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冷月

2016-09-09 05:53
中华书画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沈尹默乌衣巷碑学

□ 丁 剑

关于赵冷月

□ 丁 剑

赵冷月(1915-2002),名亮,堂号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生前供职于上海市广告公司。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

赵冷月 刘禹锡诗 纸本释文:廊下题诗满壁尘,塔前松树已鳞皴。古来唯有王文度,重见平生竺道人。刘禹锡七绝一首。鸳湖赵冷月书。钤印:冷月之玺(白) 鸳湖(朱)

对于赵冷月的评说,似乎都热衷于谈论他所谓的“衰年变法”,赞扬他的勇气,以为他是变法的成功者。我们对于一位艺术家的审美判断看来是需要时间和眼光的,但,首先不能人云亦云。

赵冷月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正值海上帖学重镇沈尹默书风流行,从赵冷月早期书法风格来看,他也是这旗下的一员。无疑,沈尹默的影响是绕不过去的。赵冷月变法前基本是沈氏一脉的书风。不过,他用笔沉厚,敢于将沈氏书风写“破”,这种写“破”恰恰成就了他。这种写“破”是一种自由的拓展,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精致程度上无法超越沈尹默;二是习沈氏书者,最后易流入妍媚拘谨的格局,久之令人生厌。或许正是这两种因素,促使赵冷月下笔时会有种挣脱的潜意识。另一方面,这种动机也有可能受了日本书风的影响。日本书风中有一种裂变感,这与日本人的精神气质、民族心理有关。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中一直有种纠结感,反映在行为上便是挣脱和裂变。但赵冷月毕竟有着中国的书家的修养,他变法前把握取舍是很到位的。

赵冷月的书法,草书开拓大气,但不够成熟,如藤萝枝蔓,不可预计。他的主要成就是行书。其行书形势积攒,郁勃冲动,元气淋漓,内敛与放达并济,既有跌宕奔突的状态,又有岿然不拔的安稳,使人激越而仰止。这应该得益于他对颜真卿的取法以及其长期一贯的帖学修养。

就整个赵冷月的书法状态来看,虽然他晚年重视碑学,并有取法,但说他是一位碑学大家,实在是牵强得很。纵观赵氏书风,俨然一派帖学路数,这应该是十分清晰的。

关于赵氏的用笔,从仅有的生前录影片中大略可以看到,他作书用笔还是有点草率直过,不回锋。这种用笔发展到其晚年所谓变法期,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今天来看,其变法期的作品,不免荒率,并不是自然变化,而是刻意经营,这就不是一种简单的变“简”和变“丑”的问题了。如果以“艺术审丑”来遮盖其变法的不当,也很难自圆其说,因为,大家所认同的“艺术审丑”实则还是一种格局不凡的艺术美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就是赵冷月变法后的字似乎也与碑学没多大关系。如果硬要总结一下特点,大抵如生、率、糙、拙、作一类字眼可以形容之。这几个形容词背后,若能恰到好处,都是一种新奇,艺术的陌生感和偶然性会引发审美者的兴趣,但是如果过了,那就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了,通常我们称之为习气。但说赵冷月有习气似乎还有些不妥当,不过,硬造的心理是有的,“创作”的感觉和牵强还是明显的。

赵冷月 刘禹锡《乌衣巷》 50×50cm 纸本 1990年释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长水赵冷月年七十六。钤印:赵冷月(白) 乙卯(朱) 鸳湖(朱)

但是,我依然要说,赵冷月是近世卓有成就的书家。他变法前后的作品足以匹敌同侪,卓然鹤立。他好的作品能给人足够的震撼,这种震撼既来源于功夫又来源于偶然性和陌生感,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写“破”。“破”的程度是无法预知的,这就产生了偶然性和陌生感。赵冷月曾说过他关注两点:一是风格,二是意境。我想这个“破”是属于意境层面的。赵冷月认为艺术的创作是成功和失败交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既享受成功但又有失败的危机感,这种小心翼翼的微妙体验是不寻常的,或可称之为纠结。但是赵冷月又满怀希望地说:“我对攀登艺术的巅峰充满信心。”所以,赵冷月具备了艺术大家的通常品质,有着对自我艺术的自足和享受,以及孤独和寂寞。变法是他自我的一种再突破,这或许别人无法给予帮助,无论变化如何,他依然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和突破,他自足的世界是成功的。也正如他的一件作品写的那样:“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如是,其实也不必再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多费口舌了,对于能从赵冷月书法中获得启示的学人来讲,亦可以此语而释怀也。

赵冷月 顾况《送李山人还玉溪》 70×50cm 纸本释文:好鸟共鸣临水树,幽人独欠买山钱。若为种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顾况《送李山人还玉溪》。冷月。钤印:赵冷月(白) 晦翁(朱) 鸳湖(朱)

责任编辑:郑寒白

猜你喜欢
沈尹默乌衣巷碑学
乌衣巷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过乌衣巷
侧面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