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2016-09-06 07:22于茂河王平柳忠泉龚卉
中国性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异性恋同性恋性取向

于茂河 王平 柳忠泉 龚卉

[摘要]目的:探究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同性性取向相关因素。方法: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招募青年学生MSM 50人,并从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对所有对象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问卷调查。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的汉族、户籍所在地为本市、在本地居住两年以上、所学专业类别为理工类等依次为94.0%、38.0%、76.0%、52.0%,普通男大学生组依次为97.1%、31.4%、42.9%、65.7%。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M组与普通男大学生组相比,小时候不爱活动、小时候不喜冒险、小时候喜欢扮作女孩、小时候不喜欢刀枪等玩具、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从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中体验到性快感的比例均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童年或未成年时的成长环境与青年学生同性性取向一定程度上相关。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同性恋;异性恋;性取向;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肛交性行为并有多个多性伴侣,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M组与普通男大学生组相比,小时候不爱活动、小时候不喜冒险、小时候喜欢扮作女孩、小时候不喜欢刀枪等玩具、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从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中体验到性快感的比例均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中是否为独子及非独子在家中的排行、家中是父亲还是母亲强势、是否在18岁前与异性交往过及是否与异性交往受挫在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是否有恋父情结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性交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快感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性行为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本研究还设计了对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进行估计这一题目,估计的比例可能有一定偏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同性恋人群正由以往的隐蔽化向公开、显现化过渡。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童年或未成年时的成长环境与青年学生同性性取向高度相关,家庭和学校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于避免后天形成的同性性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对预防学生感染艾滋病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5-12-28)endprint

猜你喜欢
异性恋同性恋性取向
大学新生性知识知晓情况和性道德认知水平差异调查及分析
青少年婚恋观与家庭环境调查研究
法国女同电影的多重同性恋主题解读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面孔吸引力认知偏好与动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北京市男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