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静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线性游憩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的优化
丁明静*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绿地空间呈破碎化结构发展,这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线性游憩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的建构作用进行研究,论述了线性游憩对于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的理论意义,并提出了线性游憩空间建设的基本对策和措施,也为现阶段我国在城市线性空间使用中出现的不足,提供优化对策。
线性游憩;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优化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4.34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是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以经济为导向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原有环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城市新增建设区与绿化用地、水域之间存在严重的空间冲突。城市绿色用地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被挤占割裂,面积、空间和数量不断缩减,基本规模得不到保障,城市绿地的分布及影响范围模糊,数量匮乏,生态屏障过多,景观空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差。绿地空间的孤岛化、破碎化现象日趋严重(见图1)[1]。为解决这一现状,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大了对生态网络、绿道和绿廊等线性空间的建设,为线性游憩提供了载体,而线性游憩也对上述线性空间的后期使用,起到优化作用。
图1美国威斯康星州迪兹镇区1831-1950年森林的丧失与割裂过程 图片来源:Curtis 1956Fig
1.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建构目的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建构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生态系统及其占有的城市空间,其目标在于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重要元素;恢复和保持本土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连通性;促进这些生态系统和景观作为一个活着的、能行使其生态功能的能量体;维持这些生态元素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进化潜能。
2.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建构的必要性
生态网络是解决物种和栖息地保护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解决环境破碎化问题的最好方法……由于生态网络由生态和人类两个部分构成,所以自然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2]。从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成本体来看,它由生态枢纽及其间相连接的生态廊道组成,而生态枢纽可依据生态价值的等级,可划分为中心保护区、缓冲带以及外围保护区。[3]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解决城市绿化空间的破碎化,恢复景观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意义。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建构是平衡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二者关系的有效途径[4]。
以新加坡为例,就其城市发展中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分布情况,可见城市生态网络对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图2 新加坡城市面貌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新加坡从1980年代末开始绿道建设运动,1991年提出新的发展规划概念,致力建设一个全国性的连接森林、隔离绿带、滨海地区、山体、公园、体育休闲场所的绿地与水体之间的绿地串联网络。其绿地网络系统由区域公园、新镇公园、邻里公园、公园串联网络四级体系组成,其中公园串联网络在公园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联通作用[5]。从图 2中可看出,新加坡规划建设的绿地网络系统,为城市高密度区域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同样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亚洲城市提供了发展样本。
线性游憩可以划分为线性游憩空间和线性游憩行为两方面。线性游憩空间主要给人们提供线性流通和游憩的空间,因而在空间格局上强调空间的联通性和网络之间的连接作用。线性游憩行为是不依托于块状游憩空间,注重通道、游线和行进感,关注节点间的连接和游憩观赏体系的关联性和完整性。这些特征符合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的建构,是完善和优化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建构的关键。
作为开放的线性空间,游憩的引入能增添土地的利用形式,这与生态网络的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其空间占有模式与生态网络的连接框架可重叠,因此,线性游憩可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建构和优化的重要途径和依托。
1.线性游憩空间的基本特性
系统性——依据空间的类型、尺度、功能、区位关系等条件,线性游憩空间形成一个级别清晰,功能多元,形式多样,内部联系紧密的系统。这种系统性使空间形式,从单纯线性趋于网络式发展,使空间中能量流动在生态性上具备系统性。
连续性——通过线性空间联系各节点空间,这种连续性不仅使得游憩空间活动呈现连续性,也使得空间中物种之间的流通通道呈现出沿线性流动的特征,有利于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的优化。
动态性——线性游憩活动是建立在流动性上的一种动态的游憩形式,受游憩方式、空间形式和时间的影响。对线性游憩的景观规划及评价需要考虑动态性因素的影响。
稳定性——游憩的选线和路径的规划,把区域内的人流活动控制在限定的范围内,避免了无序的人流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线性游憩行为的基本特征
固定性——线性游憩行为以线性游憩空间为载体,因此其常态行为都以线性游憩空间的线路布置为前提。受线性空间的选线限制,线性游憩行为被固定在特定的活动线路和区域中,因此具有相对的固定性。这一固定性,对行为活动外的区域,在生态冲击性的影响上具有一定可控性。因此,线性游憩的行为又有别于一般性的户外游憩行为。
行进性——除了节点和特定活动区域外,以线性空间为载体的线性游憩行为,主要以线路上的动态位移为主要体验方式,因此其活动主要以动态的行进行为为主。因这一特性,在线性游憩行为体验设计上,应该多以动态的行进式体验方式为主。
分散性——线性游憩设计中,线性游憩空间因其系统性特征,与外部区域连通性强,与内部联系紧密,并呈网络状分布。因而能够平衡各区域中的能量,分散和减轻了集中式游憩行为带来的生态冲击力和环境的承载力。
3.线性游憩的生态学意义
线性游憩空间设计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空间格局、增加空间的连通性、完善水平空间的多功能性、丰富竖向空间的层次性,因而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具有生态学意义。
首先,促进系统的自我保护与完善。线性游憩空间的系统性和流通功能,有利于环境的空间优化,通过线性游憩空间交织的网络状游憩空间,能提升空间的生态性,增大生态辐射范围,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
其次,加强生态网络连续性。线性空间联系其区域中的节点空间,分级游径在区域中的交织,为动植物的迁徙和流通提供了自然廊道和生境,有利于生态网络的建构。
第三,优化空间使用量。利用线性空间将使用量进行分散,使能量流通于各个级别的线性空间中,避免节点区域的集中和过热使用,空间的连续性也增强了各区域能量交流,可提升场地的抵抗力与恢复力。
第四,公众的参与性与教育作用。游憩对象为自然景观,通过线性游憩路径,让公众关注自然,通过体验和认识自然,来调动公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最后,与城市的转型需求相结合,线性游憩构建的生态网络能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因而可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中线性游憩引入,也存在一定的生态问题,因为游憩的使用对自然区域所造成的干扰被典型定义为资源冲击或者生态冲击[6]。生态冲击问题主要造成区域中土壤、植被、野生动物和水资源的均值下降。土壤最主要的冲击来自于游憩的践踏,同时会带来土壤的压实和侵蚀,从而间接影响其他资源要素。植被是受游憩活动冲击变化最明显的要素,其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植被的水平生物结构和垂直生物结构,使植物再生能力丧失。游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场地内野生动物的、的摄食、繁育,还会对区域中水体的水质以及水生物的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游憩活动的引入必须要协调好生态冲击问题。
如何减少生态冲击在线性游憩的建构中应该遵守其生态守则,并在线性空间优化中符合一定的对策。
1.线性游憩的生态守则
针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的特点,在线性游憩空间的设置上应该遵循生态性、连通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生态这七大守则。
(1)生态性——是指空间建构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考虑承担构建和优化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的作用,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物种多样性的修复提供生境,以非机动游憩行为为主,以减少对生态的冲击和干扰。
(2)连通性——是指可利用不同级别和功能的线性游憩空间的实现全网络的贯通,起到沟通与联系自然、历史、文化节点的作用,提供城市居民城郊活动的通道;
(3)安全性——指在生境生存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4)便捷性——是指空间方便游客进出。可结合城市交通系统设置出入口,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综合使用。
(5)合理性——即在尊重基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遵循游憩机会谱 ROS,对不同的区域提供适合场地特征的游憩活动。
(6)可操作性——是指在了解基地特性的基础上,对游憩空间引入的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以协调场地自身与游憩引入之间的平衡。如了解场地冲击以及冲击间的相互关系和后期影响,把游憩的冲击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了解场地承载极限,根据场地的承载力进行游憩活动的设计。
(7)经济性——是指游憩空间的设计中应采用具优良性价比的方案,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应易于施工建设和方便后期的使用与维护管理,同时采用生态技术和环保材料。
2.线性游憩的空间优化对策
引入线性游憩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进行的空间优化,可从以下对策入手。
(1)合理布置选线,丰富竖向空间
合理设置游憩线形和游憩方式,设计多元化的廊道空间;除了考虑平面上的空间布置外还包括线性游憩空间竖向上的空间构成,通过植被设计提升空间在生物学上的吸引力和竖向空间层次。
(2)尊重自然基底,畅通生态廊道
尊重自然基底,充分利用植被、水系、地形、土壤等自然资源,结合城市生态廊道、生态隔离绿地、环城绿带和农田林网等构建线性游憩空间[7]。能使分散的生态斑块相互连接,同时回避或取消生态敏感区的游憩引入,以不对区域产生消极的生态干扰作为其引入的前提。
(3)串联节点空间,突出景观特色
发挥线性游憩对各景观节点的组织和串联作用,以
自然、人文节点为依托,尽可能多地发掘和展示具代表性的地域性特色资源,达到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的共赢。
(4)明确城乡规划,优化空间发展
明确区域规划设计的范围与期限,线性游憩空间应与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发展方向结合,有效发挥其不同区域功能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功能和连通功能,成为生态空间的联系纽带, 并根据前期建设用地的具体分析提出分期建设目标,包括筹备期、建设前期、中期和远期的建设目标等,力争与城市生态网络空间的建构和优化目标相一致,达到良好的空间连续性。
(5)利用现有资源,集约利用土地
线性游憩的空间布局,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废弃交通空间、乡间道路、景区游览路线等路径,在保障功能使用合理的前提下,集约利用现状土地,降低建设成本,减少新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
(6)衔接城市生态廊道,发挥空间网络作用
加强线性游憩空间建设,控制线性游憩空间数量、规模、连接方式和可达性;连接城市生态廊道,加大生态网络面域、密度和连续性,与城市交通网络和游憩空间共同构成空间连续、系统完整、功能多元的绿地生态网络。
线性游憩理念以线性空间构建为出发点,利用线性空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进行场地的总体设计。加强线性游憩空间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优化,提高区域的生态性,同而且能为增强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经济产业、景观形态等多方面的效能,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1]刘滨谊, 吴敏. 以绿道建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构成,特性与价值[J]. 中国城市林业, 2013, 11(5): 1-5.
[2]Jongman R H G, Pungetti G, 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J].余青, 陈海沐, 梁莺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4.
[3]吴敏,李峻峰,王琳.效能引导下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建构[G]//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 2012.
[4]王琳,吴敏.绿网建构与现行城市规划编制的衔接方式[J].中国园林,2015(4): 014.
[5]戚芳妮,郑维伟.世界各国绿道集锦(上)_国际动态.[网络]http://www.chla.com.cn/htm/2012/0525/125853_3. html,2012-05-25
[6]哈米特,科尔.游憩生态学[M].吴承照,张娜,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4.
[7]粤建规函[2011]460号,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S].
[8]西蒙.贝尔.户外游憩设计[J].陈玉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02.
J50
A
1004-4310(2016)04-0146-04
2016-04-24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构建以淮河文化线路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网络”(SK2016A0689)。
丁明静(1989- ),女,安徽芜湖人,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