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王修银,黄桢,庾少梅,区焕桃
(1、广州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30;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广州510700)
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差异性研究
王卓1,王修银1,黄桢1,庾少梅1,区焕桃2
(1、广州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30;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广州510700)
目的 对比血小板输注效果,研究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102例血小板输注病例,计数输注前及输注后24h外周血小板数量,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血液科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3.04%,肿瘤科为60.00%,外科为100.00%,其他科室为86.11%,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其他科室存在显著差异,血小板的输注次数增加,输注有效率随之下降。结论 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各种因素可影响血小板的输注疗效,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增多,可根据输注无效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治疗。
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是现今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针对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的血小板输注替代性治疗,以达到止血或预防出血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血小板输注都有效,这取决于其病因、输注次数等多方面因素。现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102例输注血小板病例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输注机采血小板的病例,共102例,男63例,女39例。其中,血液科46例,肿瘤科15例,外科5例,其他科室(针灸科,肾病科,呼吸科等)36例。
1.2机采血小板来源机采血小板均由广州血液中心提供,每袋血小板为一个治疗量,含血小板数大于或等于2.5×1011个,(22±2℃)连续水平振荡保存,保存期5d。
1.3血小板输注指征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如患者血小板计数为 (5~20)×109/L或更低,并伴有明确自发性出血倾向时,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计数为(10~20)×109/L,且无明确出血倾向时,则为预防性输注。外科手术患者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就应进行预防性输注。输注时应保证供者与受者的ABO及Rh血型相合。每次输注1袋血小板[1]。
1.4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计数输注前及输注后24h患者的血小板数量。采用下列两个参数来评价。
1.4.1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血容量/血小板的输注总数×100%,输注24h后的PPR小于2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1.4.2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血小板的输注总数,输注24h后CCI小于500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2]。
1.5统计学处理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采用t检验,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不同科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血液科和肿瘤科病例输注的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科室,与其他科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科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2.2不同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A组分别与B、C、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临床上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主要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免疫因素为患者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可致血清中产生同种抗体,主要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HPA抗体)和血小板相关抗体(主要是HLA抗体),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血小板抗原抗体免疫反应[3]。输注血小板的次数与抗体产生的频率成正比,输注次数越多,产生抗体的频率越高,白细胞的输入量与HLA抗体的产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大约30%~85%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可能产生HLA抗体,约2%~11%的患者会产生HPA抗体,携带HLA的患者约有25%同时会形成HPA,既往有妊娠史、输血史的患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概率比无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高[4,5]。非免疫因素主要有发热及败血症、脾大、DIC、药物等因素。发热可能导致血小板暴露其隐蔽抗原,与IgG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此复合物被网状内皮细胞系统清除,导致血小板减少[6];脾肿大可破坏输入的血小板;DIC可消耗大量的血小板,某些抗生素类药物可通过免疫介导破坏血小板,从而影响输注效果[7],如青霉素,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等。非免疫因素是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
表2 不同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总结各科室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例可以发现,血液科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多为急性白血病低分化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多伴有脾大,发热等症状,再障等患者一般病程较长,需要反复输血,极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除此原因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对自身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免疫反应所致,患者存在一系列的免疫学异常,更易产生血小板输注无效[8]。肿瘤患者输注无效与放疗、化疗药物影响有关,其他科室多为反复多发性感染、发热、出血、DIC等。输注效果较好的患者多为外科手术后、冠心病、肾病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等。比较1次输注与多次输注的血小板疗效,首次输注有效率达93.94%,平均有效率为77.45%,结果提示了输注血小板两次以上的患者体内可能已产生影响输注疗效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随输注次数增加而积累增加,并可结合体内的供者血小板引起供者血小板破坏和快速清除,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有关,而且成正比例关系,输注次数越多,产生抗体的可能性越大。
随着临床输血的发展,血小板输注在临床治疗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需要医生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并在输注前,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史,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9]。目前临床以应用机采血小板为主,极少采用人工血小板,机采血小板是滤白细胞制品,可有效减少受血者产生HLA抗体[10]。
[1]吴玉敏.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4,20(6):91-92.
[2]高峰,安万新,刘达庄,等.输血与输血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6-147.
[3]张伟东,夏文杰,张晓梅,等.LCT配合血小板的输注对HLA抗体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4):357-358.
[4]任虹.血小板抗体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84-188.
[5]Hatakeyama N,Hori T,Yamamoto M,et al.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attributable to HLA anti-bodies produced by donorderived cell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rom one HLA-anti-gen-mismatched mother[J].Pediatr Transplant,2011,15(8):E177-182.
[6]孙先玲,兰炯采,吕运来,等.血小板输注无效与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7,25(1):88-90.
[7]刘继红,贾卫青,李德芳.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0):1099-1100.
[8]Novaretti MC,Sopelete CR,Velloso ER,et al.Immunohematological finding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Acta Haematol,2001,105:1-6.
[9]卢焕兴,李春娇,梁永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3):255-256.
[10]伍昌林,朱奕,党銮堂,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与处理策略[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27(6):145-147.
R457.1,R558+.2
A
1674-1129(2016)04-0528-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6.04.041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课题资助(编号A2012496)
王修银,邮箱wdawnz@163.com。
(2015-12-24;
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