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让乡贤榜样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卞文志
在央视2016年的春晚上,歌曲节目《六尺巷》以民间历史典故为载体,生动诠释了“礼让”“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而在河北省黄骅市,同样有一群乡贤队伍,他们活跃在乡镇社区,为当地吹起一股建设美丽乡村的文明之风,也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版的“六尺巷”故事。
家住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的李春民,靠经营一家汽车配件加工厂为生,生活条件并不富裕。2014年,村里规划将一个困扰当地40多年的臭水坑改造成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水上公园。然而从村里主街通往公园的小巷刚好经过李春民家后屋,这条仅有1米多宽的通道,非常不方便村民的来往。当时,村委会主任张志清硬着头皮去找李春民一家商量,没想到刚进门听到李春民的第一句话竟是,他们愿意主动让出自家宅院100多平方米的面积。年过七旬的张广新,是黄骅市小堤柳庄的村民,随着年龄增长,老张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为了反哺家乡建设美丽乡村,他不但捐资两千万元修建绿化道路,由他出资修建的“百年古枣园”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每逢假期周边省市慕名而来的游客就络绎不绝。
近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黄骅市不仅收获了一批田园式新农村,50多名乡贤代表也用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乡风,在引领塑造着乡村的文明内涵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前,党中央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不仅拨付大批资金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还动员号召一切力量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充分调动新乡贤这种积极因素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就是重要的一环。重建乡村不仅仅是把乡村改造得清洁美丽,也不是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修建宽阔的道路。重建乡村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工程,它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追求什么?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重建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怎样重建自己心灵的故乡。
让乡贤榜样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积极发挥乡贤文化的作用,现在有不少人从家乡走出去后就不想再回来,更不愿“告老还乡”。如何能让这些离开家乡的人才回来反哺家乡,为农村发展出一份力?这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城市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乡贤文化也从传统的乡贤文化变成新乡贤文化。正所谓“栽好梧桐,才能引来凤凰。”要想让乡贤回家,需要营造良好的利于新乡贤返乡施展才华的土壤。这也与城市海纳百川,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人才的吸引力,农村亦然。如此而言,农村也需要多学习那些有竞争力的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与城市“竞争”人才。一方面要加强软硬件建设,适当保障离退休返乡者的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等方面不受影响,另一方面乡镇党政部门要搭建让新乡贤发挥才能的舞台,形成一种氛围,唤醒新乡贤对家乡的认同感、归依感,这才是关键。
当然,农村也要努力培育新乡贤文化,不能完全依赖外力,而要强调自力更生。按照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农村自身强了,也会吸引更多的新乡贤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光与热。基于此,让乡贤榜样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组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些告老还乡的“乡贤”既带着旧时乡贤印记,更是彰显了新时期“新乡贤”的特征并赋予时代新意,自然他们会赢得农村群众的欢迎和拥戴。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新乡贤”不可少。较之农村群众,这类人有着得天独厚的眼界、知识、文化、观念、人脉等优势,在建设家乡、造福乡梓中,可以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时下,在许多农村,一些“乡贤”们除了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基,为之出钱出力、出谋划策之外,还积极参与编修族谱村志弘扬美德、教化民风、凝聚族人、记住乡愁;一些“乡贤”积极加入村级廉勤委、文明劝导岗、法治宣传队、文化演义团,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焕发了青春、迸发了活力。这样的“乡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资源、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让乡贤榜样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农村广大农民朋友的呼唤,也是许多“乡贤”们迫切的愿望,希望农村基层组织为“乡贤”的回归创造积极的“引入”条件。
(责任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