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马士达先生

2016-09-09 05:53常汉平
中华书画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行草齐白石纸本

□ 常汉平

忆马士达先生

□ 常汉平

马士达(1943-2012),别署骥者、老马、玄庐。祖籍涟水,1955年移居太仓。1987年2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沧浪书社社员。

我1988年秋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从尉天池教授攻读书法硕士学位。入学之前,我见过马老师两面。第一面是我来南京师范大学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考“书法创作”时,马老师监考,我没带毡子,马老师临时救场,帮我借了毡子,令我不胜感激。第二面是几个月后,我来南京参加研究生面试,马老师做笔录。这两面令我印象深刻,尽管当时我还不认识他。

读研期间,我开始较多地关注“碑学”,涉猎金石书迹,其间有幸得到马老师的点拨。马老师有次到我教室,正值我山东访碑归来、临习《小铁山摩崖刻经》正起劲的时候。当时,《小铁山摩崖刻经》似乎没有通行的单行本,我所用的范本是当时《书法》杂志刊登的缩印本。交谈中,我铺开元书纸,请马老师做临写示范。马老师临了一纸,不满意,说毛笔太小;又临了一纸,没说话,只摇头,貌似仍有不满。我不知说什么好,未敢多言,只觉得第二张更厚重、更有神采,笔毫铺得很满,运笔纡徐,有种掘地三尺、力透纸背的感觉,结字宽绰而茂密,收笔处常常意到笔不到,应该是充分发挥了那支“小毛笔”的特性。其用笔的斩截、涩进、厚重,给了我深刻印象。其后我多次目睹马老师为本科生演示汉碑的临写,更加深了我对写碑笔法的理解,回头读碑、写碑,略有所悟,及至后来上溯先秦金文,仍部分得益于马老师写碑的启示。

马老师似乎偏爱笔毫丰满、甚至有点秃的羊毫笔,讲求引满而发、万毫齐力、节节生力。他曾经向我推荐几款稍大一些的毛笔,由于我当时不知大笔铺毫的要领,加之腕力不够,根本用不惯。我想,马老师对毛笔的要求和用笔方法,应该跟他追求的书法效果是一致的。有次他给学生做示范,书写的间隙,有人发现笔尖冒出一根行将脱落的笔毫,伸手准备拈掉,马老师说:“不要动,就靠它出点效果呢。”众人大笑。

1992年马士达在南京随园家中篆刻

1993年在“管峻书法展览会”上马士达(右一)与作者交流

2003年在北京开会时马士达(左二)与同仁合影

马老师在碑学实践方面,颇多独得之秘。其经验大体得力于其师宋季丁、沙曼翁,上溯秦汉,下及吴昌硕、齐白石诸家,转益多师,贯通书法与篆刻。这是我个人的观察与理解。他曾跟我说,他的艺术观念跟尉公(指尉天池先生)是一致的,尽管面目不同。这是他自己的说法,可惜我当时没追问究竟。跟马老师交流,他话语不多,时言时辍,我也很少插话,常常沉默以对,仿佛为他的木讷所感染,或者沉默也是交流的一部分。

马士达 张说诗 97×45cm 纸本 2005年

马士达 鲁迅诗 120×50cm 纸本 2007年

马士达 论语·先进篇 138×35.5cm纸本 2003年

读研期间,我曾经用力临习王铎。当时有关王铎的字帖很少。马老师有次到教室,见我正临写王铎的一个行书诗卷,瞅了瞅范本,说不是王铎的精品,我听了很惊讶。后来,我大力搜集王铎的作品,复印了几大本,通临一过,才明白马老师的意思,大概是说原先那个王铎作品不够任情恣性。

马老师似乎比较偏爱自由自在、任情恣性一路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我一度痴迷于黄宾虹的行书,觉得富有天趣,并尝试糅合齐白石的直率和烂漫。一次我跟马老师说起黄宾虹,他说黄宾虹的东西固然自在,但很难放大。我听后很受触动。我理解他的意思是,黄宾虹的行书多为手札、题画之类的小字,不容易写成大幅、写出大气象。我接着问:“如果结合一点齐白石呢?”他未置可否,只说“齐白石写得好的”。

马老师特别服膺齐白石。曾经有一期《中国书法》在封三登了一件齐白石的手札,记得好像是个便条,只有几行字,洋洋洒洒,马老师看了啧啧称奇:“多神气!人家也就这么随便一写。”我至今记得当时他那种发自肺腑的膜拜口气和天真表情。齐白石的书画篆刻,大胆放手,大刀阔斧,游行自在,神乎其技。马老师看重的可能正是这点吧。

有次马老师跟我说:要放手。我说功夫不到,不敢。他摇头,果断说“不对”。然后提到古人说要放胆之类的话,之后便默不作声。在我印象里,马老师常常只说观点、不做解释,仿佛故意留一半,让听者自己体悟。后来他看见我的一件参展作品,说:“好。你现在敢写了。”又一次,一同参加笔会,他见我当场写完一张字,放在地上,跟过来夸了一句。这种点滴的鞭策,给了我莫大鼓舞,令我心存感激。

马老师在为人处世方面,大体上是很传统的、中规中矩的,而对于艺术,则如尉师所谓“反其道而行”。马老师特别强调放胆、放手,甚至说不妨偶尔“胡来”一下。我理解这是他对大胆表现、放笔生奇的夸张说法,同时也是鼓励放手、破除拘执的当头棒喝。

马士达 临汉《石门颂》 30×100cm 纸本 1984年

马士达 真宰 60.5×72cm 纸本 2009年

马老师有一些格言式的艺术见解,颇堪玩味。比如他说:写字过程中,有的地方要郑重其事,有的地方要若无其事。这跟尉师所谓“有所为又无所谓”的书法创作观,有部分的相通。马老师又说:“自然则古,自由则活。”这话很耐人寻味,可移作传统艺术审美中“古”与“活”的注脚。

马老师是出色的篆刻家,人称“篆刻界的一把好刀”。尉师当年正是看重他的篆刻造诣,而破格推荐他进入南京师范大学从事高校书法篆刻教学的。多年来,马老师的印风几经变化,而始终不变的是基于其人格修养的质朴正大、敦厚浑穆。在南京这个人文荟萃的省会城市,每年有难以计数的各种书画展,几乎每次展览,都能看见马老师的印作出现于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上。可以想象,其中每一方印章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默默见证着马老师人格与艺术的不朽。很多人说马老师的印章“好用”,亦即适用于不同风格的作品。

马老师曾为我刻过两方姓名印。当时我还在读研。马老师把印章交我的时候说:“你的名字不好刻。”书法本科班的同学告诉我,马老师是在班上,利用上课示范的机会,帮我刻制的。我想,他一定是琢磨了很多天,才一挥而就的。马老师十分珍视自己作品的声誉,制印精益求精。对于为同道刻制的印章,他往往会坦言相告,说哪一方刻得好、哪儿有遗憾。他曾说:也许你无所谓,但我很在意。我想这也是对受者和读者的尊重。他曾为不少初次见面的人主动刻印,理由只是:觉得对方“人不错”。据说他甚至由于钦佩某位陌生艺术家的表演,而主动要求为其治印,令对方倍惑讶异。好东西要送有缘人,大概就是这意思。

马老师的书法也颇具特色,尤其是他的隶书和行草,特色鲜明,令人过目不忘。他特别强调隶从篆出,指出隶书除了波磔等一些自身特有的点画之外,其余笔画的写法应该严格比照篆书,中锋运笔,逆锋涩进,以求浑厚有力,并以“古雅”作为隶书的艺术精神。他认为所谓古雅,就是自然、质朴,亦即任其自然,随机生化,不避生拙,不过分雕饰,始能耐人寻味。

马老师的行草深受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影响,大笔淋漓,纵横歪倒,粗头乱服,奇肆猛厉,有一种触目惊心、纵横捭阖的恢宏气象。以草书的笔法、格局写大幅行书,是明代中后期飙起的风尚,到清代又出现采用篆隶或北碑笔法写行、草的探索。马老师就是用恣肆苍莽、泼辣纷披、饱含金石气的隶书笔法写行草,并大量运用侧锋、顺锋、散锋、直折与长线,点画之间、上下字之间颇多散断、拆开,极少连绵。其结字不循常规,极尽欹侧、参差,通篇饶有画意,跟他的篆刻布局相通,晚近作品甚至打破行列、浑然一体。他的善于造险、腾挪、布阵和夸张对比,赋予作品动荡激越的势能和饱满的张力。

马老师的隶书质朴敦厚,大巧若拙,富有古意,代表了从古典走出来的他、现实中的他;而他的行草,泼辣直率,狂放奇崛,充满新意、锐意,代表了面向未来的他、内心深处理想中的他。两种书体,分别展现了他的“外冷”与“内热”。

很多人看到马老师的行草作品,误以为他运笔飞快。其实他的书写过程相当缓慢。这一点,若非亲见,很难得知。他的慢,主要源于上面提到的独特的笔法、字法、章法,以及与之相应的审时度势。比如,前后笔之间的散断与腾挪,散锋状态下对笔毫的调控,行进中的节节推送,转折处的复笔翻折,尤其是点画(笔墨)之外、前后笔之间大幅度的凌空过渡,都于无形中耗费更多时间,放慢了书写节奏。可能是其作品笔多露锋、散锋、不求周到、一片狼藉等表面形象,给人以写得快的观感。其实,锋芒毕露、粗头乱服的作品,可以写得很慢;处处藏锋、用笔结体生涩的书家,反而可能运笔如飞。马老师的作品大体上是比较严谨的,特别注重点画、单字形象的塑造和整体章法的经营,表面上“若无其事”、不修边幅,骨子里“郑重其事”、大有讲究。

有次马老师看到别人的一件草书,说:我就不会写这样的草书。他指的是通篇纯是草书的连绵体。传统的大草,用笔多圆转连绵,速度较快。而马老师惯常采用的是汉碑笔法,平直涩进,翻折多方,大提大按,散断腾挪,因此更宜于他那样面目的行草。他的书法跟他的人一样,基本是慢节奏。

慢而稳、沉着而泼辣,是马老师晚近作品的一个特点。2000年前后,他跟我说:“我最近写字能够慢下来了。”我意识到这是他的新得,反复琢磨了好多天,明白了慢与沉稳、与疾涩、与心态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我在别处见过马老师早年的一些作品,基本是尚未“慢下来”的状态,但也不是习见的那种飞快。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老师曾经送我一幅他的行草立轴,大体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当时他还没向我说上面那句话。那时马老师还住在青岛路,住房很小,书房、卧室合一,一张不大的书桌,一头摆满了石头,另一头狭小的空间就是他读书、创作的舞台。整个房间没有多少转身回旋的余地。马老师拿出一卷字铺在床上,让我看,大概是他近期的作品,都是行草。马老师问我觉得哪张好,我注意到其中有两张书写内客相同而写法有别,就冒昧指出其中一张更好,并说了理由。马老师微微点点头,说:“拿给你看,是拿对人了,不是又碰上一个瞎了眼的。”然后让我挑一张,我不肯,说让我看已是福分,怎么能要呢。马老师坚持让我挑一幅,我不愿夺人所爱,挑了同文的另一件。这件事,我视之为言传身教的一个范例,也使我体会到师长对晚辈的厚爱。

马老师对学生关爱有加,有文章说他“爱生如子”。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批评人往往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不留情面,不少学生私下说有点怕他。他对教学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我见过他的教案,写在方格纸上,通篇工整的钢笔行楷,跟他的毛笔字一样,用笔厚重,有板有眼。

马老师对趋前请益的书法篆刻爱好者,尤其是年轻后辈,总是坦诚相待,认真应对,三言两语,切中肯綮,发人深省,令人印象深刻。在书法展会上,经常可以看见他为人群包围的情景。他的坦诚直率,令人敬畏,有时也令人惊讶。他说:“既然你让我说 ,我就不客气。”

在艺术上,马老师是个执著的探索者,一个不断“与内心对话”的人,也是很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艺术家。他勤奋,肯钻研,爱反思,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有明确追求,喜欢动心思、想点子,并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马士达 临汉《张迁碑》碑额 90×48cm 纸本 2002年

马老师的音容笑貌、艺术人生已定格为历史,留给我们无尽哀思,也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陈春晓

马士达 石壁桐阴七言联 138×24cm×2 纸本 2005年

马士达 齐白石梅花绝句 119×38cm 纸本 2004年

马士达 印道中人

马士达 吾从先进

马士达 见贤思齐(附边款)

马士达 有厉则已

马士达 作书似作人

马士达 马大力(附边款)

马士达 大蹇鹏来

马士达 乃借二胡传心声

马士达 玄庐

马士达 往事并不如烟

马士达 道生一

马士达 刻舟焉能求剑(附边款)

猜你喜欢
行草齐白石纸本
陈海良《古人诗》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书法作品
齐白石买假画
兰华生作品
踏莎行草忆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