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皮影地方特色浓郁,造型独特,雕琢精美,色彩对比强烈。本文从造型、纹饰、工艺、用材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皮影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独特的造型、刻制技术的精湛集中了如剪纸、门画、刺绣、雕刻等多种艺术元素。皮影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又受地区多样文化的影响,也融入了儒、释、道思想和世俗生活,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是情与景的交融,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动漫”。
皮影拥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最为流行的就是皮影源于古代方士巫术招魂。概括起来有“纱窗游戏”说,“隔帘说书”说,中国民间剪纸说,以及由唐、五代僧人俗讲设像荐亡超度嬗变而来等,但均无文字可考。来自史料记载的有周代说,汉代说,唐代、五代说,宋代说。其中“汉代说”中,关于汉武帝和爱妃李夫人的传说,从汉至宋史不绝于书,如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班固《汉书·李夫人传》、王允《论衡·自然编》、干宝《搜神记》、《太平御览》卷700引《汉武内传》等。
鲁迅曾指出,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巫到后来分为两派:一为方士,一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止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有关李夫人的民间传说就是必然的了。但皮影艺术成熟于宋朝则取得一致的共识。北宋高承所著《事物记原》记载,“宋仁宗时,市人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清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无论影人制作还是流行区域,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13-15世纪皮影向南、中亚、西亚以及北非传播,18世纪由天主教传教士把皮影传播到欧洲。
皮影发源地说法也有多种,如陕西说、河南说等,以历史学家顾颉刚的“陕西说”影响较大。陕西皮影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与历代民间艺人的积累和提炼,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貌的造型体制,形成四大流派:东府的碗碗腔皮影,南路的道情皮影,西府的弦板腔皮影,北路的阿官腔皮影。一副影箱数量最多的是人物造型,影人头茬和身子约有上千件。按造型类别有头茬、身段、马靠、桌椅、布景大片、道具花石等。头茬分为生、旦、大、净、丑等。皮影的头部也称头茬,身子也叫身段。
生影人(图一)高33.5厘米,头戴刻有龙的冕冠,平眉,展直如一字,龙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光波悠长,神彩奕奕。酷似佛祖、菩萨的通天鼻,抿嘴,直线脸条,额头饱满,下巴方正宽厚长方形脸,着蟒服。造型俊美,根据着装应为帝王像。人物造型刻画出一幅富贵聪明,命运顺利,并且具有领导才能的人物。皮影人物五分侧面脸,上半身半侧面,腰部为全侧面,腿脚采用一前一后两个全侧面,这种表现手法使人物活灵活现。在平面皮影人物中,即会出现平视,又会出现侧视角度,这是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在皮影艺术中的吸收运用。民间皮影艺人在雕刻时,运用夸张、变形、移位等手法,将空间感和立体感融入到皮影的平面设计造型中。
陕西皮影造型均趋向小巧,皮影人物身高约33 43厘米。影人由11个部,主要由头和身的组成。比例为1:5,个别1:7。皮影造型艺术设计有着其自身特点和程式化特征,概括来说有三大因素,即相术、身份、性格,这是影响皮影人物造型的主要因素。相术,就是通过观察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相关的变化来预言凶吉,揭示情形的善恶。民间老艺人就是依照这种长期积累和实践,对皮影的人物形象设计尤其是面相造型,充分容纳了相术学的内容,赋予人物的性格特点。
生头茬(图二),文生,高13.5厘米,头戴冠,平眉,龙睛,通天鼻,八字胡,抿嘴,小口上挑,额尖鼻直,镂空的长方形脸。五分侧面脸,五官镂空端正,面目清秀,色彩清淡,通过人物五官画刻出一幅书生面形象。“生”一般是青年男性生面人物,是从书生、生员、后生等阶层概括出来的。《大统赋》中说,“一日耳为采听官,二日眉为保寿官,三日眼为监察官,四日为中辨官,五日口为出纳官。”皮影人物的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胡子都有许多类型,每种类型代表着一类人物性格。皮影人物面部的眼、耳、鼻、口的关系因人而异,千人千面,从五官比例关系上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气质、感情。如眉毛的皱与展、额头的宽窄、眼睛大小与形状、嘴唇的薄与厚,包罗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可谓丰富多样,同时也寄托了皮影艺人“寓褒贬,别善恶”的情感世界。
旦头茬(图三),小旦,高11.3厘米,弯弯的美女眉,眉梢接连发髻,旧称它为美女眉,富贵眼又名龙眼,鼻梁消瘦,鼻翼狭小,准头尖,抿嘴,额头稍向前曲,上庭宽大饱满,下庭略消瘦带尖的瓜子脸,刻画出一位灵秀聪慧,谦恭文雅,温婉娴雅的中国传统少妇形象。“旦”以青年妇女为主,分为文旦、花旦和刀马旦三大类。图一、图二中人物的眼睛都为龙眼,代表人物有帝王将相等,可见眼睛在脸相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麻衣神相》曰:“天地之大,托日月为光,日月为万物之鉴,眼乃人一身之日月,左眼为日,父象也,右眼为月,母象也。寐则神处于心,寐则神游于眼,是目为神游息之官也。观目之善恶,可以见神之清浊。”皮影人物中相心学里的眼形,有龙眼、凤眼、圆眼、狮眼、三角眼、圆眼、鱼儿眼等几十种,不同的眼形表达是不同的象征和装饰意义。如圆眼,性必烈;豹子眼,性情暴;眼眉平,属忠诚等等。狮眼,眼大眉粗,眼光威严端庄,略带狂气。图一、图二、图三的皮影头茬都为阳刻空脸,以空代色,含蓄的面部在视觉上给人们形成一种玉颜丽质的色彩联想,透过空间联想达到色的补充,获得无色胜有色的艺术效果。
大头茬(图四),大花脸,高8.3厘米,头戴冠,眉似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眉,狮眼眼大,眼光威严,略带狂气,鼻尖小似蜣螂,浓密粗短胡,抿嘴,红黑相间的方形脸。刻画出人物身怀武艺,机巧聪慧,善于计谋的武将。人物用色纯高的艳色,经浓墨压重,镂线调和,富丽而不炫目感官效果。民间皮影艺人在雕刻影人眉毛时,结合平时的观察与老一辈的口头传承,将眉毛分为平眉、卧蚕眉、旋螺眉(螺丝眉)、长寿眉(泰山眉)、扫帚眉、火焰眉、吊角眉(鬼眉)等,通过不同眉形及五官的搭配来表现各异的个性。
净头茬(图五),高8厘米,头戴冠,火焰眉,阴阳大眼,鼻尖向下鹰嘴鼻,抿嘴,方形脸。《麻衣神相》日:“鼻为中岳,其形属土。为一面之表,肺之灵苗也。”面部的鼻子形象就同民间艺人所说的“看福在鼻”,鼻子处于面部最为中心的位置,它不但是人命运的象征,又是一个人处世为人的重要特征。皮影的鼻形有直线通天鼻、虎形与狮子形鼻、蜣螂鼻、鹰嘴鼻、鹤鹭鼻等几十种。
丑头茬(图六),僧人,高8.7厘米,光头,弯眉,圆眼,福寿鼻,吐舌逗趣,逆蛋形脸,倒三角头型,下庭宽大,这是一丑角的形象塑造,半张口刻画其滑稽恢谐之神情,赋美态于陋形之中,但无厌恶之感。这种类型一般代表人物多半具有充沛的体力,个性比较外向,而且凡事都能身体力行,是一位努力不懈的勤劳者。代表人物有僧人、勇帅、好胜的书生。僧人红脸逆蛋形脸的独特形象,粗犷夸张,虽越出常态,但并不觉得别扭、难看,反以自身夸张浪漫奇特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皮影人物造型设计除了遵循传统相术学原则,同时又糅和了民间美术中的造型观念,夸张、浪漫、古朴。
皮影的制作需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上色固色、发汗熨平、缀结合成、装杆等工序,经过艺人的精心制作才能完成。比如皮要求选用上等中型三到四岁的驴或牛的皮,经纯碱的溶液浸泡,去掉皮上的毛和油,将皮料放入清水浸泡数天,捞出晾干,再用铁锤将皮料锤到半透明的皮子为止。陕西皮影在清代之前选用驴皮,之后大多都是牛皮制作。
神靠(图七),靠是士穿的铠甲,分硬靠(身后插四面三角小旗)、软靠(身后不插旗)、女靠等。图七的神靠是天兵天将穿的,靠身雕有天衣飘带,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服饰的造型采用与头茬的正侧面造型(五分脸)不同的半侧面造型,也叫“七分身子”。影人的服饰十分讲究,人物身份不同,所配服饰不同。
图七的影人雕刻刀法基本以镂空为主,刻制线状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扎,刻制直线的纹样时用平刀推,对于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形花纹需要用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需要用斜口刀刻制。另外,雕刻线有虚实之分,头茬图一、图二、图三都是用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阳刻。以刀刻代笔,结合传统的线描形式,赋于皮影人物艺术的生命活力。
净头茬(图八),红净,高37.5厘米,头戴冠,眉毛粗黑,皱形立眉,凤眼,细丽悠长,线条柔美,波光长的凤眼。鼻形状肥大,像个大蒜头的福寿鼻子,这种鼻子是老虎形和狮子形鼻的统称。民间艺人说,“老虎是山中之王,狮子是兽中之王,因此拥有老虎鼻形或狮子鼻形可以辟邪,并吉祥如意能常伴左右。”抿嘴,短胡须,方形脸。身后插四面三角小旗,硬靠。靴底前脚平,后脚翘,富有动感。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达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人物个性特征通过红脸来表达此人为忠臣。
靳之林先生认为,“中国原始阴阳五行哲学,衍生出中国民间艺术的五行色观念色彩体系。”五行色是先人以天地、生物、自然、宇宙等为基础,以理念、通感、联想等万物有灵的观念所创作出的观念色。传统的五行色是红、黄、蓝、黑、白,不过在皮影中一般不用蓝色,而以绿色代替。用绿色代替蓝色可增加红绿色的对比,使皮影造型更加明快强烈,雕刻出的镂空脸本身就为白色。这样皮影的五行色实际用的色彩就剩下红、黄、绿、黑上色。皮影艺人们非常注意色彩的搭配、对比与照应。如图一、图二脸部为阳刻留白,侧面轮廓和眼睛是黑色,唯口以朱红。给以白净淡雅的视觉效果。
陕西皮影在五行色的基础上,又附加了藤黄、铜绿、品红的颜料,以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为了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在形象上施以强烈鲜明的装饰色彩,强化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红脸的精忠,黑脸的骁勇,黄脸的狡猾如(图五)、白脸的奸诈等,每种色调都有自身的处理手法和象征意义。
妖皮影(图九),身长44.5厘米,是兽头人身的妖怪,造型特点与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图案造型有某种联系。人面鱼纹图案中的“人面鱼”有“线条组合的留白”和“涂实的块状”两大类基础造型手段,这与皮影人物的造型手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十分典型的原始思维特点的反映。这种将动物与人以简单的方式组合起来,看似简单,其实是以简驭繁,民间艺人传承了原汁原味的原始审美感受,也反映了存在于民间社会中的古老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审美观念。
皮影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造型语言,它是民间视觉史也是民间文化史,不仅反映了观物取像的方式,也在其中沉淀了人们对美丑的形式选择和对真善观念的追求。皮影的造型艺术对古典文学、古典美术、传统服饰、戏剧、民俗,以及宗教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