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窗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倪锦等发明的“一种用于鲍鱼的保活运输系统及保活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授权号为ZL201410608036.8。
该发明是一种用于鲍鱼的保活运输系统,分为鲍鱼装载区与保活设备区,在运输途中采用具有多种制冷模式与热泵制热模式的冷热供给系统。可实现在运输途中采用多种模式保活,同时具备GPS定位模块保证接近运输目的地后进行逐步唤醒,对鲍鱼的整个运输过程都进行保活控制,能大大提高长途运输的鲍鱼的存活率。同时,相对于现在带水保活运输或持续连续喷淋保活模式,携带水量大大降低,可提高单次鲍鱼的运输量,降低运行成本;GPS定位模块与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能实现对保活系统的远程控制,报警或发生意外后能进行远程干预,并能实时规划最有利运输行车路线。
该发明的应用能大幅提高鲍鱼保活运输的成活率,又降低了运输成本,大大提高了保活运输的经济效益。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倪锦等发明的“一种多功能便携式水产品转运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授权号为ZL201410632726.7。
该发明能够满足中华绒螯蟹、主要经济贝类如蛤类、鲍鱼与扇贝的保活运输以及三文鱼块与银鳕鱼块等鱼类产品冷冻与解冻转运。转运箱采用多层式结构,底部为水箱、上部空间分为贮藏腔室与设备区。设备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运行制冷模式,利用载冷器循环泵驱动制冷剂循环,实现贮藏室内三个独立小空间可根据不同的水产品对象设置不同的温度,并通过微型增压泵,间歇式或连续式开启雾化喷嘴,给予水产品对象雾化喷淋。
该发明的应用可满足鲜活水产品的保活转运需求,保活环境温度可调可控,保证了转运的保鲜保活效果。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申请的“一种带刺鱼类的打捞工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2016200340281。发明人为杨移斌、艾晓辉、胥宁、董靖、杨秋红、刘永涛。
该专利涉及一种带刺鱼类的打捞工具,由手柄、沥水盆组成。沥水盆由钢化塑料制成,沥水盆上设有小沥水孔和大沥水孔;大沥水孔为圆形,大沥水孔的圆形内侧设有呈圆周排列的三角形护垫;所述三角形护垫由软质塑料制成,三角形护垫之间设有间隙。该专利具有两个优点:一是打捞部位采用钢化塑料制成的沥水盆,有效避免采用传统渔网打捞造成带刺鱼类挂在打捞网上,防止带刺鱼类在打捞过程中受伤;二是大沥水孔的圆形内侧设有由软质塑料制成的三角形护垫,一方面能使打捞工具有较大的沥水面积,能快速将沥水盆内的水沥除,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带刺鱼类的鱼刺卡进大沥水孔中,防止带刺鱼类挂在沥水盆,减少鱼类在打捞过程中受伤的可能性。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程果锋等人发明的“一种养殖池塘底层水体移动式增氧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授权号为ZL201310571862.5。
现有的增氧机主要依靠外接电源和电线,放置在养殖池塘的固定位置,增氧方式均为定点增氧。为了均匀给池塘各个角度增氧,需要间隔配置多种、多台增氧机,设施投入较大,给渔民造成较大负担。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池塘浮游植物的产氧能力,将其中午在池塘水体表面产生的超饱和溶解氧,抽到池塘底部缺氧水体中,增加整个池塘中溶解氧含量,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利用,改善底部环境,有利于水生物的生长;促进上下水层交换,打破传统池塘溶解氧和水温分层现象,解决了适宜养殖水体在总水体体积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问题;通过太阳能板作为动力来源,不依靠外接电源和电线,大大扩大了增氧机的使用范围,使其在未通电地区也能正常使用。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杨育凯、黄小林、李涛等人完成的“一种鱼苗起捕用围网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5 2 0164987.0。
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苗起捕用围网装置,包括渔网和漂浮网箱,渔网上设有网袖,渔网通过网袖连通于漂浮网箱,网袖上还设有一扣环,打开扣环可将渔网与漂浮网箱分离开。该实用新型通过网袖将渔网与漂浮网箱连接,鱼苗通过网袖进入漂浮网箱后就很难逃脱,也可有效避免鱼苗挤压受伤;同时由于网袖上增设的扣环,扎紧漂浮网箱与扣环之间袖口,拆开扣环即可分离渔网和漂浮网箱进行收获或筛苗,无需另外制作临时网箱;另外拆掉漂浮网箱的渔网还可连接其它漂浮网箱进行再次拉网捕捞作业。使用该实用新型围网进行鱼苗起捕作业,方便高效,可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