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螯虾传染性疾病及其防控方法

2016-09-03 10:44陈昌福冯东岳陈辉方苹
当代水产 2016年5期
关键词:立克次体杆状病毒淡水

■ 陈昌福冯东岳陈辉方苹

(1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 430070 2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北京 100025 3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南京 210036)

淡水螯虾传染性疾病及其防控方法

■ 陈昌福1冯东岳2陈辉3方苹3

(1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 430070 2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北京 100025 3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南京 210036)

现在的克氏原螯蟹疾病在养殖中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有部分养殖业者已经血本无归!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人还认为这种虾可以在脏水沟里生长,是不会有什么疾病的。最近盲目养殖这种虾,可能不少人已经因此破产了!请将这样的文章给养殖业者看看吧,其实这种螯虾的疾病也是很多的,不进行有效地预防就可能得到很惨的结局。

——陈昌福

目前,随着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面积的迅速扩大,各种病害对克氏原螯虾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但是,由于国内关于克氏原螯虾疾病的研究比较少,迄今为止,还只有关于克氏原螯虾螺原体及其部分细菌病的报道,另外就是几篇将克氏原螯虾作为模式生物进行的病毒感染和免疫学试验的报道。现状是关于克氏原螯虾病害的系统研究资料仍然比较缺乏,对疾病控制也缺少有效对策。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被欧洲人称为红色沼泽蝲蛄,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被俗称为“小龙虾”。在动物分类学上克氏原螯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多月尾亚目(Pleocyemata)、螯虾上科(Astacoidea)、螯虾科(Cambaridae),螯虾亚科(Cambarinae)、原螯虾属(Procambarus)、原螯虾亚属(Scapulicambarus)。克氏原螯虾是原螯虾属中最具渔业经济价值的一种。

克氏原螯虾自20世纪30年代被带入我国以来,现在已经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上海、山东等1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湖泊、河流、池塘、水沟和稻田等自然水体中有分布。前些年我国对克氏原螯虾的利用主要依靠从天然环境中捕捞,近几年,由于克氏原螯虾的加工出口方面出现了比较好的市场前景,国内对克氏原螯虾的消费热情也正在迅速高涨,为了应对消费市场的需求,各地水产养殖业者对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热情高涨。据统计,仅湖北省荆州地区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水面就已经达到数万公顷,尤其是潜江市的克氏原螯虾养殖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从2008年开始,湖北省荆州的部分县市、黄冈等地区克氏原螯虾养殖中发生一种爆发性疾病,疾病主要危害成年虾,患病虾呈现出行动迟缓,外观无其它症状,病程发展很快,几天内即出现大量死亡;解剖患病虾可见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深,甚至坏死;空胃,肠有拥堵、颜色分节现象,已经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为了让养殖业者对这种淡水螯虾的疾病发生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在收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将克氏原螯虾传染性疾病及其防控方法作简要介绍。

图1 头部嘴部发白

图2 断须,嘴部发白

1 淡水螯虾细菌性疾病

1.1 细菌性疾病的种类

长期以来,克氏原螯虾的细菌性疾病被认为是淡水螯虾的次要的或者是与养殖环境恶化有关的一类疾病,导致人们出现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病原菌都是属于条件致病菌的缘故。当养殖池塘环境恶化时,细菌的致病力就可能发生变化而导致淡水螯虾发生各种细菌性疾病。

图4 触角、触须附着杂物

1.1.1 类立克次体

根据感染特性不同,在淡水螯虾中的类立克次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立克次体是在淡水螯虾体内全身分布的;另一种类立克次体仅感染淡水螯虾肝胰腺上皮。全身感染的类立克次体最近被命名为螯虾立克次体(Coxiella cheraxi),这种类立克次体已经被证明是与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的大量死亡相关的。而寄生在肝胰腺上皮的类立克次体只是在红螯螯虾样本中观察到,在其他的淡水螯虾中尚未发现,是否会导致淡水螯虾患病或者引起大量死亡,尚不清楚。

1.1.2 肠道细菌性感染

由多种细菌组成淡水螯虾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这些菌群主要是属于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的细菌。当淡水螯虾受到外界比较强烈的应激性刺激,或者受到环境中某种强毒菌株的攻击,就有可能导致其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改变,部分细菌可能会在胃、肠道甚至肝胰腺中异常增殖,导致肠上皮等组织坏死,肝胰腺的大部分组织也可能因此而受到损伤。

1.1.3 细菌性甲壳病

淡水螯虾的甲壳病与细菌和真菌有关。当外骨骼大部分区域被侵蚀时,疾病被描绘为外骨骼的进一步侵蚀并且是致命的。细菌性甲壳病病原包括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的部分细菌。

1.1.4 眼坏死病

眼坏死病症仅在澳洲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中有发现。典型的眼坏死病主要发生在温度比较高的季节,症状是螯虾的一只或两只眼睛被气单胞菌(Aeromonads)完全侵蚀。眼睛坏死症通常是致命的,菌血症可能是眼坏死病的另一个病因。

1.1.5 腐鳃病

淡水螯虾鳃表面通常会附着丝状藻类或者革兰氏阴性菌,还可能存在一些原生生物等,在正常情况下,鳃上附着这些微小生物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是,淡水螯虾烂鳃病的发生通常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有关的,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养殖水质,细菌等就会在鳃部大量增殖而导致鳃组织腐败,影响鳃组织对水过滤功能和对氧气的吸收,进而导致淡水螯虾机体缺氧而窒息死亡。

1.1.6 溶血弧菌病

陈昌福等从患暴发病的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中分离到具有高致病力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而且通过对养殖现场的调查,这种嗜盐性弧菌可能是由于养殖业者采用海水小杂鱼喂养克氏原螯虾时带入的。

1.1.7 诺卡氏菌病

在英国,有一例关于从淡水螯虾体内分离到诺卡氏菌(Nocardia sp.)的报道。

1.1.8 淡水螯虾菌血症

最近有研究结果证实,在淡水螯虾的血淋巴中可以检查到大量细菌。但是,现在还难以肯定在淡水螯虾血淋巴中观察到细菌存在是否意味着就是疾病的表征,因为在血淋巴中观察到细菌的淡水螯虾大多是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疾病症状的健康个体。有人认为淡水螯虾的所谓“菌血症”的临床表征只有在濒临死亡的淡水螯虾中才能观察到,主要表现为患病淡水螯虾意识丧失并呈现麻痹状态。其实,即使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也难以描述淡水螯虾“菌血症”的初期临床症状,判断这种疾病还需要依靠患病螯虾病程的进一步发展。从患“菌血症”的淡水螯虾血淋巴液中可以分离到属于弧菌属(Vibrio)、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一些细菌。

1.2 细菌性疾病的治疗

对淡水螯虾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与对其他水产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疾病一样,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对症治疗。药物敏感试验是水生动物执业兽医师进行渔用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对病原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患病水生动物机体因素、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致病菌耐药机制、给药途径对药物流失程度的影响等因素,综合分析后选择适宜的药物并以合适的剂量给药。对水产养殖动物口服给药时,要达到药物对动物疾病良好的治疗效果,就必须要满足如下的一些基本条件。

(1)给予的药物在饲料中能均匀地分布。

(2)在饲料中含有抑制和杀灭致病菌所需要的充分药物剂量,当鱼类正常摄食饲料后能在鱼体内达到治疗疾病所需要的药物浓度。

(3)给予的药物在饲料中的稳定性良好。

(4)制备的药物饲料对鱼类具有良好的适口性。

(5)饲料中的化学成分对药物理化性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6)在药物饲料被鱼类摄食之前,其中含有的药物不会大量地从饲料中溶出。

2 淡水螯虾病毒性疾病

2.1 病毒性疾病的种类

已经有比较多的研究结果证明,在淡水螯虾体内中存在的多种病毒,部分病毒是可以导致包括对虾在内的其他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的致病性病毒。但是,有关淡水螯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现在积累的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对淡水螯虾病毒性疾病开展实验研究还只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由病毒导致的野生或者人工养殖淡水螯虾疾病的大范围流行或者引起大量死亡的报道,不过,完成的实验性研究结果已经证明部分种类的病毒对淡水螯虾是具有高致病性的,在这部分高致病性病毒中包括了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对虾养殖业巨大损失的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有人通过对淡水螯虾饲喂有病毒感染的对虾组织,证明了可以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传染给淡水螯虾,并且导致淡水螯虾患病毒病死亡,其死亡率甚至可以高达90%以上。因此,用未经蒸煮消毒过的甲壳类(包括淡水螯虾)肌肉和内脏喂养淡水螯虾,存在传播病毒病的危险,是不可取的。

迄今为止,从淡水螯虾体内发现并报道的属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推定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有如下几类:

核内杆状病毒(类杆状病毒)包括:(1)红螯螯虾杆状病毒(CqBV);(2)雅氏螯虾杆状病毒(CdBV);(3)贵族螯虾杆状病毒(AaBV);(4)海盗螯虾杆状病毒(PlBV);(5)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类病毒包括:(1)雅氏螯虾系统类细小病毒(CdSPV);(2)寄生红螯螯虾鳃上的推定类细小病毒;(3)产卵死亡病毒(SMV)。

属于核糖核酸(RNA)和推定的核糖核酸(RNA)病毒有如下几类:

双RNA病毒包括:(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2)红螯螯虾呼肠孤样病毒(CqHRV)。

托蒂样病毒(Toti-like virus)包括:(1)螯虾盖蒂病毒样病毒(CGV)。(2)还分别从贵族螯虾鳃部分离到1种病毒和从蓝魔虾体内分离到1种病毒,目前的分类地位尚不明确。

2.2 病毒性疾病的防控

关于如何控制病毒感染淡水螯虾的问题,现在所做的研究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关于这些可能诱发淡水螯虾病毒性疾病的病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还缺乏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病毒性疾病已经造成了美国对虾养殖业亿万美元的损失。有些病毒可能对淡水螯虾是具有致病性的,如寄生于淡水螯虾肠道的核内杆状病毒就可能具有高致病性。即使毒力比较低的病原生物在恶劣的养殖环境中也可能引起淡水螯虾的疾病发生,或者对其正常的生长带来障碍,如CqBV就能导致生长迟缓的现象发生。

现在还没有治疗甲壳动物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最好的对策就是严格管理措施,避免病毒感染虾群。在淡水螯虾养殖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方面,人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处于天然环境中的淡水螯虾体内大多携带各种病毒性病原生物,养殖业者要获得无病毒感染的淡水螯虾种苗是比较困难的。如白斑综合征病毒,黄头杆状病毒,托拉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杆状病毒等,这些病毒性病原生物在天然环境中的任何虾体内都是经常可以观察到的。而且,对虾养殖产业的持续需要从天然条件下获得大量野生亲虾用于繁殖。因此,对虾养殖业者为了获得没有病毒感染的对虾苗种,需要借助先进的诊断技术,这就需要增加一定的生产成本。从这个方面来看,淡水螯虾的养殖业者如果能良好地把握淡水螯虾的生命周期,一旦在自己的养殖系统中放入适量的未被病毒感染的亲虾,就不需要不断地从野外捕捞可能已经被病毒感染的野生亲虾补充,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补充亲虾而将病毒带入自己的养殖系统中。

到现在为止,只有红螯螯虾杆状病毒(CqBV)和螯虾盖蒂病毒样病毒(CGV)等2种螯虾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这2种病毒都是经口传播的,可以饲喂被病毒感染的组织或者吞食有病毒附着的粒状物质而完成感染过程。不带病毒的澳洲红螯螯虾卵在水质良好(无病毒)的小型孵化池中孵化,并在水质良好的培育池中培育而成为幼虾。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病毒性病原生物在淡水螯虾中传播,所谓的无特异性病原生物(SPF)的淡水螯虾也可以被这样生产出来。

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在包括克氏原螯虾在内的淡水螯虾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种类是很多的。这些疾病的发生大多具有暴发性特征,往往来不及采取治疗措施就已经出现大量死亡,而且因为淡水螯虾具有残食同类的习性,健康螯虾可能因为残食患病螯虾而被其体内的病原体感染。正是克氏原螯虾的疾病具有暴发性特征和存在比较特殊感染病原的途径,为有效防治克氏原螯虾疾病造成了一些特殊困难。为了保证我国淡水螯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除水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防治淡水螯虾传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外,广大的淡水螯虾养殖业者要充分认识淡水螯虾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特性,尽力作好疾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要根据养殖螯虾特殊的生态习性,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为淡水螯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为良好的养殖环境已经被证明对防止淡水螯虾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证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免疫多糖,通过提高淡水螯虾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是预防各种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有效的措施。

猜你喜欢
立克次体杆状病毒淡水
杆状病毒载体灭活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撸猫”需当心感染立克次体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WSSV)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蛋白杆状病毒表达与间接ELISA方法建立》图版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
凡纳滨对虾对虾杆状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