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灌区小麦氮肥用量效应试验浅析

2016-09-05 03:17伊川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宋利丹
河南农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氮量钾肥氮肥

伊川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宋利丹

伊川灌区小麦氮肥用量效应试验浅析

伊川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宋利丹

在小麦产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水和肥起着关键的作用。适宜的灌水可以促进肥料的转化和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而适宜的施肥也可以调节水分利用过程,提高水分利用率。本文通过小麦氮肥田间肥效试验,摸清灌溉条件下高产小麦氮肥的最佳施用量,氮、磷、钾用量及比例,构建小麦施肥模式,为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小麦生产科技水平和肥料利用率。

一、材料与方法

(一)地点

试验设置在伊川县酒后乡南庄村,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前茬夏玉米。基础产量为500kg/ 667m☒。供试土壤为红黏土。试验地基础地力,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8g/kg、0.78g/ kg、3.2mg/kg、145mg/kg。

(二)小区处理

小麦氮肥用量试验设5个小区处理(见表1)。

(三) 材料

试验材料:小麦种子统一选用新麦18,氮肥选用尿素(含N46%)、磷肥选用过磷酸钙(含P2O512%)、钾肥选用俄罗斯产氯化钾(含K2O 60%)。

(四)小区面积

试验小区畦宽2.5m、长8m, 小区面积20m☒。每个小区之间、区组之间均设埂,防止窜水窜肥,试验田周围设1m保护行。

(五)农事操作

各小区处理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处理3次重复。

施肥方法:磷肥、钾肥及40%的氮肥底施,返青期追施60%的氮肥。施肥力求均匀,由 1~2人完成,避免施肥不匀。磷肥1/3撒垡头,2/3掩底,氮肥追肥要深施,施后覆土。

试验各小区处理除施用肥料差异外,其他田间管理均一致。施肥、播种、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灌溉等田间管理均在1天内一次完成。

表1 试验处理与施肥水平

二、结果与分析

(一)产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施用一定量的磷钾肥基础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增加,施氮14kg/667m☒时小麦产量最高(处理3),继续增大氮肥用量,小麦的产量不再增加。对照平均产量377.33kg/667m☒,各小区处理较对照平均增加144.86kg/667m☒,增长率为38.4%。

(二)效应分析

1.效益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施氮肥处理效益较对照有高有低,平均增加184.9元/667m☒,幅度为12.14~299.91 元/667m☒;施肥处理产投比不一,平均7.55元/667m☒,幅度为4.26~10.13 元/667m☒。

2.肥料效应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施氮肥处理化肥生产能力有高有低,平均为38.51、幅度为16.19~69.37;氮肥偏边际产量(化肥农学效率)有高有低,平均10.44、幅度为2.71~15.47;氮肥对产量贡献率,处理不同贡献率不同,平均26.95%、幅度为16.75%~34.57%。

3.肥料相关函数分析

应用统一的氮肥数据处理系统,将试验结果输入系统,得出产量与肥料的一元二次效应函数和相关性(R值)。

Y=366.63+25.9119N-0.8033N2 R2=0.985

4.最大(佳)施肥量效应

依据偏导理论,对回归试验结果方程进行分析,最大产量施肥量,纯N16.13kg/667m☒,对应产量575.59kg/667m☒;最佳效益施肥量,纯N14.59kg/667m☒,对应产量573.69kg/667m☒。

三、讨论

(一)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效果大于磷钾肥效果,在氮、磷、钾3种营养因子中,氮肥对小麦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施用一定量的磷钾肥基础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逐渐增加,当施氮量14kg/667m☒时,小麦产量最高,继续增大氮肥用量,小麦产量不再增加。

(三)对小麦氮肥用量试验肥料效应分析可知:氮肥生产能力、农学效率、对产量贡献率平均分别为38.51、10.44、26.95。当施氮量超过14kg/667m☒时,三项指标降低。处理5的三项指标最低,分别为16.19、2.71、16.75。

(四)回归分析表明,伊川县灌区小麦在施P2O56kg/667m☒,K2O6kg/667m☒的基础上,最高产量施N量为16.13kg/667m☒,最佳施N量为14.59kg/667m☒。

表2 产量结果统计

表3 小麦氮肥用量试验肥料效应分析

猜你喜欢
氮量钾肥氮肥
我国在境外首个百万吨级钾肥项目竣工
预计今年氮肥消费或将增加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钾肥迎来零关税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
姗姗来迟的钾肥大合同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