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英语隐喻是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表达在商务英语语篇中极为普遍。本文根据Indurkhya的分类方法,将隐喻分为三种:约定俗成的隐喻,基于近似性的隐喻和创造近似性的隐喻,并从归化和异化两个方面来讨论隐喻的翻译。
关键词:商务英语 概念隐喻 认知过程 翻译策略
英文词“metaphor”(隐喻)来源于希腊词“metapherein”。在希腊文中,“meta”是“beyond”(超越、在……之上)的意思,“pherein”则是“to bring”(带来、产生)的意思。在拉丁语中,这个词的拼写演变为“metaphora”。到了中世纪,法语写为“metaphore”。英语中的“metaphor”一词据考证大约出现在16世纪。“metaphor”这个词首先是作为对于一种修辞格的指称而出现的。从词源学及构词法的角度来看,“隐喻”最为基本的内涵表示一种意义的转换或转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几个世纪里,亚里士多德的隐喻修辞说在西方传统的隐喻理论中发挥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核心是:隐喻是一种具有修饰功能的语言现象。
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至90年代的西方学者从修辞学、心理学、语言认知学、文学、符号学、人类学、语言哲学等学科视角对隐喻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综合研究,他们开始深入思考语言的性质、思维性质等问题,得出了比较一致的隐喻新阐释,即: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活动方式。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者认为,“隐喻是思维与推理的基本工具,在人们的思维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基本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1]
一.商务英语中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探析的研究意义
要对商务英语文本里的隐喻有深入理解,首先必须对商务英语的定义有一清晰概念。商务用途英语是指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集实用性、专业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于一身、为广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备较强社会功能的一种英语变体。在当今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的世界里,包括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商业广告等在内的商务活动,无不涉及到英语的使用,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都统称为商务英语。隐喻是我们运用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商务英语作为语言作品的一种特殊文本,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并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所以在商务英语中,人们也往往利用熟知的事物类比经济商务原理和事件,来达到对经济商务专业知识的理解。Henderson也认为,是隐喻所具有的生成力使得日常词汇可用于讨论、描写、阐述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概念。[2]
本研究主要以概念隐喻和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着重研究商务英语中概念隐喻的类型、认知功能、文化内涵及其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动因。一方面对商务英语语料中概念隐喻表达式进行辨识、分类,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加深对商务英语概念隐喻化的理解,帮助其理解复杂的商务现象;另一方面以汉语译文为蓝本,从认知角度对译者翻译概念隐喻的心理过程进行探索和分析,力图挖掘出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文化语境、心理认知因素,对相关翻译工作者可能有所启迪。
二.隐喻的分类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隐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隐喻的分类也各自不同。如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学的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将隐喻概念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1];谭卫国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3];杨友文、杨学才将经济类英语隐喻分为人类隐喻、战争隐喻等十大类[4];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5];Indurkhya将隐喻分为三种:约定俗成的隐喻,基于近似性的隐喻和创造近似性的隐喻[6]。
1.约定俗成的隐喻是指因长期使用而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因而看上去几乎不再具有显性隐喻的那些隐喻。
例1.Having focused largely on China's fraud-filled market until now,they are branching out.(Economist 2014/07/18)
branch out以前的确是有隐喻的用法,将业务隐喻为像树枝一样开枝散叶,但是现在人们对这些都已习以为常,它们已变成约定俗成的隐喻。
例2.Nevertheless,having two such ambitious rivals on its doorstep will surely keep Inditex on its toes(时刻保持警醒).(Economist 2014/07/11)
例3.It is cut from the same cloth as Muddy Waters (与…是一路货色),which is run by Carson Block,a former self-storage entrepreneur.(Economist 2014/07/18)
keep…on its toes和 be cut from the same cloth as…,它们曾经是隐喻,但现在它们变成了习语,人们不再想到或认为它们具有隐喻性。
2.基于近似性的隐喻会让读者对于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因为对它们意义的转换是基于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某些相似点。
例4.The ailing economy has not been the cardmakers’ only problem.
读此英文句子,读者不难理解这里是将不景气的经济隐喻为抱恙的有机体。
3.创造近似性的隐喻是指,读者在刚刚见到该隐喻时,很难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什么近似点,但经过仔细斟酌和推敲才发现或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确存在相似点。
例5.Helicopter moms and dads will not harm their kids if they relax a bit. (Economist 2014/07/31)
helicopter moms anddads,将父母隐喻为“直升机”是21世纪初期刚刚出现的一个口语表达,用来指那些过分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经历和问题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学校生活尤其关注。这些父母不顾一切让孩子远离伤害和失败,也不愿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即使有时候是与孩子的意愿相违背的。他们被称为“直升机父母”就是因为不管孩子是否真的需要,他们像直升飞机一样整天盘旋在孩子的身边,时刻等待孩子的召唤。
论文试图通过对商务英语中隐喻应用实例的分析,在现代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将这些隐喻表达分类,并一一讨论分析其认知基础,但由于隐喻的广泛本质和语言材料的有限数量,这里的分类并不能穷尽商务英语中的隐喻类别。
三.隐喻的翻译
隐喻利用具体、熟知的事物来描述、判断或推理抽象、陌生的事物,从而创造一种感染力,使表述新奇、生动和形象。从其产生过程分析,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工作机制是人的大脑根据事物之间共有的属性或特征即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类比创造出新的概念组合。其理论路径是把一个心理和思维空间概念投射映现到另一个心理与思维空间。
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与认知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换,它不仅仅是表层语码形式的解码过程,更是深层喻义与语义的转换过程,是译者把隐喻所隐含的信息通过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进行的一种综合处理,它涉及到隐喻本体、喻体、相似性、词类、语义关系等结构要素,是以译文语言对原隐喻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
我们只有以全新的认知态度对待词语的隐喻意义,在认识英汉民族社会文化异同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形式,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才能准确地翻译隐喻这一跨文化的表达方式。我们现从归化和异化两个方面来探讨隐喻的翻译。
1.归化法
例6.True,but the temptation to give it a try,faced with so many naive punters hungry for fat returns,seems undiminished(Economist2014/07/18)
诚然,但同时也充斥着太多天真的赌徒,总在期盼着天上能掉下来几块馅饼,而他们总会不厌其烦地想要给予风险家们一次机会。
赌徒们面对有高额回报的诱惑时总是趋之若鹜,疯狂追捧。中文采用了规划的方法,用目的语中标准喻体取代源语中的喻体,保持了源语的隐喻特征。
2.异化法
例7.IF INVESTORS are worried about the cloud of political uncertainty looming over Hong Kong,they have a curious way of showing it. (Economist 2014/08/13)
如果投资者担心政治上不确定的乌云笼罩着香港,他们会用一种奇怪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7将政治上的不确定情绪比喻为乌云笼罩在上空,汉语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再现同一喻体,保持了源语的隐喻特征。
四、结语
Newmark深刻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有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5]
从隐喻翻译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证实隐喻的异化与归化翻译实质上是互补性的,是互为依存关系,极端的异化或归化都不可取,都达不到翻译目的,都不能最有效地实现隐喻的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隐喻翻译在于找到两者适当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 We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14.
[2]Henderson, W. In R.E. Backhouse,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343-367.
[3]谭卫国.英语隐喻的分类、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7(11):42-46.
[4]杨友文,杨学才.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分类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108-110.
[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
nslatio[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Indurkhya,B.Metaphor and Cogn
ition[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工商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商务英语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研究”(项目编号:A2013007)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罗胡琴,武汉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