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英 邹晓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浙江湖州 313000
儿童癔症患者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
沈丽英邹晓月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浙江湖州313000
目的 探讨家庭支持系统在儿童癔症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5例儿童癔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家庭干预手册的发放、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心理支持系统。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疗效、家属对癔症相关知识的需求及了解情况、家庭支持系统对癔症患儿治疗护理效果的影响。结果 干预组在实施干预后的有效率达100.0%,而对照组为8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支持系统中,家长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家长与医护的配合程度以及对治疗过程的参与三方面对儿童癔症的治疗与康复具有显著疗效,对癔症患儿康复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可以显著改善儿童癔症的治疗护理效果,有利于康复,减少复发。
儿童癔症;家庭支持系统;效果评价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family support system in nursing of children hysteria.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of children hyster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whil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given survey and analysis on family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health requirement,provision of family intervention manual,and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follow-up system,family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The curative effects,demand and awareness of hysteria knowledge in families,and influence of family support system on nursing of hysteria childre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 The response rat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0.0%after intervention,which was only 84.4%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In family support system,the trust of parents in medical staff,cooperation of parents and medical staff,and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in therapeutic process showed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in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hysteria(P<0.05).Conclusion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support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nursing effect of children hysteria,facilita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nd reduce recurrence.
[Key words]Children hysteria;Family support system;Effect evaluation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1]。儿童癔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因性疾病[2]。由于儿童心理发育不完善,易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发病,反复发作对儿童的个性塑造产生不良影响。儿童最亲近的人是家长,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个性塑造密切相关,良好的性格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癔症患儿的性格改变及治疗效果。目前,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3]。因此,我院急诊科为提高癔症患儿的治疗效果,建立了儿童癔症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并进行了有效的实施。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5例儿童癔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癔症的诊断标准[4]。家庭情况:单亲家庭22例,双亲家庭43例,独生子女54例,占83.1%。诱发因素:心理因素43例,躯体疾病7例,两者皆有15例。儿童的性格特征[5]:平易型11例,麻烦型7例,发动缓慢型42例,中间型5例;临床表现类型[6]:转换型障碍45例,分离型障碍20例。住院时间最短2 h,最长6 d。所有患儿均未见神经系统病变。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7~13岁,平均10岁;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7~ 14岁,平均1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家庭干预手册的建立、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知识宣教、应急处置能力、与患儿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支持、心理支持)。
1.2.1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行设计,经反复修改,并行调查,证明有可行性,患者家属问卷包括癔症相关知识的需求及了解情况,问卷发出42份,回收41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97.6%。
1.2.2家庭干预手册的建立根据患儿和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学习需求、接受能力,确定家庭教育的目标,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由患儿家属协助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并反馈落实情况。
制定家庭教育手册,发给患儿家长,着重对患儿家长进行癔症知识的宣教,提高家长对患儿心理需求的认识和疾病发作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帮助改进家长与患儿的沟通、普及癔症知识,消除高危诱发因素。
1.2.3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对儿童癔症患者采用门诊随访调查及电话随访。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各随访一次。在随访的过程中,除了解患儿病情的转归情况外,同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疾病的家庭干预。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干预内容:①知识宣教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患儿适当的保证,但切忌过多讨论发病原因。针对不同癔症表现形式,选择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法。在进行暗示干预过程中,了解患儿的既往发作史及应急干预措施。与患儿建立互信关系,争取患儿的充分信任,培养患儿各种兴趣爱好,让患儿多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指导家长平时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父母避免过分宠爱子女,改变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对某些不合理的要求应予拒绝,从而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②应急处置能力对癔症性情感暴发的患儿首先在心理上给予安慰支持,增加患儿的信任感,以消除紧张情绪,鼓励患儿主动诉说,给患儿提供情感发泄的机会。而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为主的转换型癔症患儿可采用心理暗示疗法,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患儿感兴趣的事物或让患儿暂时离开当时环境。并告知家属癔症发作时应镇静自若,避免过分关心和热情,避免惊慌失措,正确认识并积极面对疾病的发生。③与患儿沟通技巧发生癔症的患儿通常性格怪癖,缺乏沟通。首先向家长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发病诱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指导家长采用心理疏导方法,巧妙地进行言语暗示,鼓励患儿说出内心想法与矛盾,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儿心理放松,从而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2.4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对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动员家长帮助儿童建立健全的人格。教育患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患儿的父母及其长辈不要对小儿过分溺爱、迁就,对某些不正当的要求应予拒绝。儿童时期是性格发育的最佳时期,小孩最好由父母照顾。单亲家庭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学习成绩差、压力重的儿童,告知老师和家长要进行正面疏导,了解患儿心理,并给予心理安慰,避免使用负性语言,以减少病情发作频率。
1.2.5心理支持系统儿童癔症治疗的关键在于纠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障碍[7]。具体包括: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接近患儿,通过与患儿及家长交谈,了解患儿的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及学习、生活情况,使患儿心理放松,缩短护患距离,建立亲密的护患关系。②情绪管理:根据患儿和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患儿的心理问题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治疗,如使用安慰、关心、指导、建议等积极性的语言进行心理干预。针对患儿不同的认知程度给予合理恰当的解释,指导患儿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减轻心理压力。③行为疗法:根据病情教会患儿及家属以音乐、暗示等方法转移注意力,缓解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④家长的心理干预指导:安慰疏导家长,向其介绍癔症发病的诱因、病情特点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取得家长的信任及配合,鼓励家长与医护人员共同探讨诱因并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疾病并进行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有关标准[4]。痊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社会功能部分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社会功能受损明显。总有效=痊愈+好转。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治疗后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了解家长对癔症的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家庭支持系统对癔症患儿的积极影响,为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证据支持。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2.2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
表2可见,有2/3左右的家属对癔症知识一无所知,很多家长表示对儿童癔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也不知道该如何为患儿的心身健康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反而会因自己的无意行为和言辞不当对患儿产生不良的暗示作用而加重其病情。
表2 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n(%)]
表3 家庭支持对癔症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n(%)]
2.3家庭支持对癔症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家庭支持系统中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配合情况以及家属对治疗过程的参与情况对癔症患儿康复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儿童癔症属于一种心因性疾病,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基础的躯体症状和某些精神症状。心理刺激因素诱发的占81.1%,其中以家庭、学校矛盾占首位[8]。大多数患儿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等均可导致发作。此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暗示性,起病突然,症状消失快,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患者大多有癔症性格特征,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儿童癔症的发生,可能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父母的教育方式、伙伴关系、学校氛围、师生关系等外在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都有阶段性的影响。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亲情的缺失、教育的缺位、社会支持的缺乏,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9-12];儿童癔症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3],考虑有以下原因:①学校因素:学习负担过重、对学生的要求过严以及不良的体罚形式,使外界压力与患儿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而导致发病。②家庭因素: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致儿童心理发育障碍;家长对子女有望子成龙心理,施于儿童过重压力;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娇惯。③个性特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接受暗示或自我暗示。④竞争性的教育方式使儿童之间彼此孤立。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易形成任性、自私、偏激、孤僻等消极情绪,因此一旦遇到不良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吵架、考试、老师批评等刺激,便会导致癔症的发生[2]。因此,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对患儿的治疗康复影响较大。从小加强儿童情商培养,尤其是孩子独立性及承受挫折能力培养是预防儿童癔症最关键的因素[14]。本研究发现(表1),系统性、综合性干预癔症患儿可收到明显疗效,干预组的总有效率达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4%。从65例癔症患儿发病的因素来看,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表2中可见大多数家长对癔症知识缺乏。因此,疾病宣教和干预指导对癔症患儿及其父母都至关重要。建立家长与患儿的互动模式,让家属理解患儿的病态言行是疾病所致,不是装病演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不良暗示,减少对患儿心理的负面影响。改善父母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促进患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养成儿童良好的性格,对本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也有一定意义。
从表3中可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而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的是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本研究中有10例不配合的家长,由于他们对癔症知识缺乏,表现出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感,在患儿面前往往表现出消极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引导家长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积极、稳定的情绪,鼓励他们多花点时间陪伴患儿,不要当众谈论患儿的病情[15]。指导家长配合医生做积极的暗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医护人员与家长必须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言辞规范,更要关注到语调、态度、表情等非语言行为的得体,向家长详细介绍该病特点及治疗措施,以及治疗该病的成功经验,让家长获得认可。同时鼓励家长参与治疗过程,增加患儿安全感,而且对患儿也是一种积极暗示,让患儿真正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为暗示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16]。
综上所述,儿童癔症的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干预模式,除暗示治疗外,还要高度重视家长在儿童癔症心理治疗中的作用[8],重视亲子之间交流的沟通方式及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癔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1]李玉玲.安定静注速度对癔症患者呼吸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65.
[2]胡君,蒋莉,洪思琪,等.重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癔症的发生及干预[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38-140.
[3]孙桂莲,官丽梅,孙雪.儿童转换型癔症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9):701-703.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95.
[5]彭海珍.转换型癔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4):165-166.
[6]江开达,周东丰.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7]郑玉霞,苏贵范.儿童癔症观察与护理26例[J].现代护理,2006,12(9):844.
[8]姚素华,李江婵,谢秀东,等.家庭治疗对儿童癔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院,2014,6(6):71.
[9]Gao Y,Li LP,Kim JH,et al.The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behaviours among left behind adolescent school children in 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0,10(56):1-10.
[10]Fan F,Su L,Gill MK,et al.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nese left-behind-children:A preliminary study[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r,2010,45 (6):664-665.
[11]徐丽华,陈登峰,傅文青,等.留守环境对农村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63-665.
[12]刘晓慧,李秋丽,王晓娟,等.留守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3):1810-1812.
[13]周志红,李凤萍.儿童癔症的发病特点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1):48.
[14]梅其霞,王敏建,魏华,等.135例儿童癔症的临床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6):2119-2120.
[15]庞月萍.应用家庭干预辅助暗示疗法治疗癔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8):101.
[16]徐桂芳,向玉芳.27例癔症性失音患者的心理暗示治疗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55.
Establishment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children hysteria family support system
SHEN LiyingZOU Xiaoyu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Hu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Huzhou313000,China
R749.73;R473.74
B
1673-9701(2016)12-0101-04
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