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丹
推动模式创新开辟水产养殖发展新出路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报告
文/王丹
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沙盘
近年来,我国渔业生产持续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水产养殖业从“可有可无”的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主动转变水产养殖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值得研究借鉴。
太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源地,吴兴区渔业产值占农林总产值的27%,特色水产养殖业是农业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水产养殖效益较好,养殖生产积极性高
工厂化育苗系统
工厂化养殖
米票机制展板
2015年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11.7万亩,养殖水产品产量6.2万吨,养殖总产值11.5亿元,亩均产值9800元,高于浙江省每亩6160元的平均水平。养殖专业从业人员3936人,渔民人均收入2.36万元,高于全国1.44万元的平均水平。
(二)规模化经营格局初现,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区池塘养殖9.7万亩,其中新流转稻田开展养殖6.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55%,比例较高;原有老旧池塘3.2万亩,分布较为零散,单体面积不大。50亩以上养殖主体450余户,养殖面积5.3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45%,人均养殖面积达到29.7亩,土地较为集中。
(三)养殖品种不断优化,名优新特品种养殖增长迅速
全区特种养殖面积6.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55%,产值占养殖总产值的70%以上。大宗品种养殖产量占养殖总产量的43%,特种养殖占养殖总产量的57%,主养品种包括鲈鱼、黄颡鱼、鳜鱼、青虾、河蟹、龟鳖等,近年引进的水产新品种优鲈1号、河蟹长江1号等深受养殖户欢迎,特种养殖产量远高于全国32%的平均比例。
(四)产业链条向前端延伸,种业生产成为新增长点
2015年水产苗种产值8264万元,规模苗种生产企业10家,全区虾类育苗量达到53亿尾,占全省淡水虾类鱼苗总量的33%。特别是地处吴兴的浙江省淡水所依托自身优势,持续开展罗氏沼虾多形状符合育种,培育了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等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
与全国其他的淡水养殖大县相比,吴兴区水产养殖面积和产业规模不大,不是全国性水产养殖生产和产品集散中心,现代农业存在自身特有条件和背景。吴兴区政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着力解决生产关系中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现代淡水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路。主要做法包括:
(一)探索建立“四票”制度,为水产养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吴兴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农民土地流转意愿高,流转保障机制相对完善,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比重大,农村污染整治力度大,从高污染产业中腾挪出大量人力、土地、资本要素,推动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基础好。吴兴区政府利用这些特点,创新土地流转的“米票”机制,承租土地的经营主体以每亩每年350斤大米的提货券作为租金付给农民,农民既可以凭票领米,也可以折算现金。目前,全区累计发放“米票”1090万斤,试点核心区土地流转率达92.3%。政府通过将土地进行整合和整体规划,再由优质的本地养殖者承包经营,帮助行业完成了依靠行业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完成的土地流转任务,为新型主体培育打下基础。
(二)开展整体规划布局,用工业化理念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二五”之初,吴兴区根据产业发展现实情况,结合农村农民大批离土等特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统筹谋划农业建设布局,实施了“两区两镇三带”建设工程。通过整村拆迁、连片流转,在八里店和南太湖建设了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突出整体规划,在试点核心区建成功能水稻、瓜果蔬菜、特种水产三个“万亩”示范区,兼顾一二三产融合积极吸引加工、休闲旅游企业入驻,建设拆迁安置新村保障村民安居,保存原有古村落为发展留下宝贵遗产。政府通过对原有村镇的工业化园区设计,完成民营个体不可能完成的规划布局,为下一步释放产业活力打下了基础。
生态水处理系统
鳜鱼苗
罗氏沼虾亲虾
(三)主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在发达地区发展农业,有利条件是资金充裕,限制性条件是环保要求高、要求农业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吴兴区政府主动转变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开展养殖污染治理,拆除温室龟鳖养殖场174.03万平方米,努力打造“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区)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主动调整水产养殖产业结构,根据近年来大宗淡水鱼类价格持续走低、传统养殖品种生产效益低下的形势,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高附加值品种,发展种业生产,帮助渔民有效提高了养殖综合效益。
(四)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强化科技与产业精准对接
创新“1个高校院所首席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人员团队、产业若干个农业经营主体”的“1+1+N”的新型农技推广“联盟”模式,联结科研单位专家、本地农技人员、生产主体共同组建产业联盟,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全覆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调科研和企业合作机制创新。通过科技成果成套转移、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等多种形式,构建更加合理的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与企业权益分配方式,有效调动科研人员和企业主等多方积极性,初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科技转化模式。
从全国来看,近年来,我国渔业生产发展速度很快,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产品效益持续下滑,其中淡水养殖业表现尤为明显,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为此,今年5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两减两提三转”的工作目标,提出了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四转变”、“四调优”的总体要求。吴兴秉持“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先行先试,水产养殖业发展有一些可供全国其他淡水渔业地区发展参考的宝贵经验:
一是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是今后渔业发展方向。淡水养殖以池塘为主,分散、老旧的设施条件不能满足质量安全要求,也无力应对当前高涨的地租和人力成本,实施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是方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应对当前土地流转形势多变、经营主体管理水平有限、市场行情低迷的有效办法。二是进行多品种搭配养殖、根据市场行情调控区域养殖总量是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市场波动较大,水产品价格由多品种全面稳增,到价格轮动,再到普遍下滑,趋势明显。调研的丰溢水产合作社组织合作社成员多品种搭配养殖和养殖总量控制,效益可观,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三是产学研合作、育繁推一体是调动技术力量服务渔业的原始动力。农业生产中的“老把式”、“土办法”越来越难应对现有养殖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需要技术指导,种质退化、疫病多发需要跟踪反馈,特别是规模化生产需要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四是建立技术、土地、投资等多方利益分配机制是开展长期合作经营的基础。原有“一锤子买卖”、“一次性出让”的合作方式不能买足资本投入方的利益分配需要,不符合农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实际,也不能应对日趋高涨的市场风险,迫切需要各方建立长期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更加紧密的经营合作方式,知识产权入股、土地人力成本入股经营是方向。
吴兴区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二三产业比例偏低,加工和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2015年吴兴区第一产业总产值12.3亿元,第二产业加工和饲料产业产值1.4亿元,水产品加工企业2个,第三产业水产流通和休闲渔业产值0.97亿元,水产交易市场2个,休闲渔业8家。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84∶9∶7,远低于湖北等内陆渔业发达地区一二三产48∶18∶34的平均比例。二是缺乏养殖总体规划,设施化生产规模不大。尚未编制发布区域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宜养水域没有划定,没有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流转稻田开展水产养殖的没有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2015年全区网箱养殖34.2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29.9万平方米,网箱和工厂化养殖面积较小。三是循环农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新技术应用不广。养殖生产以开放式进排水为主,农牧渔分隔,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循环水设施、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模式、养殖废水生态处理技术还没有大规模应用推广。
(一)巩固和发挥现有优势,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先进的经营方式是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进一步研究支持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办法措施,稳定流转关系,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渔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渔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渔业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渔业互助保险,推动水产养殖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破解水产养殖保险难题。发挥辖区内水产科研资源富集、种业生产发展迅速的突出优势,在引导科技人员参股、入股育种企业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先进实用技术转化。依托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构建现代化良种研发繁育体系,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严格苗种生产监管,提高苗种质量。
(二)推广和应用生态养殖模式,在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上探索新路径
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要转变过去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度有序发展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种养结合稻田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加强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替代冰鲜幼杂鱼直接投喂。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引导和鼓励养殖节水减排改造,重点支持废水处理、循环用水、网箱粪污残饵收集等环保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开展养殖水质监测,推动制定区域性养殖废水排放强制性标准,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渔业二三产业发展上打造新增长点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保障,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优化养殖空间布局,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合理划定宜养水域。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内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生态健康养殖。结合土地流转和集中连片开发,加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支持发展区域性品牌,挖掘太湖区域特质、工艺特点和文化底蕴,增强品牌识别性和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积极健全完善质量安全认证和产品追溯体系,巩固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建设美丽渔村,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渔业多功能性。
作者单位: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养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