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莉,邵 加,卢启飞,孙登辉
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杭州 310053
常态化评审对提升网络课程活跃度影响的实践
钱莉,邵加,卢启飞,孙登辉
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杭州 310053
在分析当前网络课程普遍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开展常态化网络课程评审来提升网络课程活跃度。文章详细阐述了评审活动的实施路径,统计了评审结果数据,对比分析了评审前后点击率和活跃课程数的变化,发现效果显著。指出开展常态化网络课程评审可提升网络课程活跃度。
网络课程;评审;活跃度;统计分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于2007年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迄今为止,基于该平台共建成650门网络课程,覆盖各学院、各专业,网络课程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率并不乐观,师生活跃度亟待提高。近年来,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探索提升网络课程活跃度的策略和方法,第一步便是在校内试行了网络课程评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课程评审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情况,以期为其他存在相同困境的高校提供借鉴。
1.1普遍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过去的十多年,在教育部、省市教育行政机构的指引下,高校积极创建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从教师自建课程到学校统一采购网络教学平台,产生了一大批网络课程和各级各类精品课程。
有位专家说:“大规模网络课程热潮就像‘泥石流现象’一样:潮流来了,跟着很快集中全国能量来做,潮流过去以后留下的是什么呢?留下的是一堆垃圾,浪费了大量资源,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如同自然界的泥石流现象”[2]。
虽然网络课程热潮已经褪去,新的MOOC、SPOC时代来临了,但网络课程不应成为泥石流后的垃圾,我们曾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建设的网络课程不应被遗弃。随着当前高校网络课程的全面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对于网络课程的关注主题应从“建设”转变为“有效应用”。
1.2具体表现
网络课程活跃度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点击率降低 2008年,Blackboard平台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上线,随着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的发展与推广,点击率逐年上升,2011年点击率为40 277 757人次,达到顶峰。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3],通过该工作实施办法的落实,促进了网络课程的发展,点击率维持较高水平。而在2013年以后,一方面由于网络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已经完成,另一方面受到视频公开课、微课程、MOOC等的冲击,点击率出现明显滑落(如图1所示)。
图1 2008—2014年系统点击率
1.2.2静态课程多,动态课程少 通过对学校网络课程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多数课程报告显示:内容区所占比重最大,而讨论板、工具区、日志、小组、任务、协作等占比非常小,点击率70%以上都集中于内容区,这类网络课程趋向于静态、活跃度低,着重教学内容而缺乏教学活动,并非理想的网络课程。我们建议的课程布局应该是: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网络学习中应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因此,网络课程中不仅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开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1原因
通过对该校网络课程现状深入分析和对其他高校网络课程建设推广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发放调查问卷、教师随机访谈等方式,我们发现,网络课程活跃度低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申报轻应用:课程资源匮乏、更新慢、再生利用率低、生命周期短。部分网络课程申报成功后,没有注重后期维护更新,久而久之变成了闲置课程。
二是重内容呈现轻教学活动:较多网络课程在教案、讲稿、PPT课件、授课视频等为主的教学内容版块最为丰满,而讨论、协作、测试、答疑、调查等教学交互和评价的功能未能开发利用。教学是教与学统一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如果网络课程仍停留于网盘功能,那么教师很难将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有效融合。
三是学校缺乏政策导向: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建设一门网络课程需持续不断地添加资源、线上交互、批阅作业等,占用教师大量业余时间,不仅在主观上考验教师对网络课程的热情,更在客观上需要学校的政策保障,增加必要的激励机制。
2.2对策
学校缺乏政策导向是网络课程遭遇瓶颈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从学校层面发文开展常态化网络课程合格优秀评审是重要的解决方案。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不再是教育教学的辅助,而是深入融合,网络课程融合课堂教学是关键抓手。学校应通过相应的政策导向来加大网络课程推广力度,提升已建课程活跃度,从而使其得到有效应用。
根据调研,建议教务处发文开展面向全校教师的网络课程合格优秀评审,并每年或者定期举行,形成常态化机制,通过评审健全激励机制。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是将评审结果纳入教学业绩考核、教学业绩点奖励、教改课题经费支持、推荐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等。
3.1发布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提示了考核指导性意见,令教师在建设网络课程时有的放矢。学校举行网络课程评审时或者之前,有必要先向教师发布评价指标,方便其在课程建设时参照。浙江中医药大学于2006年发布网络课程评价标准1.0版本,后又根据上级标准要求并结合学校特色,对1.0标准进行修正,在2012年发布了网络课程评价标准2.0版本。
评价标准包含法律法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规范四个维度共十个指标。其中,法律法规具有一票否决制,要求课程所有内容健康、科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宪法、版权法),若有损害国家利益的任何内容,课程定为不合格。教学内容维度考察五个指标:课程定位、学习目标、教学策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维度考察两个指标:教学交互、教学评价;教学规范考察两个指标:整体要求、呈现要求。每个指标都注明详细的观察点、明确对应的参考分值。其中,教学交互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交互指标详解
3.2实施培训方案
对于首次举行网络课程评审,为充分调动教师主动申报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可在通知发文以后,由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全校教师开设线上培训课程和线下面授。学校由教育技术培训师针对评审指标开展系列培训,包括基础篇(只七步搞定50分,把合格线踩在脚下)、应用篇(加六步击破80分,让优良课程活起来)和提高篇(追三步冲刺100分,将您的教学个性化)3个篇章。该培训活动每周4讲,连续滚动3周,普惠教师155人次。同时基于Blackboard平台开设学习课程(如图2所示),上载授课实况和培训讲义、制作师生操作手册、开通在线咨询,等,该课程点击率已达91 608人次。
图2 Blackboard 9.0新版学习课程页面
3.3制定评审细则
3.3.1评审范围 评审活动的顺利实施,最关键的还是制定详尽细致的评审细则,保证每个环节严谨、公平、公正。首先应明确申报范围,首次评审应本着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允许各类网络课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学校界定的申报范围包括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近一年内“活动课程”,在其他平台中上载的符合学校网络课程评估要求的课程。
3.3.2评审方法 所采用的评审方法是在综合性评审系统线上匿名打分。一是保证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二是提高评审效率和统计精度。
3.3.3评审人员 充分尊重互联网时代融合、公平、创新、开放、连接等特性,评审人员组成丰富,类型有被评审的教师、学生、同行、专家。教师自评分占30%,该课程学生(每位参评课程负责人提供参与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名单60位,组成学生评审团)评审分占30%,该学院申报网络课程评估的教师互评分占20%,专家评审分占20%(由学校教学督导和该学院教学院长组成的评审团抽取该学院申报课程的10%进行评审,取平均分作为该学院每门申报课程的得分)。
3.3.4学院考核点 对于学院网络课程建设情况的考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可参考这五部分得分:该学院申报评估的网络课程数量占该学院网络课程总数的比例;该学院开课的网络课程数量占该学院课程(包括公选课)总数的比例;该学院网络课程开课的教师数量占该学院教师总数的比例;该学院网络课程的优秀率(该学院优秀网络课程数/全校优秀网络课程数);该学院网络课程的合格率(该学院合格及以上网络课程数/全校合格及以上网络课程数)。
3.3.5结果认定和激励机制 最后且最为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评审结果认定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得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中总分排序前5%的合格网络课程为优秀。评估结果纳入当年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内容,优秀网络课程加100业绩点,合格网络课程加50业绩点,不合格的网络课程不予给分。精品课程结果等级只有合格或不合格,合格者在教学业绩考核中计入相应业绩点,不合格者扣除50业绩点。
结果有效期为两年,有效期内动态检查合格者给予相应教学业绩点。优秀网络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相关教学项目评选的优先条件。
3.4评审结果统计
3.4.1权重设置 得分误差主要来自于评审次数,由评审系统导出的数据显示,最多一门课的被评次数达到72次,而最少是3次。为尽量减少由于评审次数多少造成的结果误差,同时为激励参评课程负责人积极组织学生评审团按时评审,鼓励更多师生应用网络课程,提高活跃度,我们对被评次数和历史点击率分别计权重分。
被评次数计20%权重分。对最终的课程被评次数,根据参考开课标准最低15人次为分界线,被评次数大于等于15人次纳入结果统计,小于15人次不予计分;
点击率计10%权重分。每门参评课程历史点击率数据由Blackboard平台管理员后台导出;
线上评审得分计70%权重分。
综上,参评网络课程最终分数=线上得分(自评分*30%+互评分*20%+专家评分*20%+学生评分*30%)*70%+10/参评课程最高点击率*该课程点击率+20/参评课程最高被评次数*该课程被评次数。3.4.2 总体情况 评审共有来自9个学院的169门网络课程申报参加,占网络课程总数的26%。其中,精品课程(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26门,占精品课程总数50%,精品课程主动申报的积极性较普通网络课程高。对评审结果进行统计,147门课程合格,合格率为86.98%,精品课程合格率为100%;8门课程优秀,优秀率为4.73%。
3.4.3得分情况 对参评的网络课程最终分计算所得,最大值是93.0736分,最小值是54.6664分,极差38.4072,分组数为13,分组组距为2.9544,标准偏差为6.9891。绘制的频率直方图和正态密度曲线如图3所示。可见,评审结果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图3 结果数据正态分布曲线图
通过对系统点击率、活跃课程数在评审前后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审对提升网络课程活跃度产生的效果。
4.1点击率对比
由工程师调取2012年以来系统年点击率数据,如图4所示。可见,在2015年,点击率出现显著提高。
图4 2012—2015年系统点击率
4.2活跃课程数
对2012年以来每年活跃课程数进行统计,如图5所示。可以发现,在2015年,活跃课程数量显著增多。尤其表现在教务处于2015年3月31日发布关于开展网络课程评审的通知后,2015年4月活跃课程数增多。
图5 2012—2015年活跃课程数
综上所述,2015年网络课程评审在学校开展后,点击率和活跃课程数据增长明显,效果显著,当然我们不排除师生主观因素,但是在外因层面,评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的推动作用。网络课程评审活动已列为学校常态化工作,每年5月启动,评审结果有效期两年,当年评审不合格课程自动进入来年评审,期间可以整改和更新。常态化评审是网络课程活跃度提升方案的第一步,接下来课题组还将从多方面入手,在客观上通过教学经费奖励、教改课题项目输送等促进;在主观上,通过推广移动APP便捷服务、实现个性化功能需求、推送多样化学习资源,逐步从建设理念到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转型,最终构建网络学习生态圈。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 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 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
[2]桑新民.教育信息化的新潮流与攻坚战—大规模网络课程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9):22-25
[3]刘琼玉.我国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40-43
Practice of imp rovement of on line course involvem ent under constant evaluation
Qian Li,Shao Jia,Lu Qifei,Sun Denghui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Zhe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 310053,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current online cours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increasing online course involvement through constantevaluation.In this paper,we describe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Remarkable changes were found b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hits and course involve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evaluation.
online course;evaluation;involvement;statistical analysis
G434
A
1004-5287(2016)03-0242-04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3002
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14);2014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14ZZ10)
2016-04-15
钱莉(1986-),女,杭州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