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易金平
新常态下湖北小微企业融资路径选择*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易金平
本文基于湖北省小微企业融资实践,阐述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分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如现有金融体制不健全、银行业存在潜规则、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探讨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和途径。
新常态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在经济增长由高速减缓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十分迫切的宏观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非常突出。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力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湖北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省份,域内小微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正面临融资困境的严峻挑战。
(一)融资规模增长较快、但仍滞后近年数据显示(见表1),全国银行业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较快,在全部贷款中占比逐年均有较明显提高。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5372亿元,比年初增长16.0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但是,相比全国整体水平,湖北省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相对滞后,从2014年12月末数据看,省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中占比19.3%,相比全国平均水平23.8%偏低。
表1 湖北省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变化
(二)融资呈现复杂性首先,小微企业融资缺口仍然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湖北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年增速较快,但与小微企业超万亿元的融资需求相比,融资缺口还很大。椐调查,省内有超过50%的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由于融资困难,不少企业甚至被迫寻求高利贷。其次,实体经济内小微企业不敢投、不愿投、不能投、不会投的“四不投”现象逐渐增多。不少经营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因为经济增速减缓或预期不佳,扩大生产的意愿不强,甚至为节省财务成本而主动退还银行贷款。其三,部分资质较差的小微企业却高价融资,形成一些融资难假象,这对银行的甄别力是一个不小考验。
(三)融资的成本与风险高一方面,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调查发现,目前湖北省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年息20%以上很常见,如果使用民间借贷融资,财务成本甚至高达年息30%以上。另一方面,融资风险逐渐暴露。近年来,湖北省一些银行不良贷款纷纷走高,从行业分布来看,不良贷款普遍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中又以小微企业为多。以湖北银行为例,近年数据显示(见表2),该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加,在全部贷款中占比也显著提高。尤其是2014年,新增不良贷款数额较大,占比较高,达1.58%。
表2 湖北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变化
(四)融资政策不断推出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201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减税降费力度。包括应纳所得税额从10万元扩大到20万元;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收益分期纳税的优惠政策,推广到全国;企业失业保险费率从3%统一降至2%。这些最新改革举措力度很大,全国有90%左右的小微企业能够从中得到实惠。湖北省各级政府部门也相应推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以落实国家相关政策。
(一)现有金融体制不健全首先,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管理体制难以较好适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受其影响,湖北省内不少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抵押和担保要求依然普遍较高,信贷审批程序过于繁琐;基层银行的自主权受限,信贷人员责、权、利不相匹配,积极性不高。其次,小微企业信贷的经营模式运行效率不高。为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经营成本,省内商业银行纷纷引入信贷工厂或者专业支行模式,但是这些技术手段还处于磨合阶段,难以显著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最后,民间融资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受金融体制、法律制度等多重制约,湖北省内民间融资活动大多处于地下状态,相关中间环节较多、风险较大、影响有限,导致民间融资的利率普遍很高,企业一般难以承受。
(二)银行业潜规则加深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长期以来,与我国其他地区类似,湖北省银行业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潜规则,如放贷输送利益、默许吃贷款回扣、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银行贷款方面的现象。这些行为虽被国家法规明令禁止,却往往以较隐蔽的方式发生,相应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抬高了融资成本,制约了企业发展。小微企业大多处于市场弱势地位,对此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寻求民间借贷等途径获得融资,而这些高成本的融资往往置小微企业于更大风险之中,其生存和发展更为艰难,也诱发了一些小微企业老板的“跑路潮”。
(三)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的条件较为严格,包括主板市场、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市场在内的上市条件对小微企业来说,还显得“高不可攀”。目前,湖北省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足,在各层次市场上市的企业不多,能上市的小微企业更是少有。同时,域内小微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几乎是空白,各种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及各种产权交易市场等其他直接融资方式也尚未健全,导致域内小微企业直接融资难。
(四)融资支持政策有效性不强、落实不足一方面,部分政策有效性不足。湖北省为改善小微企业融资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调动了大量公共资源,但政策支持力度和协调性不强,相关政策对地域和行业差异的针对性不强,可行性有限,影响了政策支持的效果。另一方面,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由于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相对一般贷款较高,省内有关政府部门给予了小微企业贷款一些鼓励政策和便利,但对银行相关的补偿措施未能充分落实到位,最终不良贷款的损失核销大多仍依靠银行利润填补,影响了域内银行从事小微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五)其它因素第一,湖北省小微企业主要发展模式使得银行不敢轻易放贷。目前,省内小微企业多为传统行业,资产轻、抵押少,而且很多企业的互保联保较为严重,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能不审慎。第二,部分行业和区域的风险较为突出。一些产能过剩行业至今未见复苏迹象,银行对限制性行业的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尤为谨慎,省内一些地区不时发生的小微企业倒闭事件造成不少银行信贷损失。第三,省内部分小微企业信用意识不强,随意改变贷款投向。信贷资金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但有些小微企业私自将银行贷款转向其他行业的投资和投机活动,带来较高风险,导致小微企业往往成为不良贷款的高发区。
(一)提升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与效率
(1)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湖北省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等方式,切实为小微企业减压减负,让小微企业“轻装上阵”。2014年5月,在国家减税政策的基础上,武汉市地税部门推出45条扶持小微企业的具体措施,并均按优惠区间的上限执行,保障小微企业得到最优税收政策。同时,还首创“申报即享受”措施,省去以往较为繁琐的申报、核准再减免的手续,让企业能轻松享受优惠政策。全年共为小微企业减免税额从0.28万元增至1.17亿元,增长3.24倍。
(2)政府引导、多方合力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2014年,由政府、银行、保险三方牵手,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咸宁、宜昌三地实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政府财政积极落实相应的贴息、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如东湖高新区对获得保证保险贷款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投保费用40%的补贴、基准利息25%的贴息、贷款损失30%的补偿。实际融资成本约为7%,只有民间融资成本的三分之一,既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成本,也较好地控制了信贷风险。截至2014年底,试点银行累计为该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14笔,金额2.5亿元,贷款到期回收率为100%,比一般小微企业贷款高1.82个百分点。这种税收、融资等多管齐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湖北模式”受到国务院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二)加强市场无形之手的功能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时,应遵循市场规律,多用市场化措施弥补小微企业融资的短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小微企业融资涉及多方面,要以银行为主导,政府等方面积极参与,按信贷市场规律运作,才可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近年来,在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实施小微企业“助保贷”过程中,一些地区效果好、规模大,关键在于当地政府决策部门转变观念,积极配合银行用市场化的方式服务小微企业。地方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作风险补偿金,以杠杆效应撬动10倍数量的小微企业融资,使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小微企业只需提供2%的助保金及部分抵质押即可获得全额贷款,大幅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银行得以科学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有效地促进新常态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也较好控制了信贷风险。截止2015年6月底,建行湖北省分行已在省内各市州均搭建了“助保贷”合作平台,惠及小微企业654户,贷款余额35.1亿元,重点支持各地有产业优势的小微企业,累计解决就业4万人,每年纳税超过5亿元,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1)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大力鼓励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挂牌企业向更高层次的交易市场转板,加大政府对在不同交易市场挂牌企业的支持力度,调动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2014年底,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即湖北区域股权“四板”市场)已挂牌企业356家,登记托管企业556家,展示各类企业1835家,实现融资总金额112亿元,有效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2)积极创新基于资本市场的融资产品。2013年11月,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联合民生银行武汉分行、楚商资本集团,推出国内首个“四板小微企业股权贷”等系列创新融资产品,最初两年分别为企业提供贷款2亿元和20亿元,进一步打造服务小微企业的“融资蓄水池”和“上市预科班”。并聚集和整合银行、证券、创投、私募、小贷等各类金融资源和服务渠道,搭建一个面向小微企业的个性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持续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四)以新金融业态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1)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2015年以来,湖北省引导银行业机构探索“金融服务网格化”模式,全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利用社会综治网格管理中心信息平台,对海量小微企业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加大创新力度,实施差异化利率定价机制,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截止2015年6月底,共建立1476个金融网格化工作站,累计为9600多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99.9亿元,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达91.7%,同比增加近3个百分点。贷款中有2.1万笔下调利率0.15至0.87个百分点,有6356笔免除抵质押或担保环节,共计少收利息1.2亿元,减免担保费、抵质押评估费和抵押登记费0.6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35%,远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提升了风险防控和经营效益。
(2)支持小贷公司服务小微企业。逐步放开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限制,可辐射更多小微企业。2014年4月湖北省推出《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发行私募债券业务指引(试行)》,首次放开省内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发行私募债的限制,受到省内300余家小贷公司的欢迎和支持。湖北也成为第五个允许小贷公司发行私募债的省份,走在了全国前列。
(3)拓展融资租赁。借助杠杆租赁、售后回租等形式,小微企业可以更新设备,获得流动资金,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目前,湖北融资租赁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4年底,共注册融资租赁企业21家,位居中部地区第2位,涉及小微企业的租赁资产234亿元,实现利润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3%。
(五)以武汉民间金融街打造小微企业融资新亮点通过民间金融街形成金融机构扎堆效应,可把处在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阳光化,降低交易成本,打通小微企业的融资瓶颈。2014年5月,武汉民间金融街亮相,成为华中地区第一条民间金融街,聚集了银行、证券、保险、担保、投资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消费金融等近10种金融业态。并逐步建立和定期发布华中地区首个民间金融短、中、长期限的价格指数,包括资金价格、担保费率等,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更好反映出民间金融要求,倒逼地方金融改革。至2015年5月底,一年内,该街共有168家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年金融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为众多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解决大量急需资金。在机构数量和规模上,已超过成都、西安,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全国第二大民间金融街;在资本定价上,正在编制民间金融指数;在集中监管和服务上,已引入人民银行、工商管理、金融法庭等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并将陆续出台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和制度,通过激励创新,突破传统束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聚集,以民间金融街为支点,有力撬动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还可考虑把民间金融街的做法延伸到宜昌、襄阳等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互联互通,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小微企业融资新亮点,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与借鉴,并提升在华中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六)培育小微企业融资多样化地域特色
(1)培育民营孵化器为小微企业“造血生力”。宜昌市在政府引导下,依托丰富的民营资本,建设适合科技创业的孵化社区。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投融资服务等,降低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截止2014年底,已建成宜昌和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6家,另有在建和拟建的三峡云计算专业孵化器等8家。其中,宜昌和艺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在孵小微企业159家,重点聚集了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已为企业融资逾3亿元,被评为省级3A科技企业孵化器。
(2)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由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政府和工商银行共同出资1亿元,建设政银集合贷融资担保平台,围绕旅游、农牧等六大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先后推出旅游集合贷、政银集合贷、产业集群贷等创新产品,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开发民族地区独特资源,形成抢占市场的拳头产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截至2014年底,工行恩施分行已累计为相关产业链的小微企业投放贷款13.5亿元。
(3)依托金融网建设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襄阳市银监分局积极依托襄阳金融网这一全省首家网上金融服务平台,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网上信息池”和“融资直通车”。截至2014年12月,共吸纳15家银行、45家中介服务机构、3595家小微企业为注册会员,与征信、税务、工商、国土、房管、环保、供电等部门信息系统建立横向联系,及时发布相关各类信息,不断优化在线申贷和信贷调查功能。一些银行已从相关单位获取信息协查服务478次,网上授信178.9亿元,网上申贷成功率已达71.9%。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金融资本的对接模式及其机构化路径”(项目编号:14YJA790044)阶段性研究成果。
[1]谷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以辽宁省小微企业为例》,《财会月刊》2013年第3期。
[2]张玉明、李江娜、陈栋:《信息不对称、云融资模式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5期。
(编辑 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