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分析

2016-09-09 01:48祝雷光
创新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出口结构

祝雷光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政府,河南 商丘 476600)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分析

祝雷光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政府,河南商丘476600)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为了保证短期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的稳定,政府会在发展新型出口产业的同时继续支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纳额外低素质劳动力。同时贸易结构改革存在国家间的差异,对外出口转型要考虑传统优势产业的持续性发展潜能。

经济转型;贸易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优势产业

1 引言

在贸易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中国的贸易结构正在或已经发生了改变。多数研究者将这种改变视为经济转轨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自2005年以来对于出口贸易政策的大幅度调整,特别是分批将某些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即降低或取消低技术水平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税率,同时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税率[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外贸产品的结构问题,而是将这种由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转变为地区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较为发达的地区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较不发达的中部和西部迁移,而东部发达地区则集中力量建设高科技产业。同时,政府对于外贸出口的过度干预减弱了市场对出口结构的自发调整,使得地区间的产业结构与国家政策相关联,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官员的绩效考核相关联。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大,由2001年的40.68%上升至2010年的55.55%[2],但在这些出口产品中,大多产生高功耗、较低的附加值和对环境的负外部性的问题,中国此类产品的出口增长也可以视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进行了转移,这种模式下的产业优化效益值得讨论。

1.1基本假设

第一,贸易市场是双边的,即只有两个国家存在。

第二,在分析过程中不考虑政治因素和外交关系。

第三,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造成传统产业的损失。

第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参照克鲁格曼构建的规模经济模型,中国外贸出口结构调整应该在此同时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并与后来国一同参与新规则的制定,以使得本国占据某行业的长期优势[3]。

当本国进入行业的成本高于现有的生产者的当期的成本,在不考虑存在政府的支持的情况下,国内的行业者是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前期成本的,即便在远期可能有丰富的利润。国家在对外出口贸易结构改革过程中,会损害这部分既有利益的所有者,而补偿往往是滞后的,这就使得出口结构的政策调整会受到一定阻力。因而短期而言,当贸易结构调整没有显著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政策的延续性会受到内部反对者冲击。

图1 能够进入的新的生产者

图2 不能够进入的新的生产者

当出口型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体现在一国即完成国家出口结构的改变,则该行业的厂商数量会增多,这将会使得新进入者分享了原有生产者的部分利润,造成的是单个厂商的产量下降,则单个产品的成本上升,而全行业的竞争使得价格下降。

如果出口结构改革单方面由国家政策主导,在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出于政策执行的考虑,会与原有行业的既得利益者产生利益的博弈,而由于政策的不可控性,对于既得利益者就是不公平的,即便有后续的补偿,但这种补偿并不足以弥补对该国传统行业的损失。

在国家对外出口政策的变动中,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传统行业的利润下降,出口额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下降,转变行业可能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与行业先进入者相比,只能通过降低价格作为推动出口增量的显著方法,合理的改革方法是在原有行业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拓宽行业内的分工协作,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传统文化及新兴的第三产业相结合,提供高附加值的劳动产品,并依靠该产品出口所获得的资本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1.3结论

(2)从案例一、二及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在构效关系研究中,由于化合物分子特征参数对化合物性能响应不同,很多参数对某一响应是不显著的;更为普遍的现象是显著项特征参数间还存在共线性现象,所以M项特征参数经筛选仅有限的m项进入构效关系模型。

第一,出口结构转变存在一定的风险。

第二,发展新兴的产业需要大量资本,而这些资本应该来自于对传统优势行业的改造。

第三,在转变过程中,企业体现出对传统生产行业的成本偏好。

第四,出口结构转变不应该排斥传统行业,而是应该同步与传统行业的发展。

2 进一步讨论

2.1产业转移的时滞性和固定资本的损失

中国贸易出口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外因被认为是:跨国企业迫于国内工资水平的提高,为寻求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产业转移。然而产业转移并不是短期最优策略,短期市场的需求水平较为固定,扩国企业需要面对供给能力不足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工厂厂房及其部分设备是无法迁移的,产业的转移将造成固定资产的损失。当在一个地区进行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入后,工资的优势性偏好可能被固定资产产值所抵消,跨国企业只能采用渐进式的转移方式,这又使得工资优势后的企业盈利被抵消。

而当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也可能存在政府政策干预。由于企业转移会在极短期造成被视为高工资的劳动力失业,当失业者数量足够多且与政府的议价能力较强,在跨国企业退出后,政府会介入并寻找新的替代者,如果新的替代者是原先企业的竞争者,那么接受这批熟练的生产工人将会提高其优势,而原先的企业使用了额外的成本为其竞争者提高了优质的劳动力培训。

2.2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和学术化的技术工人

外贸企业初创阶段的崛起是依托于低劳动成本的加工优势,那么是否存在惯性发展思路的可能:对外出口财富集中于企业所有者,出口红利并没有完全在劳动者间公平分配,全社会普遍劳动技术水平提高仍然需要依托于高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存在较强的国际依赖性,体现在周期上就是结构调整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中国南部中小型城市的产业发展经验可以反映出这一出口贸易结构特点。

中小型城市与发达城市不同,缺少资本和技术研究机构,中小型城市企业的优势在于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更具竞争的同质化市场,中小城市更趋向于发展规模较小但能够提供较多岗位的劳动或劳动加工型企业,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在变革过程中劳动、技术及资本要素报酬比例的变动,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是在长期不断对两者的比例加以协调。但在产业调整初期,劳动利益往往被资本和技术要素报酬所侵占,因此,外贸结构改变对于某些群体是不利的,补偿的过程也应是较为长期的。

2.3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和经验

在进行了较长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之后,选择迅速的将产业结构改变可能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较长期的生产之后,所具有的最大的好处并不是市场份额的扩大,而是产业生产经验和规则的制定。

这体现出先进入行业生产者占据了先来者的优势,先入者的优势会随着行业内的企业数量增加而逐渐缩小,甚至于会出现后来者的更为突出的比较优势而在进行长期的专业化生产之后,个体的企业会选择更为相似的产业种类,而不是选择所谓的产业升级,因为企业本身不具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出口额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在中国与东盟诸国的外贸出口结构表中显示,无论是与具有技术和资本优势的发达国家,还是和中国的要素优势高度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最终结果都是出口产品的相似度不断提升,这事实上体现出即便是同种的商品也会因为其产地不同而存在异质化竞争[4]。

2.4人口结构变动对于出口结构的调整

在讨论问题之初的假设就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难以调整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但在长期的情况下,人口结构会发生改变,其中最为直接的与模型中讨论的不同的就是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可能下降,如果人口结构发生变动,产业结构是会滞后的自发的调整(日本和俄罗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其产业结构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在中国60年代至1970年代的人口膨胀期度过之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到达一个极点,劳动力数量可能存在绝对的下降,在不考虑技术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产业结构会被迫进行调整。多数发达国家会计量出生人口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口比例,并以此对未来的产业结构有预期的调整。

而在短期,由于人口数量的绝对调整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否会造成多数人的失业[5],并因此而产生更为显著的超调现象则应该是纳入到政策的考虑范围的。

2.5追求市场规模的外贸政策

在现阶段的政府外贸政策中,发掘和拓展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是我国外贸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其本质即发挥本国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占据市场份额。

在中国对金砖国家的贸易出口过程中,中国与其余四国的贸易结合度状况是总体较高的,这体现出中国的贸易出口品的结构较为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出口国家,即多层次的出口模式,不仅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在国别中出口的体现出来了结构的变动。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将原先的行业内分工更为细化,使得产品的种类和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内生因素变动预期更加敏感,这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上升,也避免了国家同质化商品出口中的摩擦。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对外出口贸易产品的结构改革过程中,对于传统产业不应采取休克式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而是应该采用渐进式的贸易改革方式,在发展新兴科技出口行业的同时应当加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以延长产业链、与传统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加劳动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全出让给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应该形成三级的对外出口结构,即对贫困的国家出口廉价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一般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深加工的高附加值的具有文化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在依靠出口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筹措进行技术产业升级的资金。

[1]裴长洪,赵京桥.当前经济形势下对出口退税政策的思考[J].涉外税务,2009(5):9-14.

[2]王岩,高鹤.近十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6.

[3]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博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16-138.

[4]饶文富,王大俊.中国与东盟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1):54-59.

[5]陈钊,陆铭,吴桂英.经济转型中的婚姻家庭和女性就业:对相关事实的经济学理解[R].经济学(季刊),2002(3):22-35.

Analysison th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Zhu Leiguang
(ChengguanGovernment,Zhecheng County,Shangqiu City in Henan Province,Shangqiu Henan 476600)

At present,China is at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short-term employment rate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the government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while developingnew export industries,to absorb the extra low-quality labor force.At thesame time,there aredifferences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trade structure reform,and 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industr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eign expor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trade structure;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traditional advantage industry

F741

A

1671-0037(2016)06-38-3

2016-4-6

祝雷光(1972-),男,大专,经济师,研究方向:建筑经济。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出口结构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劳动密集型企业缴纳社保费情况调查
给情绪找个出口
论《日出》的结构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