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凤 高丽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及常见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因疑似宫颈病变来我院就诊的8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CT)检测及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技术(HE2-HPV-DNA)检测,并在电子阴道镜下病理活检,并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宫颈病变的标准,将患者分为慢性炎症组、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癌组。对比各组HPV感染率及hrHPV的病毒载量,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并确定HPV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结果:慢性炎症组HPV总感染率与上皮内瘤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9,P<0.05),慢性炎症组HPV总感染率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6,P<0.05)。慢性炎症组hrHPV病毒载量与上皮内瘤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5),慢性炎症组hr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7,P<0.05)。流产次数多、首次性生活年龄小和教育文化程度低属于HP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病因之一,但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无关,只与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发生有关,流产次数多、首次性生活年龄小和教育文化程度低属于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宫颈病变;HPV感染;相关关系;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A
子宫颈病变是女性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发病率最高及危害最大的是子宫颈癌,子宫颈癌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据流行病学调查,子宫颈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发展中国家患病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子宫颈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腹部疼痛、阴道不适感、阴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子宫颈癌扩散十分迅速。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1974年由德国学者豪森发现并命名。HPV是乳头状病毒亚群中的一组DNA病毒,电镜下呈现20面对称体,无包膜。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目前HPV已经发现200多种基因型且HPV与人类宫颈病变有着密切关系,依据致病程度的大小,分为高危致病型、可能高危致病型、低危致病型。我院现针对864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展开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的相关关系及危险因素研究,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因疑似宫颈病变来我院就诊的8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本次试验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依据诊断治疗结果回顾性分析后分为慢性炎症组、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癌组。慢性炎症组共532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2.9±2.5)岁,体重39~88kg,平均体重(54.4±10.7)kg,首次月经年龄11~21岁,平均年龄(14.3±2.1)岁;上皮内瘤变组共201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43.7±3.1)岁,体重42~85kg,平均体重(53.9±9.8)kg,首次月经年龄12~22岁,平均年龄(14.5±2.6)岁;宫颈癌组共131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1.7±21)岁,体重45~83kg,平均体重(52.6±7.8)kg,首次月经年龄11~23岁,平均年龄(15.5±1.8)岁。各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及首次月经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15 65岁;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符合临床外科学的诊断标准: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无子宫切除史、宫颈手术史以及HPV治疗史;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或其他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依从度高,可以完成实验计划者;临床病史资料齐全;均已告知本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同意参加并签署同意书者。
1.3 实验方法
TCT检测:在行HPV检测前,告知患者注意在检查前24h内无性行为、检查前72h内无阴道内检查、阴道冲洗及放置阴道内治疗药物。同时检查应在非月经期进行。所有患者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检查均由我院资深妇产科医生执行,使用窥阴器充分暴露患者子宫颈,之后使用棉签擦去分泌物,待擦净后将子宫颈细胞采集刷探入宫颈,刷面在宫颈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之间的移行区按照同一方向刷5周,将刷取的细胞置于Thinprep Cell Test保存液中摇匀后静置。将所获得的标本进行细胞学制片,然后使用荧光化学信号技术分析出HPV感染情况。
HC2-HPV-DNA检测:采集子宫颈细胞方法如前,并用美国Digene公司提供的HC2-HPV-DNA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样本光照读数与阴性测定值比值(RLU/CO)记为hrHPV的病毒载量,记录并分析各组hrHPV病毒载量的关系。
子宫颈阴道镜下病理学活检: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宫颈病变。被检者排空膀胱后取截石位,使用窥阴器充分暴露子宫颈,选择合适的阴道镜距离、焦距与放大倍数后擦去阴道内分泌物。然后使用3%的醋酸涂抹于阴道颈行醋酸试验,如有异常则摄像保存。再使用1%碘溶液涂抹于子宫颈行碘实验,观察子宫颈是否存在试验异常区域,如存在可疑部位则行可疑处活检。若未发现异常,则行移行带3、6、9、12点多点活检。
1.4 观察指标
对比各种患者之间HPV感染率和hrHPV的病毒载量,并对各组患者文化程度、首次性生活年龄、流产次数与HPV感染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endprint
2 结果
2.1 各组HPV感染情况对比
慢性炎症组HPV总感染率是52.26%,上皮内瘤变组HPV总感染率是82.08%,宫颈癌组HPV总感染率是82.44%,慢性炎症组HPV总感染率与上皮内瘤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9,P<0.05),慢性炎症组HPV总感染率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6,P<0.05),上皮内瘤变组HPV总感染率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P>0.05)。见表1。
2.2 各组hrHPV病毒载量对比
慢性炎症组hrHPV病毒载量是(105.1±73.52)pg/mL,上皮内瘤变组hrHPV病毒载量是(345.3±63.27)pg/mL,宫颈癌组hrHPV病毒载量是(353.4±61.83)pg/mL,慢性炎症组hrH-PV病毒载量与上皮内瘤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5),慢性炎症组hr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7,P<0.05),上皮内瘤变组hr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见表2。
2.3 HP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流产次数多(≥3)、首次性生活年龄小(≤20)和教育文化程度低(高中以下)属于HPV感染的危险因素(OR=3.341,95%CI:1.135~5.456;OR=2.345,95%CI:1.667~6.894;OR=1.894,95%CI:0.945~3.542,P均<0.05)。见表3。
3 讨论
子宫颈病变分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颈癌等。其中子宫颈癌是目前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上皮内瘤变(CIN)包括上皮内瘤变Ⅰ型、上皮内瘤变Ⅱ型、上皮内瘤变Ⅲ型,其中Ⅰ型危害较小,转化为癌的概率较低,但Ⅱ型癌转化率较高,Ⅲ型即是子宫颈原位癌。子宫颈癌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腹部疼痛、阴道不适感、阴道出血等,但一般发病较为隐匿,症状较不典型。若不规律体检,一般发现均较晚,因子宫颈癌易早期转移,因而治疗较为困难。HPV是乳头状病毒亚群中的一组DNA病毒,电镜下呈现20面对称体,无包膜。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目前HPV已经发现200多种基因型且HPV与人类宫颈病变有着密切关系,依据致病程度的大小,分为高危致病型、可能高危致病型、低危致病型。HPV主要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少数通过母婴途径或者消化道途径传播。HPV唯一的自然宿主是人类,主要侵袭人类子宫颈移行上皮区。HPV的感染与子宫颈上皮功能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当HPV入侵基底层细胞后,其DNA及在基底细胞内复制。HPV的免疫原性虽然很强,但感染早期人体免疫系统不能对其作出足够强度的反应,因而HPV易于侵入人体繁殖。
目前对于HPV与子宫颈癌的关系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但是尚无公认确切的研究成果。我院现针对疑似宫颈病变患者展开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的相关关系及危险因素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本研究发现,HPV感染的患者,宫颈病变概率明显增加,且hrHPV的病毒载量在不同类型宫颈病变中含量差异较大,如在慢性炎症患者中hrHPV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上皮内瘤变患者及宫颈癌患者,但是在子宫颈病变人群中子宫颈癌和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率相似,且hrHPV的病毒载量并无明显差异,提示HPV感染只与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发生有关,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无关。同时研究发现文化程度较低、首次性生活年龄较小及人流次数较多的人群HPV感染率显著高于文化程度高、首次性生活年龄较大及人流次数少的人群,提示流产次数多、首次性生活年龄小和教育文化程度低属于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今后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相关性的认识及危险因素的预防提供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今后宫颈病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收稿日期:2015-08-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