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曼 梁少琴 吴华梅
[摘要]目的:调查本地妇科门诊患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感染情况,指导临床。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385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采用10%KOH直接涂片法在显微镜下找芽孢和假菌丝,对检查结果进行不同年龄组感染率的差异对比。结果:1358名患者中确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VC)为267名,占19.3%,其中30~39岁年龄组感染率为53.5%,其次20~29岁年龄组为31.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VVC是较常见的阴道炎,好发于生育年龄。
[关键词]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率;调查
[中图分类号]11711.31 [文献标志码]A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a,VVC)是由条件致病菌阴道假丝酵母菌引发的一种最常见的妇科炎症,俗称霉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其在女性生殖道感染中排第二位,其与细菌性阴道病、需氧菌阴道炎共同构成了女性主要的下生殖道感染。其常见的发病诱因主要有妊娠、糖尿病以及在其他病症时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波及阴道内环境的改变,性行为也是该病发生率并且易复发的重要因素,VVC与地理位置、气温、湿度亦有一定关系。据国外文献报道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高达75.9%。VVC感染后以外阴瘙痒、烧灼感及豆腐渣样阴道分泌物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极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症状加重且久治不愈患者,引发了心理健康、性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为了解当地医院妇科门诊患者VVC发生情况,对2014年5月至10月就诊笔者医院门诊患者随机选取1385例进行VVC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10月就诊于妇科门诊的1385例患者,患者年龄在15 66岁,中位数平均年龄39.8岁。所选取的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段分为6个组,分别为20岁以下年龄组、20~29岁年龄组、30~39岁年龄组、40~49岁年龄组、50~59岁年龄组及60岁以上年龄组,于调查试验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能够配合回答医生问题者。排除标准:于取标本前一周有阴道上药或全身用药史者。
1.2 方法
于患者阴道侧穹窿以棉签拭子取阴道分泌物,未婚患者于阴道口取分泌物,常温条件下用生理盐水及10%KOH悬滴于玻片上镜检,检验操作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第3版)执行、胺试验及遵循患者自愿原则行真菌培养鉴定(先采用沙氏培养基行酵母菌初筛,再采用显色培养基和鉴定卡配合鉴定出酵母菌的菌株型),记录观察结果。对全部镜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阳性的患者进行性生活、既往阴道炎感染情况以及就诊原因进行调查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行描述性频率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患者感染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情况分析
接受检查的1358例妇科门诊患者中确诊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有267例,感染率为19.3%,其中30~39岁年龄组感染者占比53.5%,显著高于其他组患者,其次为20-29岁年龄组占比31.4%,6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者占比0.7%,最低,各年龄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2.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阳性患者的性生活情况分析
性伴侣存在龟头红肿及感觉不适等症状29例,建议其伴侣行真菌培养,同意进行培养的有11例(37.9%),经真菌培养后证实有真菌感染的为8例(72.7%),且均为同一种真菌感染,经医护人员解释后患者性伴侣仍拒绝检查有18例(62.1%)。见图2。
2.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阳性患者的既往阴道炎情况分析
显示VVC阳性患者中既往病史存在VVC感染的占34.5%,说明VVC感染具有反复性。见图3。
2.4 267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阳性患者的就诊原因分析
患者就诊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以阴道瘙痒或阴道瘙痒伴白带异常进行就诊。见图4。
3 讨论
VVC属于外阴阴道炎的一种常见病,可发各年龄阶段,严重危害众多女性健康。这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病,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当机体全身或者外阴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减退,体内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时才导致假丝酵母菌致病,引起症状,主要为外阴瘙痒、灼痛,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分泌物呈豆渣样。其感染主要为内源性,寄生于阴道、口腔、肠道3个部位间的假丝酵母菌可相互传染,患者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染,极少患者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衣物传染。糖尿病和妊娠为其诱发因子,当患者正当妊娠或患糖尿病时,机体免疫力处于低下水平,导致患者阴道黏膜组织内的糖元含量增高,酸度增高,对假菌丝酵母菌生长有利。从中医理论出发,论述属于肥胖体质患者都归结于“湿热”“痰瘀”体质,这类体质可增加会阴局部温度及湿度,极其利于假丝酵母菌繁殖和增加其感染的机会。病原体是否致病取决于其毒力、数量、入侵途径和机体的适应性,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及其他因素等。根据菌种类型、临床症状及宿主状况等将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种类型,其中单纯性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主要由白色假丝酵母菌的过度繁殖所引发,多为散发性,以非孕患者为多,而复杂性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则包括复发性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重度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所致的VVC或异常宿主如妊娠、糖尿病、免疫抑制和衰竭患者,主要是由光滑假丝酵母菌、星型假丝酵母菌、伪热带、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的过度增殖所引发,且宿主免疫功能常较低下。不同类型的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其临床表现及对抗真菌药物敏感程度存在差异。目前有多种咪唑类抗假丝酵母菌制剂及剂型,尚没有一种制剂及剂型适合所有患者,目前倾向单剂量、短疗程口服和局部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对于复杂型用药疗程治疗持续7d。endprint
VVC呈世界性分布,于200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资料显示约75%女性在一生中至少会患一次WC,且约一半会再次感染,约<5%成年妇女有顽固性VVC发作,这种特征使得得此病女性身心遭受痛苦折磨,工作、生活及家庭都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笔者对妇产科门诊1158例患者标本进行检查,WC检出率为19.3%(267/1358),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而该调查中30~39岁组感染率高达53.5%,说明其感染率与性生活频率及阴道诊疗操作有关,20~29岁检出率也达31.4%,与近年来年轻女性过早性生活、衣着及卫生习惯有关,更年期后妇女思想较传统,性伴侣单一,因此发病率较低。
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感染常与性生活密切相关,当一人存在感染时,另一半也常感染,但男性患者跟女性患者不一样,男性无任何病症,而女性患者则会具有强烈反应,出现阴道瘙痒或阴道瘙痒伴白带异常等症状。研究中大多女性患者既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妇科疾病史,为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感染史的占34.5%,而患者性伴侣接受检查治疗仅占37.9%,说明VVC常反复感染,这与现代其他疾病对抗生素的滥用波及阴道内环境的改变、无规范治疗VVC及性伴侣未共同治疗VVC有关。患者及性伴侣对健康意识不强,需要扩大健康宣教,不然长期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家庭和谐。所以对于复杂型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感染时需要对夫妻双方或者与性伴侣一起进行规范的治疗,才能降低其复发的风险。
随着人们对VVC认识的加深,诊治规范与标准的实施,加上复发患者性伴同时治疗,VVC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其易发性及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仍不能忽视。各级医疗部门仍需扩大健康宣教,强化现代人的强身健体意识及个人卫生习惯,尽量做到定期体检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各种压力集于一身,女性可以采取的预防方法有:(1)强化健康个人卫生意识,适度清洁外阴,减少交叉感染,更换内裤,对于内裤、盆及毛巾用过之后采取开水烫洗消毒。(2)对于避孕工具以及雌激素避孕药应该尽量少使用。(3)复杂型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感染的女性,除延长疗程巩固治疗外,还因对其性伴侣共同治疗,避免反复交叉感染、反复用药,是降低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4)为了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外阴阴道菌丝酵母菌感染的机会,需增强体质,加强锻炼。(5)若患者一旦发现外阴阴道有异常,需及时就医,并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6)若伴随患有糖尿病,需积极控血糖。
综上所述,VVC好发于生育年龄,且导致患者阴道瘙痒和白带异常等。各级医疗部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强化个人卫生习惯,增强体质,定期体检,发现感染及时行合理规范治疗,便可有效减低WC发病率。
(收稿日期:2015-05-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