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与案例分析

2016-09-06 08:46:22宋小羽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电荷电场学案

宋小羽

(大连教育学院 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高中物理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与案例分析

宋小羽

(大连教育学院 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导学案一般包括预习案、探究案和课后案三部分,都涉及到问题的设计。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是灵魂,决定了导学案的优劣。教师进行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遵守情境化、层次化和探究性原则。

一、情境化原则

情境化就是教师将知识用具体、恰当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海洋。学案中问题的设置,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把生活情境融入课堂,真正实现“生活中的物理、物理中的生活”的新课改理念。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分析一:万有引力的复习

方案一:简单复习知识点。例如,提问一些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叙述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方案二:以具有思维含量问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了降轨控制,卫星成功进入高度为1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完成在轨测试后,卫星在A点进入椭圆轨道,对嫦娥三号预选登陆区域(虹湾)进行高清成像,并验证快速测定轨道等技术。嫦娥二号变轨轨道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圆轨道B点时的速率大于它经过椭圆轨道上A点时的速率

B.在圆轨道运行周期T1小于它在椭圆轨道运行周期T2

C.在圆轨道上经过B点和在椭圆轨道上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D.在圆轨道上经过B点和在椭圆轨道上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相等

图1

方案二以问题为载体,把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融入问题情境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更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概念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仅停留在知道和背诵的阶段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应用它解决问题时才能确定理解得是否正确。

二、层次化原则

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因此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教师要对所讲授的知识,设计分层问题让学生探究,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下面以人教版的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的第3节中的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分析二: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

根据(人教版3-1)教材第5页中的演示实验1.2-1(如图2)对悬挂起来的带电小球受到带电金属球A的静电力,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1:什么是场源电荷?什么是试探电荷?对试探电荷有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引入场源电荷,即产生电场的电荷;引入试探电荷。

问题2: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电场强度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为下一问题打下伏笔。

问题3: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有关吗?能不能说电场强度与F成正比,与q成反比?

设计意图:强调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强调电场强度的电场本身属性,与试探电荷的有无以及大小无关。

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在设疑时应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关注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中做到由旧知识带动新知识。这样学生在彼此联系中,既加强了对旧知识的巩固,又唤起了对新知识的渴求。

图2

三、探究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提出的问题不要只有唯一答案,要能让学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在教学中不要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丰富和完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案例分析三:“伏安法”测电阻

如果所给器材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或量程不合适)时,有如下可能的变式结构。

表1  “伏安法”测电阻的变式结构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探究性,要能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和素材,使探究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知然]

猜你喜欢
电荷电场学案
连续分布电荷体系电荷元的自能问题*
物理通报(2024年4期)2024-04-09 12:41:28
巧用对称法 妙解电场题
电荷知识知多少
电荷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乡愁导学案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电场中六个常见物理量的大小比较
“比例尺(一)”导学案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