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平
浙江省地震局宁波地震台,浙江省宁波市庄桥街道灵山村 315029
在地震地下流体水温前兆观测中,高精度温度计已被广泛使用。据统计,全国地下流体观测台网已拥有300多口观测井(泉)(冯恩国等,2012),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观测仪器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制的SZW系列石英温度计为主,该测项现已成为全国地震流体监测台网的第二大测项,且已获得较好的观测效果,但也暴露出观测仪器性能不够稳定等问题(车用太等,2013)。付子忠(1988)认为,水温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观测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如仪器故障、台站供电故障、仪器相互之间的干扰等;②观测条件受到干扰,如抽水等;③深部因素,主要分为附加地热场因素和其它地球物理因素,其中附加地热场也就是水温前兆异常。赵刚等(2011)认为,宏观上的干扰分析起来比较简单,所以要提取前兆异常,重点与难点应放在排除对观测系统的干扰。解决办法是安装两套温度观测系统,进行长期连续对比观测。通过这些对比试验,可以确认记录资料是观测部位温度变化的真实反映,这回答了过去一些井孔温度资料出现的问题并非仪器自身的问题,而是井孔本身的观测条件所引起的温度变化。对于某些观测环境复杂的井孔或者是对资料有疑问的情况,可以采用两套观测系统在同一深度进行对比观测,这是解决数据可靠性的最有效方法。
“九五”期间,2000年12月,浙江宁波地震台在ZK03井增上了高精度温度计的水温前兆测项,在其后的近 10年中取得了一些观测成果(邱永平,2006a、2006b、2007;刘冬英,2008)。为确认异常变化的可靠性,2010年4月在同一深度又投入了一个同类型号高精度水温观测传感器,并用“十五”主机记录传输。2015年4月,在一次意外供电故障中,发现这2套仪器存在着互相干扰现象。本文拟对宁波台2套仪器在井水温度同层平行观测中存在的互相干扰现象进行分析。
宁波地震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杭州湾南岸,位于宁波向斜盆地北西翼边缘带上,距离东海岸约16km(29.98°N,121.52°E,海拔标高20m),属国家基本台。ZK03井位于该台站院内,1979年4月成井,井深 83.06m,Ф168mm套管下至地表下 9.8m处(第四系覆盖物厚为6.7m),Ф146mm套管下至地表下75m处,并对Ф168mm套管外用水泥固井止水。据钻孔揭示,井孔岩性为下白垩系紫灰色凝灰岩,在地表下16.5~25.0m和44.5~48.5m处裂隙发育,岩石相对破碎,为主要含水层,属基岩裂隙水。井水水质属于低矿化度HCO3-Ca型水,2014年日平均自流量小于1t。
2000年12月21日在ZK03井内安装了SZW-1A型数字式水温观测石英温度计(简称“九五”水温仪),该仪器由主机和传感器组成,由200m(标准长度)电缆线连接。传感器放置在距现井口78.2m深处。主机安装在与井口相距小于10m的标准计算机房内,信号电缆线穿入PVC管套埋入室,井孔之上是半地下室井房。
该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仪器分辨 0.0001℃,绝对精度 0.05℃,短期稳定性0.0001℃/日,长期稳定性优于 0.01℃/年,量程 0~100℃(中国地震局,2001)。
2010年4月2日在同一井孔内相同深度又安装了一套水温观测仪器,型号为SZW-1A(V2004)(简称“十五”水温仪),由同一厂商提供,精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完全相同。2套仪器的传感器放置深度误差不超过200mm,所在位置孔径为Ф130mm,据钻孔揭示,岩石完整,裂隙不发育;传感器直径为30mm,长度540mm,即2个传感器水平距离小于70mm。2套仪器由一个交流供电系统供电,同一套防雷接地系统,并各自接有直流电瓶。
2015年4月24日6:30~16:57,因市政供电线路改造而停电,“九五”、“十五”水温仪都有各自直流电瓶供电,仪器运转正常。15:00左右发现“十五”水温仪停机,检查后发现是电瓶电压不足,改用UPS电源供电,15:38仪器恢复正常工作。因断电停机时仪器时钟缺失,造成 00:00~15:37缺数。
2015年1月1日00:00~7月31日23:00,“十五”水温仪水温测值由开始的 19.9944℃上升到19.9951℃,7个月时间上升了0.0007℃,月均上升速率约为1×10-4℃;“九五”水温仪水温测值由开始的20.1506℃上升到20.1527℃,7个月时间上升了0.0021℃,月均上升速率约为3×10-4℃,日整点测值波动都约为 1×10-4~2×10-4℃。图1是 2015年 1~7月份 ZK03井水温分钟值动态变化曲线。从图1中可清楚地看出,“九五”水温仪水温测值长期处于上升状态,而“十五”水温仪水温测值比较平稳。很显然,2套仪器测值的动态变化结果是由每套仪器各自的系统特性所决定的,虽然都优于0.01℃/年的长期稳定性指标,但是稳定性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图中显示,在4月24日“十五”水温仪断电停机和恢复供电运行后,测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脉冲式下降,说明2套仪器在运行时,由于需向传感器供电而产生热量,使周围水温有所上升,产生互相干扰现象。
图1 2015年1~7月ZK03井水温分钟测值曲线
图2是2015年4月23日00:00~26日23:59 ZK03井“九五”水温仪水温分钟值动态变化曲线,其中图2(b)是24日观测曲线。图中显示,24日12:29开始测值持续下降,15:38“十五”水温仪恢复正常工作,15:42“九五”水温仪水温测值趋向稳定,并于16:05后出现恢复性上升,至26日基本恢复正常。由此判断“十五”水温仪应该在12:00后断电停机。“十五”水温仪停机后,“九五”水温仪 水温测值从 12:28的 20.1518℃下降到 15:42的20.1466℃,3h14m时间内测值下降了0.0052℃。恢复上升用时要比下降长得多。
图2 2015年4月23~26日ZK03井“九五”水温仪水温分钟测值曲线
图3是2015年4月23日00:00~26日23:59 ZK03井“十五”水温仪水温分钟值动态变化曲线,其中图3(b)是24日测值。图中可见,断电停机前测值非常平稳,24日15:38恢复供电运行后,测值从低位快速上升,至 28日才恢复到原值位置。23日 23:59测值为19.9948℃,24日15:38分测值为19.9761℃,断电停机至恢复运行后使测值下降了0.0187℃。说明仪器工作时,向传感器供电所产生的升温值大于仪器的长期稳定性指标值。
图3 2015年4月23~26日ZK03井“十五”水温仪水温分钟测值曲线
2015年9月17日6:54在智利中部沿岸近海(31.6°S,71.6°W)发生了 M 8.2特大地震。地震前后宁波台“九五”和“十五”水温仪水温测值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九五”水温仪水温测值没有明显的异常反应,还是按原上升速率变化(图4(b));“十五”水温仪水温测值震前1天出现了0.0004℃的向上突跳变化,震后2天内出现了0.0005℃的向下突跳变化异常(仪器时间误差<1min),虽然绝对变化幅度不大,但还是达到了日波动变化幅度的1倍以上(图 4(a))。
图4 2015年9月1~30日 ZK03井“九五”和“十五”水温仪在智利M 8.2特大地震前后的水温分钟测值曲线
(1)水温测量由于仪器工作时需向传感器输送电力,故会产生升温现象,并向周边扩散。目前观测到的是水井内实际温度与传感器工作时的“升温值”之和,而“升温值”是动态值,取决于每套仪器的系统特性,一般可能会在0.01℃以上。如果采用2套仪器同层平行观测,则会产生明显的互相干扰现象,其影响在0.005℃以上,如果是捆绑式平行观测可能会更高;特别是水温测值波动为10-4℃的观测井中,这种干扰不可忽视,并可能影响“前兆异常”。建议厂家改进设计,在一个传感器内安装2套探测温度装置,合用1套供电系统,既避免2套仪器平行观测时的互相干扰,又可相互验证。
(2)宁波台“九五”水温仪安装后第11天,即2001年1月1日00:00时测值为19.9718℃;“十五”水温仪安装后的第11天,即2010年4月13日00:00时测值为19.9765℃,绝对差为0.0047℃(邱永平,2011)。这与“十五”水温仪停机后,“九五”水温仪水温测值下降了0.0052℃对比,仅仅相差0.0005℃。说明当初“十五”水温仪安装后的第11天值比“九五”水温仪高,这应是受到“九五”水温仪的影响,证明仪器出厂时的精度是比较高的。
(3)在2套仪器同层平行对比观测之前,宁波台“九五”水温仪水温测项在全球8级及以上地震前都有一定程度的前兆反应(邱永平,2006a;刘冬英,2008;赵刚等,2009),而在近震震前又有不同的前兆反应(邱永平,2006b、2007),自从做同层平行对比观测之后,这种前兆反应就不再出现了。如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宁波台水温、水氡异常变化非常清晰(刘冬英,2008;邱永平等,2009);而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前,水氡异常反应仍然较好(邱永平,2013),而水温反应不明显。说明2套仪器同层平行观测中存在的互相干扰因素,可能抵消了异常变化动态。因此,在水温波动比较小的井泉中,不主张做同层平行对比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