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明
从“太湖之光”到“对撞机”,近年中国科技大项目公布后似乎总伴随着“骗局”疑云。今年8月“墨子”号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是中国科研的巨大突破,然而很快也有“骗子工程”的质疑,而且出现在科学网上。
民众质疑科技大项目可能是骗局的原因很多,汉芯造假事件的阴影是其一,也有科研项目自身的特点。科研人才是专业人才,科学领域隔行如隔山,政府决策人和投资家不容易弄懂项目的科学原理,只能依靠项目申请人的人品。然而,不少科研项目投资烧完钱也不出成果,不一定就是申请人人品有问题。上世纪90年代美国投行和咨询公司还有财经类媒体一起把资金灌到网络经济中催生新兴行业,待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尘埃落定后,只剩亚马逊和美国在线等寥寥几家得以生存。最失败的大概就是铱星公司,发了66颗通讯卫星,最后公司破产。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中国,肯定被骂惨了,但铱星公司高管依然被其他公司雇佣,因为能为项目找到投资的都是人才。
如果民众不了解科学产业特点,就容易把失败投资误解为骗局。投资科研和新兴产业就是广种薄收,要有大多数项目会失败的心理准备。例如量子通信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才是科研投资的策略,就是投资科研可以错在投了没成果,不可错在机会让别人抢走。新兴行业,一步先,步步先,叫做市场先入优势。
不少人认为,一些科研产业,在技术还不成熟时,政府就已大规模地扶持,这种模式不应再被信任。事实上,经过改革,中国政府已经完善了许多项目审批机制,如查新和专家评审等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科学研究不能那么势利眼,那么急功近利。研究过程既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工程技术水平的过程。一些国家减少了某项研究的投入,不一定是中国放弃投入的理由,中国科研不能再跟着西方后边亦步亦趋了。中国做了西方不做的就是造假,这种民族自卑心要不得。实际上,由于中国量子卫星发射成功,又刺激了一些国家增加对量子通信的科研投入。
网络有声音怀疑政府大型项目是骗局,从一方面说也是中国言论自由的一个进步,对政府谨慎决策是一种舆论监督。但是,科学实验卫星是为科学研究而发的,国家重大科研战略决策有别于网络舆情。如今是社会大生产时代,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依赖专家。既然连许多物理学家也未必都能搞懂量子纠缠这种概念,网上舆论场的纠缠就不能讲得太绝对,过于夸大的绝对言辞都不是科学态度。近来网上对量子通信的完全否定显然破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国家院士在学术界顶尖杂志发表的文章也被说成是作假,用网络舆论来左右国家科研项目决策,这会给国际势力干扰中国国策提供可乘之机。
舆论监督应该围绕可行性讨论,网上有些意见领袖没必要借着科技话题用“骗局”这类字眼潜移默化灌输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骗局舆论之所以有市场,和大众对一些科学概念不了解有很大关系,国家应该加大科普力度,增加网络理性的基础。如果给社会和科学爱好者普及相关概念,相信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网络讨论就会止于舆论监督。▲
(作者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