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互动的研究方法述评与探新

2016-09-08 09:10曹能秀
学术探索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族学民族方法

曹能秀,张 飞

(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民族文化互动的研究方法述评与探新

曹能秀1,张飞2

(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2000~2015年十五年间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发表的191篇有关民族文化互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十五年来,通过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这三类方法研究民族文化互动的文献占了绝对多数,其次是考古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等方法,这主要和这些研究方法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及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程度相关联。此外,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成果主要刊载于民族学类或社会科学综合类刊物上。最后,借鉴人文地理学的时空分析法对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互动进行新的探索,梳理出研究思路并对实施路径做出阐释。

民族文化互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9·11”事件的爆发,以及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频发,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各种不同文化、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学界对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趋势也渐显加强。文化互动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民族间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过程。[1]文化互动过程的起点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接触,结果则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二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吸收,融合成一种多元特质的文化。也即文化互动的外显方式有两种: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本文基于民族文化互动领域研究方法的视角,梳理了近十五年来民族文化互动相关研究方法,并根据民族文化互动的特点,尝试构建以民族文化互动来促进民族和谐、社区发展的模型,对其应用方法做出初步探索。

一、民族文化互动相关研究方法述评

在进行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时,具体采用怎样的研究视角,即研究策略或研究途径往往与民族文化互动研究对象的性质、范围、内容等密切相关。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互动属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范畴,故一般均采用民族学的研究方式,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和田野调查等。

另外,研究方法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钥匙”,它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对于某一研究领域来说,研究方法是极其重要的。然而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加之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故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2]“科学研究的实践表明:一些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有所贡献,除了他们的天赋才能、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外,还往往与他们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3]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宋蜀华、白振声主编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书,对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来说,大致有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cross-cultural research)、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影视人类学、民族志、考古人类学等。[4]而徐黎丽撰写的《民族学原理》一书则将民族学研究方法分为跨文化比较法、推理演绎法、文化残存法、语言学方法、参与观察法、蝴蝶标本收集法、历史文献法和远距离文化研究法等。[5]高永久等编著的《民族学概论》则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一是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层面上,主要阐述怎样认识和了解民族社会现象;二是从研究方式层面上,主要阐述怎样分析和研究民族社会现象;三是从技术层面上,即具体操作方式上,主要阐述怎样搜集和获得民族社会现象的相关资料。为此,著者还绘制了一幅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图。著者把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实地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等。[6]

本文在按照研究方法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时,主要是借鉴并综合了上述的分类方法,并结合所搜集文献的特点,将研究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即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影视人类学、非正式访谈法、民族志、考古人类学等。

(一)期刊与文献的选择

目前,关于民族文化互动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刊载于民族类或社会科学综合类研究期刊上,其余散见于文学类、教育类、体育类等刊物上。我们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界面高级检索中筛选数据,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 分别以篇名“文化互动”“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和“文化交融”字段检索论文,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下载检索到有效条目分别为155条、69条、76条、31条文献记录,经过去重处理以及筛选无效文献,最终共得到有效文献191篇,涉及期刊有68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期刊只有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如表1所示,对于某一种期刊,如果有五篇或五篇以上的文献,我们在归类时将其单独列出,否则将其归为其他。

通过这种简单的文献整理取舍,我们发现篇名中含有“文化互动”“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交融”字样的文献主要集中于12种杂志中(见表1),如《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广西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民族学类刊物。这12种期刊的文献所占的比例共计40.84%, 12种期刊以外的其他文献在各个期刊的分布比较零散,每个期刊只有1~4篇。 这12种期刊的相关文章代表了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表1 题名中含有“文化互动”“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二)按照研究方法对文献的分类

表2按照研究方法对样本文献进行了分类,十五年来,通过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这三类方法研究民族文化互动的文献占了绝对多数,其次是考古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等方法,这主要和这些研究方法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及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程度相关联。

表2 按研究方法分类

1.田野调查法

田野工作(Field Work)或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4]它是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民族学发展的生命力。田野调查是民族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民族学的基本研究途径和研究策略,离开了实地田野调查,民族学研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明跃玲(2015)对“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了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族群间的文化互动与文化共享是宗教仪式变迁的主要因素[7];张淑萍等(2013)通过对海南岛政策性移民的田野调查,发现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的融合与断裂并存,向内归属感与向外疏离感并存,呈现出与其他类型移民不同的典型特征;[8]杨宝琰、万明钢(2011)通过对甘肃省一个基督徒较为集中的村庄的田野调查研究,探讨了乡村中学生基督徒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同时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文化和科学文化而经历的文化冲突和由此引发的文化适应问题;[9]张俊明(2006)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的实地田野调查,发现从服饰、饮食、婚俗以及葬礼等方面当地回汉民族文化出现了融合现象。[10]

2.历史文献研究法

这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和画面等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11]根据文献的具体形式及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和大众传播媒介三大类。具体包含如日记、回忆录、自传、信件、报刊、官方统计资料、官方文件以及历史文献等等。如王丽萍等(2010)以历史上茶马古道上各族文化交流基本情况的梳理为基础,挖掘历史文献,对茶马古道上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2]尚烨(2013)通过对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多民族聚居地的阴山地区的历史文献梳理,研究了政治认同、经济发展、文化交融与民族的繁荣昌盛之间的关系;[13]毕兆明(2012)通过对蒙古族文学家泰不华汉文诗的历史文献研究,认为蒙汉文化交融对元代蒙古族汉文诗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4]田同旭(2004)通过对中国古代戏曲音乐渊源于十六国北朝八十四调的历史考证表明,十六国北朝与金元两代,都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15]程地宇(2004)则对三峡地区巫山神女故事的文献研究,探讨了神女神话形成的民族历史根源、文化结构及其象征意义;[16]赵旭东、罗涛(2010)在对羌族历史文献资料掌握的基础上,叙述了羌语的发明和失语,探讨了羌族通过文化和历史的典范书写来形成民族认同的过程。[17]

3.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在广义上均可以称为跨文化比较研究。刘志强(2008)通过对历史上广西廉州、钦州与越南北部的密切的文化互动关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认为挖掘历史上这些地区的文化互动现象,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今日“北部湾”各地区之间的往来和交流;[18]袁丽红(2014)通过对广西河池罗城客家人与仫佬族文化融合的比较研究,发现这与两个族群的人口情况和族群特性有关;[19]龚锐(2002)对西双版纳基诺族、 哈尼族、傣族节日消费文化互动的比较研究,通过考证三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消费流变过程,可以看出节日消费反映了少数民族文明化和社会化的成果,体现了文化与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和塑模作用;[20]胡艳霞、贾瑞光(2013)考察了满族与蒙古族在语言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认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满族、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地位是不同的,把其语言文化接触与互动划分为三个阶段。[21]

4.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是根据古人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人类情况的一门科学。[22]丁兰(2010)通过考察湖北鄂东楚墓出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现象,发现其墓葬葬制的多元考古学文化特征反映了楚文化的开放性和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多元性,同时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层级性特征;[23]王永生(2007)从考释钱文入手,结合高昌国历史的演进,以及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与西域地区的突厥等游牧文化在高昌地区相互交融的背景,就“高昌吉利” 钱币铭文的语义、铸造背景、年代及其性质做一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就隋唐之际高昌地区的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做了深入探讨;[24]叶峰、罗庆春(2005)对位于四川凉山昭觉县境内的彝族古代南诏岩画遗址“博什瓦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揭示“博什瓦黑岩画”集佛教文化及彝族毕摩文化、武士文化、图腾文化等为一体的艺术文化特征与内涵,阐明“博什瓦黑岩画”是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25]魏乐平、陈海峰(2012)借助对教堂历史的考古研究,以茨中教堂建筑与装饰为切入点,探讨了天主教、藏传佛教与东巴教在教堂艺术冲突与文化融合中的相互关系。[26]

5.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27]邹华芬(2010)以三部蒙古族影片《天上草原》《季风中的马》和《长调》为考察对象,探讨了文化互动中的身份建构,研究认为蒙古族导演往往表现出一种对于本族文化传承的天然担当,体现出对本族文化的强烈认同。但作为一个群体,少数民族导演的创作仍然显示出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既来自于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又受制于导演生活和经历的多元背景。个体差异的凸显,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命力所在。少数民族内部的差异性,更是差异化的深层动力。[28]

6.民族志

民族志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家对于被研究的民族、部落、区域的人之生活(文化)的描述与解释。[29]张越(2014)以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的方法,以英语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田野,进行了一年的参与式田野调查,通过一个个案折射内地新疆班维汉文化互动的全貌。维汉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生活差异、语言差异、学业差异等被维汉师生认为是在文化互动初期的主要挑战。研究最后指出文化差异对参与互动的双方都会形成挑战,但在积极的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接触越多,他们彼此的尊重和态度就会越积极。边疆少数民族内地办学增加了不同民族师生的接触与交往,为增进了解、超越差异提供了潜在的机会。[30]

(三)相关研究方法的评析

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它既包括认识方法、表达方法,也包括实践方法;它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一个分层次的有机系统。从上述对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分析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使用的都是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影视人类学、非正式访谈法、民族志、考古人类学等。田野调查法是民族文化互动领域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正如美国人类学家R.M.基辛所说:“田野工作是对一个社区及其生活方式从事长期的延续研究。从许多方面而言,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最重要的经验,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根据。人类学者撰写的文章和书籍就是在提炼出这些经验累积的精华,而终究是要指涉某一民族的特殊经验。”[4]正因为此,学者们对民族文化互动研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占了绝大多数。而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由于民族文化比较的对象、比较的项目和标准以及比较的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比较研究,也就出现了形式内容多样丰富的跨文化比较。一般来说,民族学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田野调查,而其他来源的资料,也应尽量地加以搜集和利用。这些其他来源的资料,往往可以作为我们在田野工作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背景、注解和渊源。在这些资料中,历史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历史文献研究法也是研究民族文化互动采用较多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的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而这是由民族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及其文化,由于世界上的民族及其文化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民族学工作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并在具体的研究中能够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更何况,民族文化互动涉及文化冲突、文化融合等方方面面,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多样性,这更需要我们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语言学、考古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二、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方法新探

通过以上对民族文化互动领域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相关学者通过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但是在新时期,为了做出新的探索,我们通过使用新研究方法、新技术手段对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互动得出新的认识,并把其作为一个逻辑起点,希望以此来促进社区发展、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得各族人民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我们的基本思路(见图1)是:试图构建新的民族多元文化互动模式,从民族文化互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借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即以人文地理学中的时空观为分析基点,以不同空间层面的民族文化互动形态及其在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团结、社区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为主线开展研究。

(一)空间层面的划分

在空间上,我们基本按照行政区划分为五个层面来考察民族文化互动的空间变迁(形态):国家、区域(具有不同特征的边疆地区)、社区(乡镇)、学校和村落(家庭),进一步细分为五个层面的教育空间:国家、区域、社区(乡镇)、学校(班级)和村落(家庭)。在这五个空间层面中,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社区、学校和村落三个空间内的民族文化互动基本状况,通过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访谈法、民族志等研究方法来对空间层面中的文化互动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概貌的描述,进而寻找其理论阐释。

(二)时间层面的审视

在时间上,我们以当前的现实的民族文化互动现状为重点,并从纵向的角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考量上述五种不同空间,特别是教育空间的变迁与历史演进。时间维度上以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的变迁为重点研究对象,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政府新政的施行对民族文化互动在空间上的影响与效果,将会做重点考量。

(三)时空交汇处的“场域”观察

在时间(选择文化互动历史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与空间交接的地方,即民族文化互动的“场域”(如民族地区的节日活动等)这一微观环境中,我们采用田野调查、参与式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互动的内容、目的、途径、手段、归因评价等逐一探索,对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升。在此“场域”中,民族文化互动所呈现出的最真实的展现与原生态的表现将会深化我们的研究与探索。

(四)价值取向的终极意义

在对民族文化互动与民族和谐、社区发展之间的相互冲突与融合进行梳理和阐析的基础上,呈现民族文化互动在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实际状况,提出进一步的思路和对策建议,初步构建以民族文化互动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和谐、社区发展的理论框架。我们将会对民族文化互动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意义做深入的分析。

那么,民族文化互动模式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其实施路径(见图2)是基本思路的具体化,即反映民族文化互动变迁的重要节点与五个空间层面的场域交汇的主要内容:意愿、目标、内容、形态、路径、效果等。我们试图以时空交汇的具体内容为线索,探索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互动及其对民族团结、社区发展的变迁的基本规律、特征和作用,分析影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典型经验,初步构建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互动与民族团结、社区发展的理论框架。

综合以上,结合民族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将民族文化互动与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为民族教育研究注入新的内涵;将文化互动、民族地区社区建设、学校空间布局、人的发展与构建和谐边疆结合起来,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拓展并丰富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

[1]邹丽娟.多元文化互动语境下的大理白族传统习俗[J].贵州民族研究,2009,(2).

[2]季侃,戴文涛.西方管理控制十年研究综述——基于研究方法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4,(9).

[3]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4]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徐黎丽.民族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高永久.民族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7]明跃玲.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8]张淑萍,何化利,赵凯.政策性移民的文化融合与断裂——海南政策性移民田野调查札记[J].理论与改革,2013,(6).

[9]杨宝琰,万明钢.乡村中学生基督徒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基于甘肃W村的田野调查[J].社会,2011,(4).

[10]张俊明.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为个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王丽萍,秦树才.论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文化交融及其发展途径[J].学术探索,2010,(4).

[13]尚烨.论政治认同、经济发展、文化交融与民族的繁荣昌盛——以内蒙古阴山地区民族团结的特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14]毕兆明.元代蒙古族汉文酬唱诗创作流变——以蒙汉民族文化融合为视角[J].文艺评论,2015,(8).

[15]田同旭.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6]程地宇.巫山神女:巴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的结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7]赵旭东,罗涛.以文字书写典范与以文化融合多元之间的互动与生成——以羌语发展与羌族认同的社会史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8]刘志强.历史上廉州、钦州与越南北部地区的文化互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9]袁丽红.罗城客家人与仫佬族文化融合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0]龚锐.流变中的整合——西双版纳基诺族、哈尼族、傣族节日消费文化互动[J].思想战线,2002,(6).

[21]胡艳霞,贾瑞光.满族与蒙古族语言文化互动研究[J].满族研究,2013,(2).

[22]郭立新.考古人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23]丁兰.鄂东楚墓出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现象与民族文化融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24]王永生.“高昌吉利”钱币考——兼论隋唐之际高昌地区的文化融合[J].西域研究,2007,(1).

[25]叶峰,罗庆春.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论博什瓦黑岩画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26]魏乐平,陈海峰.文化交融与历史建构:茨中天主教堂的建筑与装饰艺术[J].装饰,2012,(5).

[27]张江华.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8]邹华芬.文化互动中的身份建构——以三部蒙古族影片为考察对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9]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0]张越.超越文化差异:M中学内地新疆班维汉文化互动的民族志[J].教育学术月刊,2014,(11).

〔责任编辑:李官〕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lor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n Ethnic Cultural Interaction

CAO Nen-xiu1,ZHANG Fei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2.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191 articles related to ethnic cultural interaction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databases in view of research methods from 2000 to 2015. Studies show that methods of field research,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research dominate the study of ethnic cultural interaction during the 15 years, followed by methods of archaeological anthropology, visual anthropology, and ethnography.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methods is relevant to the technique used and the complexity of research objects. In addition, ethnic cultural interaction studies are mainly published on journals of ethnology or comprehensive social science. Finally, the paper tries new methods and new techniques to explore the ethnic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border areas, based on which national harmon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re promoted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interpreted.

ethnic cultural interaction;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s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边疆多元文化互动与民族和谐、社区发展研究”(15XMZ41)

曹能秀(1964— ),女,福建顺昌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G05

A

1006-723X(2016)08-0112-06

张飞(1981— ),男,安徽宿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学民族方法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我们的民族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