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423000)
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周智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423000)
目的探讨X线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片、CT、MRI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MRI对椎间隙狭窄和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和CT,CT、MRI对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X线片对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X线平片可诊断出椎间孔狭窄及颈椎双边症,CT可诊断出黄韧带肥厚,MRI能诊断出纤维性椎管狭窄及伴脊髓水肿、变性等症状。结论X线片、CT、MRI综合使用可显著提高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明确患者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颈椎病;X线胶片;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1]。颈椎病的主要病因有: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等。临床表现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2],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诊断颈椎病主要还是依靠影像学检查,使用最广泛的是X线片[3]。本研究分析X线片、CT、MRI3种影像学技术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4]。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28~73岁,平均(45.2± 12.3)岁;病程0.5~11年;主要临床症状有:颈、肩部疼痛麻木28例,恶心呕吐21例,瘫痪7例,头痛眩晕23例,晕厥11例,昏迷5例,心悸12例,心律失常13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CT、MRI检查。CT扫描:患者取坐位,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CT机扫描仪,电流120mA,电压120 kV,对患者颈椎部位进行扫描,扫描层间距为3mm,厚度为3mm,采用CT横断扫描。MRI扫描:采用美国GE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冠状位、轴位、矢状位加权扫描,层厚3mm。X线片检查:患者取颈椎正侧位,采用DR X线片摄影机,左右斜位45°,观察记录是否出现病变。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3种影像学技术诊断结果比较MRI对椎间隙狭窄和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和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6、3.68、18.18、16.04,P<0.05或0.01);CT、MRI对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83、6.73、5.52、8.99、17.08、13.12、12.17,P<0.05或0.01);X线片对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0、4.29,P<0.05),见表1。
表1 X线片、CT、MRI诊断结果比较[n(%)]
2.23种影像学技术独立征象比较X线平片可诊断出椎间孔狭窄(18例)、颈椎双边症(21例),CT可诊断出黄韧带肥厚(36例),MRI对纤维性椎管狭窄,伴脊髓水肿、变性有较好的诊断效果(4例)。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5]。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可分为:脊髓型颈椎病、食管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等。颈椎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不断应用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X线片、CT和MRI检查。有研究表明,CT对于患者骨性椎管、椎间盘钙化的检测率较高,可全面掌握患者神经根和脊髓的受压情况[7]。而MRI可检测患者颈段椎间盘病变和脊髓的情况,对于伴有严重神经症状的患者,应用较广泛[5]。对部分不适宜使用MRI检查的患者,CT的使用率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对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和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对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在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X线片可诊断出椎间孔狭窄、颈椎双边症,CT可诊断出黄韧带肥厚,MRI对纤维性椎管狭窄及伴脊髓水肿、变性有较好的诊断效果。由此可见,X线片、CT和MRI检查可提高颈椎病的检测水平,帮助医生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加快患者康复,值得d临床推广。
[1]张志印.240例颈稚病患者影像学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801-3802.
[2]赵吉生.X线结合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5):4732-4733.
[3]范志强,张于和.X线平片对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9):96-97.
[4]屈尚可,张磊,包可,等.颈椎病患者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129-130.
[5]彭凤祥,王荣江,刘景勃.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2(3):249-250.
[6]何建波.X线片、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112-113.
[7]付孝根,杨益,张宝华.探讨CT对颈椎病的诊断[J].医疗装备,2011,24(4):5-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8.043
B
1009-5519(2016)08-1233-02
(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