的评价和情感。良好的政党形象是政党成功进行政治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增强政党权威信誉的制胜法宝,是贯彻政党方针政策、落实政党政治目标的无形动力。在中央苏区,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主旨,其原因如下:

一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人民群众没有形成政党概念,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在南昌起义部队由南昌转至瑞金途中,“沿途全无农民运动,加以反动派的宣传(杨如轩事先通电各县,说我们是北军,实行公妻共产),所以沿途农民闻风而逃。食物与饮料全买不到。甚至终日难得一粥”[3]p408。这种尴尬境遇在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之初也不断出现,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了解基本上是一无所知,根本谈不上信仰什么主义和政治觉悟。虽然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但是在初期的宣传过程中脱离了群众,“党八股”式的宣传并没有为群众耐心细致地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及其标语口号、路线方针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树立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让群众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进行一切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工作的主旨要求。

二是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和欺骗行径,要求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来树立自身的形象,诠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念,证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反动阴谋,不断通过欺骗性的宣传拉拢群众。直至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四次“围剿”战争失败,蒋介石意识到在反共战争中政治问题远比军事问题更为重要,采取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策略,进行更加反动的欺骗宣传。千方百计实施所谓“感化”,并设立“感化院”,以推行心理瓦解战术等。面对蒋介石蛊惑人心的反动宣传和欺骗行径,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维护群众利益,树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反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宣传。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传播的使命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政治传播的各个方面、环节及其全过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使命所在,是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理论基础。

首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和苏区各项建设的实践需要。中央苏区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与外界来往甚少,是南方较为偏僻的区域。这里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陈腐的封建观念和家族意识长期占据着民众的头脑,没有一点阶级概念,更谈不上什么阶级意识。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很多农民因为是本家,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中顾虑重重,畏首畏尾,甚至不敢加入打土豪的队伍,在开仓分粮时也不敢拿。对本族的地主不敢或不愿意进行斗争,甚至有的群众因为惧怕地主及富农的报复,即便分到了土地也不敢经营。贫困农民习惯于生活在地主豪绅的淫威之下,长期存在的畏惧心理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这就导致了他们对地主豪绅的妥协。即使有些地方的农民被发动起来了,但他们参加斗争并不是出于阶级意识的自觉,而往往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仇富恨霸的报仇心理。民众被严重的封建思想观念所束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以及其他各项活动难以顺利开展,革命斗争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唤醒民众,使其从封建宗族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一个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并团结和依靠整个阶级的力量来取得自身利益。由此,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放在了各项工作之首,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让最基层的工农兵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及苏区军民的协同努力下,苏区义务教育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全面展开,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红军和地方各级党部、政府、群众团体中都组织了宣传队,配合地方党委和苏维埃政府开展扩红、推销公债、春耕生产等中心工作,特别是在举行纪念活动或在街头群众集会时,教唱革命歌曲,进行文艺表演,向群众散发传单,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于简单的传播形式之中,以启迪群众、鼓动军民。这是中央苏区进行的大规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用通俗的语言“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军阀政府的滔天罪行,讲清贫苦工农为什么灾难深重,求生不得,以及要不受压迫,只有起来革命的道理”[4]p81。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广泛传播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农民理解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增强了阶级意识和革命情感,自觉地投入革命洪流。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激发了广大苏区群众的革命斗志,才能够动员几十万青年积极踊跃加入革命队伍,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苏区广大群众的支持下,粉碎了敌人的4次“围剿”,推动了苏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就没有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受苦民众争取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p460理论武器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改革社会和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力量。中央苏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使苏区民众的政治觉悟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懂得了阶级、政党、国家等政治概念,明白了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的道理,而且积极参加根据地的生产建设,踊跃参军参战,保障了革命战争的人、财、物供给。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区的传播使得共产党在民众的思想政治领域也夺得了先机。“传播两端的参与者对政治信息的占有和关注,以及双方要达成的共识,才是政治传播的归宿。”[6]苏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根本指导思想、政治理念的逐渐认可,更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使民众真正地完全地融入革命事业中,为革命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重要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教育动员农民是政治传播的现实所需

政治主体要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集聚社会力量,获取广大民众的追随、参与和支持,即唤起民众。获取民众的追随与支持,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建设革命根据地,能否抵抗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军事“围剿”,而这些又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成败的重要因素。由此,在中央苏区时期,发动和争取广大群众成为巩固、发展根据地,做好政治传播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是从中央苏区农民的境况来看,无疑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必须争取的重要政治资源。中央苏区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地主阶级和反动军阀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生活极其困苦,濒于绝境。“田地平均百分之八十五在收租阶级手里,农民所有田地平均不过百分之十五。”[7]p150地租数额极高,赣南闽西都有“铁租”制度。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多达70多种。“有压迫就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越厉害。”[8]p511中央苏区农民身上背负的双重压迫,使得他们具有潜在的革命动力或革命意识,中国共产党必须争取到农民这一重要的革命力量。

二是就农民的人数来看,近代中国“自耕农、小商、手工业主等小资产阶级约占一万万五千万;半自耕农、佃农、手工业工人、店员、小贩等半无产阶级人数最多约占二万万……依此分析,则中国为了救苦为了自求解放的革命民众有多少呢?有三万万九千五百万,占百分之九八点七五”[9]p29。因而,农民也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将广大农民由潜在的革命力量转变为积极投身于革命的阶级力量。

三是从农民实际的文化素养和革命态度来看,必须通过教育动员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革命主力军作用。小农生产经济形式的制约、封建专制体制的压迫以及封建伦理关系的束缚,使得农民在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上有一定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农民自古以来就缺乏真正的教育与动员。闽浙赣边界各地占人口9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中国共产党要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实现自己的政治口号,发动农民大众参与民主革命,必须重视对其进行教育动员。同时,在中央苏区,“群众中反对统治阶级的情绪尚不坚决,只有最先进的群众可以在我们的口号之下行动,次之同情者是不能自己动,再次一等的只是消极反对国民党,最落后的还有对国民党某一派存在着幻想的”[10]p353。部分农民在现实的革命进程中态度游离,意志不坚,尚未真正认识到自身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动员,以先进的革命理念唤醒农民,以坚定的革命意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军事“围剿”以及反共宣传和欺骗行径,中国共产党用实际的政治作为和勤政为民的作风,赢得了民众的追随;面对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开展和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民众提供了思想武器;面对苏区农民蕴藏的重要力量和思想文化的滞后性,中国共产党用教育动员的力量唤醒了农民的革命意识。在以上三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成功推进了政治传播工作,使得苏区农民被广泛有序地动员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在革命前线或者后方支援革命,用自觉的行动为革命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殷晓元.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张荣华,鲍海波.延安时期政治传播的典型特征及其现实关联[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1).

[7]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8]韦定广.“世界历史”语境中的人类解放主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政治传播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主体探析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