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好宁,童欢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段好宁,童欢欢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出发,讨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对高职院校的特殊意义,并从目标内容、组织机构、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讨论如何建设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0世纪80年代至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逐步确立,目标任务日渐明晰,工作内容不断扩充,内涵功能不断丰富,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学校特别是高校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相对滞后,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省3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于2009年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入第一课堂。2009年前后,我院先后在各二级学院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选修),2012年,大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必修)在全院范围内开设,并于2014年底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
(2)心理咨询工作常规性开展。2013年9月,我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正式启动,提供面向全校学生的常规心理咨询服务,并在近3年坚持开展新生心理测评。
(3)心理健康宣传进一步开展。自2012年以来,我院依托“两个活动”和“两个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两个活动”即每年一度的“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两个平台”指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虽然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新形势下,现有条件已不能满足国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难以保证。首先,从课程师资来看,我院大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必修)任课教师中,仅有3人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其余全部为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和其他课程教师。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建立,除一门必修课程外再无其他相关课程。再次,教学管理滞后,科研活动缺乏,2014年底我院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此之前,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2)心理咨询服务能力有限。我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职心理咨询师两名,兼职心理咨询师一名,受场地等条件限制,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需求。我院近两年的新生心理测评结果和心理咨询工作量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大一、大二两个年级有6.26%的学生心理测评结果异常,经过进一步筛查,实际可能存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占受测总人数的4.94%,在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实际接受过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仅占4.90%。
表1 我院近两年新生心理测评结果及心理咨询工作量
(3)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受到制约。由于课程质量不高和心理咨询服务能力不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也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学校与二级学院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未能建立有效联系。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和配合不够;学校存在对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单一等问题。
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为什么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呢?这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说起[2]。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心理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视角——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产生效果的重要前提。其次,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出发[3],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解决传统学校教育“教书有余而育人不足”问题。再次,在教育改革大潮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地育人的危机和挑战。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与建设[4],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实施[5],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模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分数低,成绩差”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引发教育管理和学生工作难度加大等问题。
从理论意义来看,高职院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是积极承担当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二是主动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三是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引导和创新能力。
从实践意义来看,结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是有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二是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三是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
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一个内容全面、结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才能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其目标任务是:根据高职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1]。基于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归纳为3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该项工作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传授,教会学生如何预防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并获得身心发展。
(2)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6],是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的补救性和矫治性心理服务工作,包括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7]。
(3)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宣传可以帮助师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心理健康误区和对心理服务工作的误解,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
应当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健康宣传三者的关系,它们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3个方面,综合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升素质的工作思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组织架构至少应包括3个层级:学校、二级学院(系)、班级。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职院校将宿舍列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四层级。我们考虑到班级和宿舍层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与内容上无本质差异,故不进行区别。按照以上机构层级划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常被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其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如下[8]:
(1)学校层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并对各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驻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分设心理健康教研室和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研室负责全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安排,包括组织教师、课程安排、对教师授课和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室同时接受督导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管理。
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组织开展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具体为:负责心理咨询服务所需的场地设施建设和维护,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安排与管理,学生心理普测及筛查,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
(2)二级学院(系)层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下设心理辅导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下,与各二级学院配合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并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辅导站站长由各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班级心理委员。
(3)班级(宿舍)层级:心理健康联络点。班委会下设心理健康联络点,由心理委员负责具体工作。心理健康联络点负责收集并反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协助管理班内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的开展。
5.1对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认识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从外部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具有一定困难。由于目前我国心理学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短期内高职院校无法通过人才引进方式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问题。从长远角度看,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同时承担教学和服务两大任务)队伍,是突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瓶颈的关键。以辅导员队伍为依托,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首先,辅导员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诉求,熟悉学生工作基本方法与要求,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其次,高职院校辅导员通常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再次,从职业院校心理服务工作现状来看,其在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技术和资质要求相对较低,兼职人员通过一定的学习培训能够达到工作的基本要求。最后,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参与意愿(见表2、3)。
表2 我院辅导员对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态度(n=21)
表3 我院辅导员对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愿的具体表现(n=21)
如表2、表3所示,我们从参训动机、工作需要、经费支出和薪酬回报等方面,对我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辅导员队伍对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的需求迫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可度高,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工作意愿。
5.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需考虑的问题
(1)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应当坚持教学与服务并重,组织以提升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掌握心理咨询技术)为目标的职业培训,包括组织校内外专家讲座、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从而保证培训质量。
(2)机制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以此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如完善教学工作机制和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研室管理,定期组织教研室活动;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和督导制度。完善的心理咨询督导制度包括4个方面:支持心理咨询师参加相关理论流派学习小组,组织校内心理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支持心理咨询人员寻求上级心理督导师的个别督导以及必要的个人治疗。
(3)薪酬发放。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薪酬问题往往是高校辅导员对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顾虑之一。参照省内部分高校的做法,建议高职院校能够按照课时标准向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发放劳动报酬。
(4)职业发展。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准入要求相对宽松,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职业化问题亟待解决[9]。高职院校应当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兼职人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为专兼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总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不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的复杂任务。高职院校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过程中,还应该把握4个原则,即坚持“四个结合”:
(1)坚持学校统筹规划和二级学院自主开展工作相结合。在学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鼓励二级学院自主开展各类宣传和服务工作,学校负责协调、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2)坚持心理健康教学、服务和宣传相结合。教学、服务和宣传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三位一体,互为支撑,相互补充。
(3)坚持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这是目前条件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4)坚持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相结合。危机预警和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否做到危机前及时预警,危机后有效干预,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
通过对以上方面进行总结,我们归纳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4321”模式:
四项原则:以坚持“四个结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3个层级:以从学校、二级学院和班级3个层次开展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
两个重点:以心理健康教学和服务两个方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支队伍:以建立一支能够同时承担教学和服务两大任务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重心将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转移。随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日趋完善和成熟,一方面,其将成为推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其功能将从服务学生和教师向服务企业与社会延伸。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服务功能同企业和社会工作联系起来[11],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校企合作之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增添活力,创造机遇。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光辉.心理科学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诠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4(1):115-118.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 2001.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6]吴波.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8]许相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的建构与运行[J].社会心理科学,2014(5):78-81.
[9]吴少怡,王彩霞,高媛媛,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准入机制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3(5):75-79.
[10]佘双好.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生成和发展[J].辅导员工作研究,2008(19):77-83.
[11]刘毅.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关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G444
A
1671-1246(2016)15-01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