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云南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南涧是滇西县城的一个典型,通过收集南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料,发现了制约南涧农村剩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从而对加快劳动力转移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等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一、南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一)背景
南涧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2015年,南涧县总人口249623人,其中,农业人口224661人,占总人口90.1%,80%的人口分布在广大的高山地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是云南省山区人口密度较高的典型县份之一。
在国家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背景之下,南涧县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国家相应的扶持。同时西部大开发这一宏大而长期的工作,加大了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带动了南涧县的发展。再加上诸如:小湾电站和祥临公路、马安公路、巍南公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使南涧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体现,也有利于南涧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实上,滇西的许多县份也具有类似的发展条件,因而分析云南省南涧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将对其他县份在相关问题的处理上提供帮助。
(二)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人口政策以及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动力是就业。2015年南涧县农村人口达224661人,包括农村实有劳动力141974人,其中剩余劳动力40442人。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土地集约化经营,南涧县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近3500人。如果出现就业不充分的情况,这些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将有一大部分变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此可见,如何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南涧县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云南农村普遍所面临的问题。
二、制约南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一)文化、技术素质低是内在因素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县域内城乡发展差距大,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而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主要是高寒山区、干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远离集市经济辐射圈,自我发展能力低。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主观上受生理、智力、文化、技能以及适应性等因素制约,因而素质普遍不高,观念陈旧,精神状态差,进取心不强,科技意识落后,经商意识淡薄。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首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
南涧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18%,大专及以上不到8%。可见文化、技术素质低是南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这使南涧县农村青年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极为劣势的地位,转移出去的大部分劳动力只能从事苦、累、脏等较为低级的体力活,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形成了“没有转移劳动力出不去,已转移的劳动力留不住”的尴尬局面。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科技进步,低素质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
(二)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是外在因素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南涧县缺乏可支持经济发展的产业,没有大型企业,而经济效益不佳、且自己自足的一些小型的私有企业,不足以容纳南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但近几年,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主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商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巨大的就业压力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出去的矛盾突出,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迅速减弱,南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也越来越棘手。
(三)农民工就业环境较差
农民工恶劣的就业环境使得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缺乏有效激励。首先南涧县农民工进城务工主要从事建筑、纺织、修理、搬运、废品收购等一些最苦、最脏、最累的工作,而且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其次,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使农民工普遍缺乏失业、工伤、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险,这与其常常从事具有较大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工作形成矛盾。第三,进城打工农民住宿条件非常艰苦,打工者聚集的地方会自发建成成片的临时房屋,演变成南涧边缘的“贫民窟”。这些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南涧县,而对于农民来说,走出农村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将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
三、加快南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通过特色产业拉动劳动力转移
南涧县在抓好烤烟、冬早蔬菜、核桃、肉牛产业的同时,应该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加强工业规划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业和商贸服务业。小湾东镇在巩固提升烤烟、茶叶、核桃、畜牧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做好小湾电站的配套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公郎镇、无量乡在抓好烤烟、茶叶、核桃、畜牧等种养基地建设的同时,应该认真落实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搞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小水电开发。而这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必将拉动南涧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也是一条适合广大云南县城的基本指导思路。
(二)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
南涧县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消灭文盲半文盲,提高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同时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班,提高职业科技水平。确定输出的劳动者,在输出前应进行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知识教育,使他们能适应新的情况。输入劳动力的企事业单位,在人员到达后,应集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法纪和厂规模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本企业工种的基本技术教育,经测验及格后才能上岗。输入劳动力多的地方,最好能根据劳动者的需要举办文化、技术夜校,组织业余学习。
(三)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
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就是实现南涧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和发展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目标。杜绝中介欺诈,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能得到优质高效的中介服务。其次,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宏观指导,实现自主择业和自主用人,尽量克服“民工潮”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权威机构或授权某一部门,负责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宏观管理。其职能包括对跨区域流动人口流量、流速和流向等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预测;协调区域间劳务供求;研究制定有关促进和保障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大力发展由政府、民间集体和个人共同创办的多种形式的劳动中介服务组织。
(四)构建南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
首先,建立州、县、乡(镇)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务输出的协调服务机构,建立垂直的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传递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稳定性、长期性。一是按年龄结构、性别、文化结构、技术特长和求职意向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州、县、乡(镇)劳动力资源储备库,为有计划输出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各种用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将筛选后的用工信息,定期向社会发布,避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盲目性、无序性;三是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向、职业、工资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和制定劳务输出计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乔润茹,崔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1(3).
[2]温庆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J].行政与法,2007(8).
[3]赵明宇,于秀丽,李彬.白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经济视角,2005(4).
作者简介:赵妍(1986-),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