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兰,张晓灿,段宝忠,2*
(1.大理大学药学与化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71)
大理苍山花甸坝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
方海兰1,张晓灿1,段宝忠1,2*
(1.大理大学药学与化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071)
目的:研究大理苍山花甸坝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资源分布特点及多样性,为该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实地访谈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物种组成、科属特征、药用部位、药效性能等方面初步探讨花甸坝常见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结果:首次报道了该区共有药用植物64科140属159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2属12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53科126属145种。以菊科、百合科、毛茛科、伞形科及龙胆属、藁本属、獐牙菜属为优势科、属。结论:花甸坝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程度高,在开发利用时应做好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大理花甸坝;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8.008
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是药用植物资源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1〕。大理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西部与横断山脉南端交汇处,区内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种类,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花甸坝位于保护区云弄峰,地处山脉最北端,该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植物科考学者和多所高校的药用植物野外教学基地。关于该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至今未见报道。鉴于此,笔者团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鉴定,进一步摸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规律及其多样性特征,为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系统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花甸坝位于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座落在苍山十九峰中最北的云弄、沧浪两峰之间。由大花甸坝、小花甸坝及周围环山组成,其中大花甸海拔2 900 m,南北长10余km,东西宽约1 km。东面小花甸群峰环抱,海拔3 400 m,总面积约5 200 hm2。该区域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气候特征为夏季湿热多雨,多集中在每年的6~11月;秋季短,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8.4℃,最冷月平均温度2.4℃,最热月平均温度13.7℃,霜期180~210 d,年平均降雨量2 034.7 mm,相对湿度83%~89%〔3〕。土壤类型主要为草甸棕壤〔2〕。
通过野外调查、实地访谈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主要是样地调查、野外标本采集、照片拍摄和补充调查。其中样地调查按植被类型(包括草甸、山林、沼泽地)选择6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沿线采集植物标本,并记录其生境、形态特征。访谈调查主要走访当地草医和药农,了解药用植物栽培和资源的利用情况。室内分析主要进行标本鉴定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大理大学药用植物标本馆在该区采集的标本以及野外调查记录的植物物种,建立花甸坝地区药用植物名录,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和多样性分析。
3.1药用植物科属构成的多样性由于花甸坝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经实地调查及统计分析,该区共有药用植物64科、140属、159种,从种类组成来看,被子植物最多,蕨类植物次之,裸子及苔藓植物较少。其中双子叶植物47科108属124种,单子叶植物6科18属21种;蕨类植物9科12属12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苔藓植物1科1属1种。见表1。
表1 花甸坝药用植物资源名录
续表1
续表1
从科的分布来看,64科中,单种科比例最大,有樟科、堇菜科、远志科等34个科,占总科数的53.13%,占药用植物种数的21.38%;表明该区药用植物在科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含2~4种的寡种科有桔梗科、玄参科、兰科等21个科,占总科数的32.81%,占药用植物种数的30.19%;含5~10种的中等科有毛茛科、伞形科、唇形科等7个科,占总科数的10.94%,占药用植物种数的30.82%;种类大于10种的大科有菊科和百合科2个科,占总科数的3.13%,占药用植物种数的17.61%。
从属的分布来看,140属中,单种属占有明显的优势,有升麻属、当归属、荠菜属等124个,占总属数的88.57%,占药用植物总数的77.99%;含2~4种的寡种属有重楼属、龙胆属、獐牙菜属等16个,占总属数的11.43%,占药用植物总数的22.01%。
3.2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的多样性对于多部位入药的植物,分析时仅统计其最重要的入药部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云南省中药材标准》〔5-6〕及《云南中草药》〔7〕对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划分的标准,主要可分为全草、根及根茎、全株、果实和叶等6种类型。其中,根及根茎类占有明显的优势,共84种,占52.83%,隶属于35科77属,代表物种有附子、重楼、黄牡丹、三分三等;全草类次之,有63种,占39.62%,隶属于33科61属,代表物种有灯盏细辛、谷精草、石椒草、蒲公英等;全株类和果实类均有5种,全株类代表物种有叶上花、地石榴等,果实类代表物种有荜澄茄、猩红五味子等;种子类和叶类药用植物有1种,分别是牛蒡子和青刺尖。
3.3药用植物功效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大理中药资源志》〔8〕和《云南中药志》〔9〕等文献资料对所收集的药用植物功效的描述,依据《中药学》〔10〕对中药功效的划分标准,该区药用植物按功效可分为清热药、祛风除湿药、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等14种类型。其中清热药、祛风湿药、止咳平喘药等占明显优势。清热药最多,共43种,占27.04%,代表物种有马尾黄连、蒲公英等;祛风湿药25种,占15.72%,代表物种有千斤坠、威灵仙等;止咳平喘药22种,占13.84%,代表物种有山珠半夏、卷叶贝母等。见表2。
表2 花甸坝药用植物药用功能的统计
3.4药品标准收载资源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药材品种,对上述药用植物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该区药用植物被标准收载的药材有104种,占该区药用植物总数的65.41%;其中42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占26.42%;62种为《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占38.99%。
3.5栽培药用植物资源情况花甸坝地区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早在1958年就建立了花甸药材厂,该区历史上是云南省云木香、大黄等中药材的重要种植基地。该区位于高海拔天然高山盆地,其独特的高原季风气候和紫外线辐射,使得药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有效成分积累多,该区种植的药材深受省内外药商的青睐。目前栽培的药用植物主要有云木香、附子、三分三、大黄、川芎等品种。
4.1结论上述调查及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共有药用植物64科159种,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最多,其次是全草类;从药用功能来看,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咳平喘为主。从药品标准收载的药用植物品种来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品种有42种,为《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品种有62种。综合评价表明,大理苍山国家自然区花甸坝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其科属组成、药用部位、药用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滥采乱挖以及欠缺科学的管理方法,致使药材资源损失日趋严重,很多药用植物已处于濒危边缘〔11〕,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区周边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阻碍了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2建议
4.2.1加强对野生中药材资源及其生境的保护花甸坝野生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但由于蕴藏量大的种类并不是很多,单纯开发利用,可能会产生资源毁灭的严重后果,例如:当地原来较多的滇紫草、金铁锁、毛重楼、七叶鬼灯檠、岩白菜、黄牡丹等,由于人为的大肆采集,现蕴藏量已大幅下降。因此必须采取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针来进行资源的开发,注意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有计划地进行采收,以防止采收过度,破坏其生态平衡,并积极开发蕴藏量大的药用资源,使药用植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使当地群众充分认识到药用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有限性,提高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止区内珍稀药用植物急剧减少的态势。
4.2.2深入开展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和评价工作一方面加强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生境等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该区优势药用植物资源的生物特性,繁殖、遗传、药材品质等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药用植物的繁育和资源更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实现花甸坝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
4.2.3发挥该地区的自然优势,加大引种栽培的力度花甸坝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适宜多种药材的生长,现已规模化栽培的品种有大黄、木香、当归、附子等。应对一些品质好、发展潜力大、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道地药材进行引种、驯化和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带动当地居民进行药材种植,发挥该地区药材生产条件的优势。同时对一些生长条件特殊、繁殖力较低的野生濒危物种,如川贝母、黄牡丹、岩白菜等野生资源,可就地建立繁育基地,研究其生长习性,模拟其生长条件,逐步实现人工种植〔12〕。减轻其对当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破坏。
〔1〕陈士林,苏钢强,邹健强,等.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5):1141-1146.
〔2〕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局.苍山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3〕大理白族自治州气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气象志〔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5〕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药品标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6〕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药材标准(I~VI)〔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7〕云南省卫生局革命委员会.云南中草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1.
〔8〕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大理中药资源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9〕黎光南.云南中药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
〔10〕钟赣生.中药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1〕姜北,段宝忠.白族惯用植物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12〕陈士林,郭宝林.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1):1-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s,the character of their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diversity in Huadianba region,Yunnan province,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in-depth research.Methods:Through field survey,field interviews and indoor analysis,the diversity of common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Huadianba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es composition,family and genus characteristics,medicinal parts,efficacy and other aspects.Results:The number of medicinal plants in the natural reserve were studied and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There were 159 species in 140 genera of 64 families,among which there were 12 species of ferns in 12 genera of 9 families,2 species of gymnosperms in 2 genera of 2 families,and 145 species of angiosperms in 126 genera of 53 families.Conclusion:The diversity of medicinal plants in Huadianba is high and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Key words〕Huadianba;medicinal plant;resource investigation
(责任编辑李杨)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Re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the Diversity in Huadianba,Cangshan Mountain
Fang Hailan1,Zhang Xiaocan1,Duan Baozhong1,2*
(1.College of Pharmacy and Chemistry,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2.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R28
A
2096-2266(2016)08-0029-06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资助项目(2015HB0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460086);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Z135)
2016-04-05
2016-04-07
方海兰,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
段宝忠,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