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柳
【摘要】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银行统计数据的内容日趋丰富。如何将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的实质,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银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我国银行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新形势下改进银行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银行统计 现状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银行就如整个社会的血液一般,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在吸收社会闲余资金,实现国家金融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过,外资银行正逐步深入到我国的金融系统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技术日益进步,银行系统可以对更多的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处理,传递手段更加多元和便捷;各种金融互联网新业务层出不穷,银行系统即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又面对着更多的挑战。
我国银行统计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经历了一个由手工到信息化处理的过程,虽然近几年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指标体系和网络系统,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银行统计许多指标相互打架,无法前后运用、分解,尽快完善银行统计工作,出台一个全行业的指标标准,突出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银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要正视银行统计工作,首先就要明确其在整个银行工作中的
重要性。银行统计是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其业务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基础工作,它能及时、准确、全面、科学地反映银行经营发展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科学的、有效的进行银行统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银行统计在现代金融管理活动及指导金融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信息是各项经营决策基础和依据
目前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繁多,各业务品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必须及时详细地掌握第一手数据,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银行统计数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全面,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各项代理、托管、理财等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等,甚至数据还细化到每一个业务单位和个人,要做到既能够反映某方面具体业务的办理情况,又能反映各单位、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也能够反映全行的经营情况、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等。通过对具体、真实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研究和解决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统计信息对经营管理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统计信息通过数字、公式、图表的方式汇集了银行各项业
务的经营情况,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问题实质。同时,统计工作贯穿于银行各项业务的始末,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银行业务经营的进展情况,对经办人员进行适时地提醒和监督,辅助领导及时下达控制和调节指令,促进银行在经营中不断调整和改进,保证业务正常有序进行。
(三)统计信息是引领经营管理的风向标
统计数据经过采集以统计报表形式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情况,是银行经营成果的数字化体现,对银行经营具有重要指导、纠偏作用。统计报表分析业务结构、收益率、增长点,市场占有率、客户粘度,与同业机构间的优劣差距等等。因此,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对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我国银行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机构未设置专岗专职或专设部门
目前各银行内部数据统计多是由部门中临时安排人手,向人行报送的报表多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及人员,更没有按统计要求配备报表的复核人员,有的甚至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
没有专业的部门和专职的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往往是疲于应付,正常的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无法开展有,高质量的统计报告难于形成。同时,因为队伍的不稳定,造成工作上的脱节、失误也是难免的;且疏于对统计资料的管理,记录及台账的不健全或没有设置存储方式,所以造成统计工作的及时性、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不能保证。
(二)统计数据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保障性不足
统计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来源于会计的核心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数据源的准确和完整至关重要。但是系统的操作人员在数据录入时往往只录入了重要信息,对一些小项或不是必填项往往合并填写或忽略不填,造成数据从源头就已经缺失,例如:对各行业企业贷款用途划分,企业类型归类、理财产品分类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导致系统数据产生误差。也有的甚至存在为了完成指标、美化业绩而人为篡改数据的现象。
另外,其他系统外的大量数据则需要人工采集,这些数据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数据与数据之间很难相互印证,准确性和完整性更差。
(三)数据统计缺乏统一标准和口径,难以保证统计质量
现行金融统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经历了由手工向电算过渡不断的改进过程,绝大部分指标直接取自会计科目,并与会计科目同名,也称全科目统计制度。
目前金融统计指标已达两千多项,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指标没有启用,各金融机构间会计科目设置和内涵名称不完全一致。随着近年来金融行业不断拓展新业务,为适应银行经营的需要,银行统计工作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之间具体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报表尚无法全面覆盖,更无法完全细化统一,由此就产生了在银行间缺乏统一标准的现象。
央行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资产划分方式不相同、统计项目不一致、电脑软件不统一、报送方式不相同,统计结果也必然有差异。例如,对企业贷款风险类别按照风险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逾期,各家银行的划分标准不同,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在报送报表时就会产生误差,进而对统计分析产生影响。
另外,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使得填报人员对统计项目不熟悉把握不准,有些数据的填报人为误差现象严重。
(四)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分析手段单一,分析能力薄弱
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质量和严肃性。统计队伍职业道德观念偏弱,素质参差不一,知识更新管理的弱化,甚至不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对科学的统计方法掌握不够或知之甚少,缺乏统计法制观念,对统计规章熟视无睹,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目前,无论是央行的金融监管报表、金融统计报表,还是各
银行的业务报表,数据一般。从财务会计的电算化系统采集,如果发生会计调账,统计数据也随之变动,其他会计帐外数据只能依赖手工台帐进行统计,这样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在核算和统计分析上往往仅是按照公式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几个比率,或是当期与前期、或是结构要素与总体之间简单的比较,再按照数据发表一些不痛不痒观点、建议。这样的分析未考虑偶然因素、市场波动因素等的影响,没有从深层次去研究数据间的关系、数据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不能根据经济周期不同、市场所处阶段不同加以具体分析,导致统计分析仅是停留在表面问题上,不能很好的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使得统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价值。
(五)地区差异严重,统计手段落后,数据采集项目调整随意性大
我国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映在统计工作中也同样如此。北京、上海金融业发达,相应统计手段先进,统计软件系统更新换代快,西部偏远地区则比较落后,有些地方甚至还离不开手工处理。
即便是在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还存在着:已开发的统计系统可操作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在统计的信息源、信息传递和处理、信息加工分析等方面自动化程度不高;各系统间统计数据难以共享。
三、新形式下改进银行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一)金融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的金融系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银行统计工作要求就是能够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以往银行统计工作主要围绕现有统计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汇总、计算和报送,缺乏对银行运营内、外部情况数据的实时主动收集,且统计信息渠道狭窄,灵活性差。我国银行业统计的这种情况无法应付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不能满足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对统计信息的要求。
(二)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现代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银行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银行统计主要集中在数据的收集和报送上,只反映各项业务的历史与现状,仅有的一些统计分析也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简单比率计算和对比,对于结论的阐述也主要是凭经验的定性论述。现代银行经营需要银行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分析,能够提供具有预测性的趋势分析,提出不同情况下可能的结果。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1997年始发泰国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来自金融系统,全球一体化也使得银行业面临更大的风险。要应对这样的风险,对于央行需要认清国际和国内的金融形势,以制定金融政策;对于各专业银行要明白自身的情况,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应对现代银行业务的日趋复杂化,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往反映经营状况为主的银行统计信息系统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尽早与国际银行业接轨。
四、针对目前银行统计工作现状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对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强化工作职责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设置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制定相应的统计管理制度,合理配备专职统计业务人员;对统计工作设置专门的负责领导,落实统计工作职责;制订统计工作相应的岗位职责、管理办法、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在源头把好统计的质量关,全面提升数据采集的质量,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为做好银行统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金融统计法制观念,实现统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统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化,未取得相应的统计资格一律不得上岗;深入开展统计工作法制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统计法》和有关金融统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熟悉各项行业内的重要规定,依法填报;建立统计信息逐级负责制。各级领导和统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对统计报表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责,对统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强化统计执法监督,提高检查的有效性,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设置准确规范的指标体系,提高银行统计分析有效性
银行统计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具有约束性,适用执行公共、共享使用的原则。人民银行尽快制定并实施与国际银行统计规范相对应、有较强通用可比性、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这是建立健全提高金融统计工作质量的制度保证。
要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扩大金融统计范围,形成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在内一致的统计指标体系;要设计统一规范的代码体系、统一指标项目、统一报送格式、统一时间标准;要制定规范的金融统计操作规程,统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处理,统计报表的编制、复核、审查和统计资料的存储等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必须按规范进行;完善审核制度。对基层数据收集要经过两人互审才能上报,部门间数据与数据上报前应进行横向核对,上级单位汇总数据要同基层数据相互核对,确定无误才能对外报出。对于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统计情况进行检查,严肃处理信息造假。
(四)提高统计分析质量,提升统计分析服务功能
银行统计分析是在大量广泛采集数据的前提下,对银行运行状况的概括反映和对经营成果的总结,是银行经营决策的依据。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统计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分析质量。
由人民银行制定一套统一的统计分析体系,规范指标定义和口径,使统计分析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建立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及时沟通机制,积极配合业务部门进行数据跟踪,分析统计报表的连续性、可比性、变化性,并对数据变化较大的要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及时核实情况,掌握变化原因,确定由此产生的后果及影响;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重点放在对问题本质挖掘上,做好统计趋势预测工作,建立提前预警系统。不断完善统计分析内容,为决策提供全面、详实的统计信息。
(五)加强业务指导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统计人员既要精通统计业务,又要及时了解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既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又要坚持统计原则。要由各级人民银行负责牵头,通过有组织地进行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银行统计培训,如:对外交流学习、人行招集各行业务骨干集中培训、各专业行内集中学习、各统计人员在岗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以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深对经济现象本质的认识,并逐步同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理念。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还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
(六)开发和应用统计软件,构建安全高速的金融统计信息网络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全信息化阶段,银行统计工作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统计人员、统计数据与计算机完美结合。从统计工作的实际出发,由程序编写人员和银行统计专业骨干人员共同参与编写统计程序,并由程序编写人员即时根据日常运行中反馈回来的问题、建议不断改进程序;由人民银行牵头,统一各专业银行统计信息对外输出标准,使各行对外输出数据(如:货币统计、经济统计和信贷登记统计系统)口径一致、标准统一;统筹考虑整合现有的金融系统的统计资源,将社会征信系统网络、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信息按同一统计标准和原则整合融通,建立金融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与国家其他系统相对接的网络平台,将海关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财政组建的电脑系统等进行互联,将该系统内的数据进行转换转出为金融统计信息网络系统所用,或是将本系统的数据转换输出为其他系统所用,提高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