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明,冯 霞,杨 勇
(广西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院校长论坛·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王春明,冯霞,杨勇
(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大学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广西财经学院在校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把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接受程度及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心态。提出了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认知;调查;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最新提炼和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及其认知状况如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的,也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基于此,我们对广西财经学院2013级和2014级共606名本科生分两个年度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学科专业可能对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影响,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涵盖了广西财经学院文科和理工科、经济管理学科和艺术学等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为主要内容,从19个方面展开并逐一分析如下: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高远,意义深长,但决非虚无飘渺,可望而不可及。马克思恩格斯遵从辩证思维规律,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肯定对立面的相互渗透,注重在对象中体现自己:有限包含无限,相对内蕴绝对,现象反映本质,偶然含有必然,一切终极的彼岸都要内化为现实的此岸,共产主义也是如此。共产主义并不束之高阁,游离于现实斗争之外,而是内存于现实活动中,关注和积极从事现实斗争就是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高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以及未来成长成才的目标设定。
表1 对您是否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认同情况
(本题目有597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9,占总共606个的1.48%)
从表1可以看出,60.8%的大学生认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制度。22.6%的大学生否认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16.6%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持无所谓的态度。以此发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历经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洗礼和实践,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但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了解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对党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还缺乏广泛的认同。解决上述问题既需要强化理论阐释和输导,又要增强实践感知和体验。加强高校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加强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二是必须创新高校信仰教育模式,提升家庭信仰教育品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信仰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为加强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建设提供科学载体;三是必须创建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加大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为加强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遵循,大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践行的实际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自己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根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表2 对您是否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5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1,占总共606个的1.81%)
从表2可以看出,12.6%的大学生完全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基本知道的占有46.5%,不知道的占到7.1%,理解不深刻的大学生达到33.8%。这表明,大学生总体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但是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能够完全知道内容的人只有12.6%,比例太低。因此,高校要更加全面、系统地从各方面、各渠道增加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把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各种载体,创造良好氛围,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可见,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找准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认同的引导体系,深入探讨认同的内化机理;准确把握大学生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互动关系,探索和寻求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清晰的思路、途径、切入点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必须在认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和模范。大学生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
表3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601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5,占总共606个的0.82%)
从表3可以看出,60.6%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升华的价值观,34.1%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两者加起来达到94.7%。具有微小作用或不起任何作用的只占到5.3%。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还是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还是持有积极看法。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把爱党爱国和立身做人统一起来,爱党爱国是一种价值升华,立身做人是实践笃行。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富有社会责任心,敢于担当;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既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生的责任所在,当代大学生应当把两者统一起来,立报国之志、成强国之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选择,当代大学生应当把两者统一起来,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四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与自我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首先是内容构建。应考虑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用简明扼要的大众表述和大众话语阐释其核心理念,包括社会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思想观念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和日常生活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认清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代条件,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基础和外部条件。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包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融入贯穿、引导整合和实践转化,形成一整套工作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具体路径,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做好灌输教育,改进教育方法、形式和途径,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社会舆情工作。
表4 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606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0)
从表4可以看出,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今已经2年多时间,认为建设完善和较完善的占到43.8%。而认为才刚刚开始和几乎不了解的也达到56.2%,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学校内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开展得有系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但是在学校之外的社会、家庭方面还有待深入和深化。特别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与自我四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和自我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感受到系统推进的合力。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媒体网络的广泛宣传已经传播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知并认同核心价值观呢?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接触途径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以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真心信仰;外化于行,努力实践。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借助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多样化的接触途径来扩展和增强输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表5 大学生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6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0,占总共606个的1.65%)
从表5可以看出,从课本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占到64.6%,这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独特作用。从电视上接触到的占11.1%,网络上的占20.4%,报纸上的仅占3.9%,这说明新闻媒体仍然是一个宣传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尤其是网络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显,不过报纸作为一个传统的传播渠道,在网络时代,其影响力逐渐弱化。因此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要重点立足于思政课课堂,系统讲解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作用和内容,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入领会和理解课本内容,以理论认知和认同驱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输导过程来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大学生要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做到在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中践行,在践行中成长。在思想上认同,就是认识其科学性,理解其内在联系。在实践中践行,就是要真正发挥其在大学生成人、成才和成功中的作用,贯穿学习,融入生活,落实到实践中。在践行中成才成长,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三个方面的关系,促进自己更好、更快地健康成长。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都要求对每一原理必须历史地,必须联系着其他原理,必须联系着具体的历史经验和条件来加以考察。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意识本质的集中体现,它一经形成,就作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精神上支撑一定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经受了历史与实践洗礼和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提供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表6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6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0,占总共606个的1.65%)
从表6可以看出,在社会转型与变迁的市场化条件下,多元文化和思潮的泛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是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仍然持有正面看法,90.9%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7.4%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思想,只不过被中国使用;1.7%的大学习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大学生践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渗透到大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以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真诚信念践行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集中代表和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这个共同理想,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些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接受和认同这个共同理想,并为这个共同理想而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理念以及未来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认同。
表7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无信心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601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5,占总共606个的0.82%)
从表7可以看出,认为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学生占到8.5%,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抱有信心的占69.4%,十分有信心者占13.8%,三者总共占91.7%;仍有8.3%的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信心。理想信仰的缺失或弱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冲击直接相关,网络信息时代,各种消极、负面和反动思潮的影响与大学生就业的阶段性困难相互关联,容易使大学生不甚牢固的信仰根基产生动摇,因此要加强高校对西方以及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的深度剖析和讲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观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认同与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客观因素在影响大学生主体时,能否产生认同效果,产生什么样的认同效果,还在于主体对客观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在于主体与客观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过程中,主体与客观因素的相互协调、平衡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通过社会实践与主客体相联系,才有可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和平衡,使主体获得相应的认识,再经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达到真正的认同并进而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百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包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阐述,以“四个全面”这种最新理论形态呈现。“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集成,正是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优化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保持着很强的前后沿承,也因为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循其自身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
表8 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5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1,占总共606个的1.81%)
从表8可以看出,31.6%的同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59.2%的同学比较同意这一看法,认为无所谓的占7.7%,不同意的也有1.5%。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大学生群体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思潮的意向和动向。虽然90.8%的同学基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但是也有9.2%的人持有相反的看法和观点。应该说社会的负面因素会影响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例如党内腐败大案要案的频发,与宣传舆论的正面报道所形成的反差会直接让大学生产生负面的评价,因此会将内心真实的观感表达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伟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必须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特别是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对当代中国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进行专题讲解和讲授,以此增强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而不是脱离这个实际来制定政策规划,这是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
表9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符合当今的中国国情的提法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5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1,占总共606个的1.81%)
从表9可以看出,有69.6%的同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与当今中国国情比较相适应和符合的,21%的人认为两者十分符合。这说明大学生对当今中国的国情还是比较了解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社会产品尚未足够丰富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对于当今中国在建设与改革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能够理性地看待和对待,能够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数据显示,9.4%的同学认为两者不符合,也不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状况,这是因为自身主动不关注还是因为自身由于社会的负面影响所致,还是由于学科专业的关系,尚无法得知具体原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今中国国情关系的认识上,要特别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在对现实问题与国情的足够了解的基础之上,全面、客观和理性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多极化的世界竞争格局下,中国是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和示范户,是立足于当今世界激烈竞争条件和环境下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教训表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没有国家的繁荣强大,人民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真正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当家做主人,为实现人民幸福梦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表10 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幸福的现实生活是否矛盾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5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1,占总共606个的1.81%)
从表10可以看出,41.8%的同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追求幸福的现实生活不矛盾,51.2%的人认为有冲突,但不矛盾;认为矛盾和比较矛盾的人有7%。从此可见,如何处理好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个人幸福的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对待和处理的一个问题。共同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树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必须与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因此,要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特别是应该把党和国家应对各种挑战,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的丰富实践,作为开展理想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使当代大学生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成就中看到今后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希望,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前景,从而不断坚定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进一步焕发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热情。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和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使人自觉地以报效国家、振兴国家为己任,关心祖国的命运,维护国家利益,从而焕发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表11 大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感觉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8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8,占总共606个的1.32%)
从表11可以看出,53.8%的同学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非常自豪,36%的同学感觉比较自豪,9.5%的同学没感觉,也有0.7%的同学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感觉到不自豪。民族精神具有展现民族成员共同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对内动员和凝聚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两项达到89.8%,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认同的,对于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是自豪和自我肯定的,这一积极的立场有助于推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对于10.2%的学生则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强化践行,特别是要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独特作用,通过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交流和交融,使高校大学生在践行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体认,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精神的弘扬始终对民族精神的生长和培育起着推动作用。爱国主义既是促进人们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情感力量,又是在情感力量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集思想、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以其特有的磁性吸引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并广泛地渗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引导、控制着人们思想情感及精神面貌的正确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事、难事、喜事面前,当代大学生心系祖国,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有的大学生通过挂国旗、唱国歌、加入签名等活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大学生通过捐款捐物、做志愿者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还有的大学生通过刻苦学习、做好身边的小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也有部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表激烈的言论,表达自己对反华、辱华势力的强烈不满;另有部分大学生通过集会、游行表达自己维护祖国荣誉的强烈愿望。
表12 大学生对在爱国的前提下,大学生对于抒发爱国热情的形式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8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8,占总共606个的1.32%)
从表12可以看出,有87.5%大学生认为表达和抒发爱国热情要理性,6%的学生认为爱国只要放在心中就好,而不需要行动的表示,5.9%的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形式,宣传作用大于实际意义,还有0.6%的学生认为爱国要示威游行。这些认知差异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抒发和表达爱国热情时总体上是理性的,认为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保障政治秩序的重要条件,爱国一定要讲法律、讲规则、讲程序。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祖国的稳定和发展。在国家受到外来干涉、挑衅和侵略的时候,大学生进行适当的示威游行也是一种正当的表达方式和参与形式,所以说大学生爱国本身应该是具有多种形式的,但总体上应遵守纪律、服从法律,以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来抒发爱国情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精神的培养,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宝贵契机。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表13 大学生对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看法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601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5,占总共606个的0.82%)
从表13可以看出,55.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35.8%的同学认为高校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仅仅是名称或者形式上的改变而没有实际提高,8.2%的人认为高校改革创新只是将基础工作进行了改革与提高,0.8%的学生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己没有关系。总体上看,大学生对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状况不太满意,因为创新能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选择密切相关,因而迫切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和培养。作为思政课教师务必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从思想上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努力探索创新教育的模式,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知识结构之中。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彻底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就业知识内容的更新,将最先进和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主动了解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也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总结。“八荣八耻”是对当今社会被多元化模糊了的主流价值的重申,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立身之本和立德之基。
表14 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88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5,占总共606个的2.97%)
从表14可以看出,有49%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非常有必要;46.9%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对社会风气好转会有影响,但收效甚微;认为没有作用和没有必要的同学分别占到2.7%和1.4%。这说明,绝对多数同学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作用,但是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的实际效果来看,仍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之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体现鲜明的时代价值、深厚的理论支撑以及重要的现实依据。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软性的道德约束,高校应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培养工程进行输导和践行,才能够取得实效。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少数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精神形成和产生的重要渊源,又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
表15 对您认为您所属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否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601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5,占总共606个的0.82%)
从表15可以看出,56.1%的大学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29.4%的学生认为基本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13.3%人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培育民族精神没有影响,甚至也有1.2%的人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不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有85.5%的人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说明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持有正面积极的看法。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精神的培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资源,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广西高校就聚集了众多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不同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多样的民族文化能够有效地涵养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凝聚起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广西现代化的进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运作强调以利益为导向,社会关系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社会巨大转型变迁相比,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调适却相对滞后,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在失去具有时代性的道德约束之后,各种堕落现象就会产生,道德滑坡也就成了必然。道德滑坡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成为全社会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仓禀实而知礼仪,道德与文明一样,从来都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对于自身更高要求的一种自我约束。这种约束,是从现实生活中思考总结而来的。
表16 大学生对“道德滑坡,助人为乐已经过时”的看法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5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1,占总共606个的1.81%)
从表16可以看出,82.2%的大学生不认同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助人为乐已经过时”的看法,有9.2%的同学基本认同这一看法,3%的同学完全认同这一看法,有5.5%的人认为这一看法就是全部社会现实的写照。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当代大学生对于大部分官员能够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认可的,但是少部分“老虎”“苍蝇”放纵私欲、贪污腐化、受贿索贿、道德败坏,这就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恶化、公共道德败坏,引起了大学生的愤怒。因而,高校思政课要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的过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使德育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道德修养是人的自我教育,强调自律。无论外界如何进行道德强化,大学生个人的自律和自省是首要的,同时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道德风尚进行理性比对、思考和感悟,而不是人云亦云,消极埋怨。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身处大学校园的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体发育最快,学习时间最集中的重要阶段。时光不能倒流,这个成长发育期一旦错过,就很难弥补。国家助学政策,能够为那些处于生命发育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保证营养的基本需求,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就等于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除了因家庭经济贫困带来的后顾之忧,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变。
表17 对您如果和您的好友同时要竞争一个助学贷款的机会时,您该怎样表现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5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1,占总共606个的1.81%)
从表17可以看出,92.1%的大学生认为应实事求是地与好友竞争助学贷款,4.2%的同学主动把机会让给朋友,2.2%的同学对助学贷款抱有侥幸心理,也有1.5%的同学为了得到“助学贷款”或“奖学金”而不惜背叛朋友。虽然现在高校普遍实施了“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的制度和政策,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而是存在一定的竞争甚至是激烈的竞争,如何处理好与同学好友在此问题的竞争关系,大多数同学能够理性地对待,不过仍有极少数同学不能够正确对待。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规范奖学金的评定,增加奖学金评定的确定性。高校奖学金是依据智育、德育、文体等方面的分数累计而成,包含许多子项目。尽管各个高校制定了相应的评分细则,但是由于许多计分项目难以量化,往往有一定的争议,这就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奖学金评定公平性的观感。只有进一步规范奖学金评定的过程,更进一步完善奖学金评定的规则,才能增加奖学金评定的确定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采取的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政策,必然会受到青年大学生的拥护,对中国梦的实现产生极其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解决当代中国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主阵地,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是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形成正确的鉴别力、判断力、分析能力,具有清晰、敏锐的头脑。
表18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看法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2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4,占总共606个的2.31%)
从表18可以看出,有19.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挺好,让自己十分受益,有55.6%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该坚持学理性和价值性并举,有1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是一门课程,和其他的课程没有区别,也有10.6%的学生觉得考试过了就好。应该说,有75.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其特殊的价值,对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特定的作用,也有24.6%的学生不太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仅仅将其作为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而已,而没有上升到塑造灵魂、提高修养、增进学识的高度。这一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吃透教材中的内容和理念,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学生的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二是要继续把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好,使学生从心底里爱听想听、入脑入心;三是要通过网络等新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联系,增进情感交流与沟通,使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更富实效性。
从已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对三个层面的倡导大多数也是认同的,但是同时也不否认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总体上,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表现为:多元化特征的突出;主体意识的增强;传统与现代性的交织;功利性的明显倾向。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主体对价值客体不断深入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变化过程。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的目的,就是对自身精神世界完成自省、自尊、自信、自强的几个环节,能够自觉运用“三个倡导”的要求来实现情感内化与行为外化的互动、深化、提升,从驱动因素来看,应该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统一。
表19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应该是学生内因驱动还是社会外因推动的认知情况
(本题目有590个有效数据,缺失值为16,占总共606个的2.64%)
从表19可以看出,87.6%的同学认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5.9%的认为内因起作用,5.1%的认为外因起作用,也有1.4%的学生认为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可见,内因、外因以及内外因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认识和了解到起作用的动因,对于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一是让全部学生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二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三是让大学生党员干部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总体向好,但不够稳定,容易受到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高校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的作用,深入持久地开展理论输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境界,不断夯实和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扎实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责任编辑:吴声)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Students——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WANG Chun-Ming, FENG Xia, YANG Yong
(Marxism College ,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 China)
It is internal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al needs for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sore values for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Survey shows based 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at student of attention, participants and practitioner concerns on socialist sore values but lack of practices. Real bas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political education, party politics and new mass media, in additions constraint condition include utilitarian concept, mechanism supply and peer group multiple values.
socialist sore values;student;identification;practice;mechanism
D613
A
1671-9719(2016)5-0003-10
王春明(1956—),男,辽宁大连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6-03-20
2016-04-11
2013年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研究——以高校大学生践行为例”(DSBDWT13ZD001);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系统性研究”(11XKS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