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创建研究

2016-09-08 07:45李雅梅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300222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医德职业道德医学生

王 瑾,李雅梅(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创建研究

王 瑾,李雅梅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创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支撑课程,探究课程创设依据及内容,研究课程教学模式与特色,最终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供高职医学院校使用、非医学院校借鉴。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创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职业道德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的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及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教育和卫生行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1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创建的必要性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爱岗乐岗、忠于职守的敬业意识;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学术界进行了广泛探讨,其中对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研究较多。虽然目前已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及教学模式的研究较缺乏,特别是可供操作的“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及教学模式甚少。因此,进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创建尤为必要。

2 我国医学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专门课程支撑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部分医学高职院校尚未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虽设有相关课程,但沿用传统学科本位课程模式,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不能突破原来学科的束缚,很难实现多学科融合的医学高职职业道德教育。

2.2课程教学模式滞后,可供操作的“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少

在学科本位课程模式下,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职业道德教育须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这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是难点,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教材建设空白,多学科融合的实用性教材少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使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多依学科编写,甚至使用本科教材,尚无多学科融合的实用性教材。

2.4缺乏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理论依据的研究

“工学结合”下的专业课程设置依据为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而针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

鉴于目前我国高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课程及实施模式的现状,我们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应然”与“实然”理论研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道德养成规律,根据职业素质要求,参考医学生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创建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及模式,供高职医学院校使用、非医学院校借鉴。

3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创建的依据

3.1依据道德养成规律

医学职业道德的理论、规范、实践等都是以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前提,从而表现出人的道德行为。实际上,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行为,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行动共同决定的。因此,我们提出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为:知(医学道德认知)、情(医学道德情感)、意(医学道德意志)、行(医学道德行为)。医学道德认知就是对医学道德原则、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医学道德情感是伴随着医学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在医疗实践中对人、事、物的态度;医学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整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医学道德目的的意志力;医学道德行为是在一定医学道德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是实现医学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一个人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

3.2依据医学生职业道德“应然”与“实然”

医学生职业道德“应然”是指医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应然”通过理论研究而知,通过研究知晓什么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应然”与“应然”的内在道德根据以及违背“应然”的后果等。医学生职业道德“实然”是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实然”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与问卷调查获得。高职医学生是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由于生源背景的差异,高职生的学医动机、职业认知、职业心理水平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也存在差异;由于培养目标不同,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也异于其他群体。因此,要进行“实然”研究。

3.3依据医学生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医学生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的内容是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如卫生法规中,针对医务人员的有药品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母婴保健法律制度、献血法律制度、执业医师法律制度、护士管理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中医药法律制度等。这些法规对医德有明确规定,只有熟悉这些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4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应然”分析总结与“实然”调研分析基础上,依据道德养成规律和职业素质要求,参考医学生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融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并对其进行高度整合。内容分为医学道德认知、医学道德情感、医学道德意志和医学道德行为4个模块,并归类学习单元,构建内容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为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医学道德认知模块教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认识、职业态度和职业心理,从而达到认识职业、热爱职业的目的。具体要使学生了解职业特点,熟知医德的基本内容,懂得爱和关爱的人道主义精髓,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了解医患关系,最终形成医学道德认知。

医学道德情感模块教学使学生具有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从而达到尊重患者、爱心奉献、关心体贴和一视同仁的目的。要使医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和服务对象怀有真挚的情感,具有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及职业崇高感,使学生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患者一视同仁是起码标准”等理念。

医学道德意志模块教学使学生具有职业理想与职业意志,从而达到慎独自律和爱岗敬业的目的。要使学生把自己的职业作为奋斗目标,并具有在履行职业责任或义务以及在职业理想奋斗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最终达到慎独自律,在无人监督的场合也能按医学道德严格要求自己。

医学道德行为模块教学使学生具有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从而做到救死扶伤、尽职尽责、人道待患、保守医密、审慎自律,将自律、人道、爱心、敬业等职业道德要求转化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5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创建路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了“教”与“育”相融、校与院共育、知与行统一的系统化教学模式。

5.1理论课程的“教”与实践课程的“育”相融

理论与实践在医德教育中常常脱节,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做到了理论课程的“教”与实践课程的“育”相融。理论和实践课时为1∶1,两者都分为医学道德认知、医学道德情感、医学道德意志、医学道德行为4个模块,每个教学单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课时也为1∶1。

5.2学校与医院共育,知行统一

形成校院共育机制。学生在校期间请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走进学校,进行先进事迹报告和座谈,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教育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进行医德教育,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医疗实际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从而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与品质,做到知行统一。

5.3系统化的教学与教育模式

课程在实施中做到了理论教学系统化、实践教学系统化及3年不断线的系统化教育。将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与教育模式(见图1)。

图1 我校系统化的教学与教育模式

G420

A

1671-1246(2016)15-0026-02

猜你喜欢
医德职业道德医学生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