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青青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浅析传统报刊公益报道的发展现状
能青青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媒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的生活现状。公益报道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和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报刊作为传统媒体,在公益信息的报道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又存在着什么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传统报刊;公益报道;历程;现状
公益是后起词,五四运动后方才出现,其意是公共利益。公益报道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受到公认的定义。公益报道大致是媒体对包括慈善新闻在内的,关于救助弱势群体、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公益事业、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报道的总称。媒体参与公益报道,是媒体担当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也是媒体打造自身品牌价值、增强影响力和公信力、扶贫济弱、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的一种方式。
1949~1978年,慈善组织或自行停顿或改组或被政府接管,中国大陆基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公益无人问津。1978实施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教育不公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单独依靠严重官僚化的官办福利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引入民间慈善力量开始进入主流政治话语体系。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北京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第一个以募集资金的形式为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服务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1982年,宋庆龄基金会也筹建成立,开展少儿文教福利方面的公益事业;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1985,年爱德基金会在南京成立,致力于筹措善款;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之后各省市纷纷成立分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出现注册门槛高、组织能力弱、民众慈善意识薄弱、公益事业发展仍然缓慢等问题,一些慈善丑闻,如“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万元餐”事件、“嫣然天使基金洗钱风波”等透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公益事业依旧处在艰难的转型时期。
在惠科搜索里,以“公益”为关键词,以2000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为时间轴,每一年进行一次搜索,绘制趋势图。如图1、图2。
图1
图2
可以看出,2000~2007年,公益新闻并没有引起报纸过多的重视,参与的报纸数量少,而且往往在社会新闻中予以刊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爆发,民众捐赠热情高涨、志愿者规模空前、灾难与社会问题激发了公众心中的仁善思想,社会公益意识逐渐被唤醒,2008年被称为“公益元年”。公益报道逐渐脱离社会新闻领域,更多报纸参与到公益新闻报道中,纷纷设立公益专版,部分报纸还创办周刊。例如,2010年6月京华时报《公益周刊》创刊,开启了国内都市报媒体做公益的先河。2011年6月,南方都市报《公益周刊》创刊,公益报道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网络上的公益报道呈现井喷之势,凤凰网、腾讯网、网易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设立公益频道,策划公益报道专题,网络的海量空间迅速及时的为公益报道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站也纷纷开设公益频道,对公益事业进行报道。
(一)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居多,批评性报道较少
我国公益组织潜藏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公益丑闻更透支着公众的信任。这是长期运作不透明导致的后果,有着历史和政治方面的综合原因。公益报道也受到政府宣传方针的影响,过多的批评性报道对于依旧稚嫩的公益事业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我国慈善组织起步晚,组织建设能力、资源动员能力不足,负面报道会进一步削弱公众对公益组织的信心,不利于公益组织筹措善款、开展活动等,损害公益事业的发展。因此,媒体基本上只是发布有关公益组织及活动的信息,宣传政府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政策方针,对公益组织出现的问题、公益体制的弊端、基金会非法筹措和使用资金等问题监督不够,不能引发公众对此类问题的思考,进而为我国慈善事业向民间的回归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报道议题相对单调且以消息稿为主
媒体的报道和公益行业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的,公益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媒体的相关报道。慈善涉及的范围有:贫穷的防治和救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宗教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社区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学、艺术和传统事业的发展;促进业余体育活动的发展;促进人权、冲突的解决与和解;促进民族,人种的多样化与平等;促进和改善环境等。我国公益领域的慈善项目以疾病救助类为主,其次是教育助学类,环保类占比较少。例如,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疾病救助类项目约占56%,环保类却只占3%,其他涉及公益的项目如古文化保护等占比也很低。因而,在报纸版面上经常见到的便是关于疾病救助的报道,其他类别的公益项目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并且报纸的报道以消息稿为主,消息稿顾名思义就是发布信息,篇幅简短、大多以倒金字塔结构叙述基本事实。评论、深度报道等题材较少,而评论、深度、杂文等却最能反映一份报纸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相对于消息而言,其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和问题的挖掘,针对的都是当下公益事业中存在的问题,能更深入人心的传播公益慈善理念。消息稿单纯发布信息是每家报纸都可以做的事情,但评论和深度却能反映报纸的态度和品格。
(三)报道以企业、名人和机构为主,较少关注默默奉献的草根民众
公益需要富人的支持,但公益是全体公众的事业。企业是慈善捐赠的主要来源,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成立基金会、组织慈善活动等,既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名人做慈善不仅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名人的榜样作用也有很大的带动效果。随着Wed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以及我国公益慈善理念的发展,人人皆可做公益,而且参与形式多种多样,如腾讯“益行家”的网友们可以将每天所走的步数与企业资金相匹配进行捐赠。另外在各个慈善领域都有默默奉献的草根民众,他们不是名人、富人,也不是企业家,他们受善心驱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媒介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是独立的公共论坛。报纸不仅报道公益活动、监督公益事业,而且还组织策划公益活动、成立基金会筹措资金帮助公益组织,如南都公益金会等。但媒体报道不是尽善尽美的,存在着很多问题,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现代慈善理念的传播都离不开媒体的帮助,特别是报纸等主流媒体的发声。
[1]刘继忠,乔文娟,石娜.我国公益报道的现实困惑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1(27):14-15.
[2]方霞.国内报纸慈善新闻现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楚让蕊.公益报道大有可为[J].中国地市报人,2015(05):54-55.
G212
A
1674-8883(2016)09-0119-01
能青青,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