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R模型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以安徽省为例

2016-08-31 05:30张会恒魏彦杰
关键词:驱动力安徽安徽省

张会恒,魏彦杰

(安徽财经大学a.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b.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淮河文化论坛 主持人:吴海涛教授

基于DSR模型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以安徽省为例

张会恒a,魏彦杰b*

(安徽财经大学a.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b.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运用“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2009-2014年安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研究发现,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政策响应较为积极、内在驱动力不足、生态状态仍然偏弱”的特征,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策响应的积极性未能转化为良好的生态文明状态,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解决好三大矛盾,即工业化发展阶段导致的环境质量提升的压力与经济发展赶超压力之间的矛盾、加快工业化的强烈诉求与实践新型工业化的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响应积极与现实行动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此,提出建议: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责任与考核、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效应、构建节约环保的产业结构、完善安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DSR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4.02

安徽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安徽“生态省”建设的大幕始于2004年1月由十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安徽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2年11月,安徽省发布了《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皖发[2012]24号),文件对推进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了全面阐述,标志着安徽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工作的全面展开。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又将促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也将带来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更大的发展。安徽作为中部地区省份、作为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省份,其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较具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特征。为此,我们通过安徽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研判和发展水平测度,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案例。

一、模型选取

长期以来,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追溯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提出人文发展指数(HDI)。HDI测度了卫生与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经济和生活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989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始实施“环境指标工作计划”,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式建立指标体系,于1994年提出核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Hammond,etal,1995)。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在1995年提出基本框架为“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134个具体指标,其中,驱动力指标是指那些造成环境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和经济系统等因素;状态指标是指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基本状态;响应指标是指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相应对策。2005年可持续发展指标(ISD)确定为14个主题、44个子主题、51个核心指标和46个其他指标。该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也是“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具体包括了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ISD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此后其他的评价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使用各类模型的国内文献情况看,PSR模型使用数量较多。何天祥(2011)提出从压力、状态、整治和支撑 4个方面设计具体评价指标,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张欢、成金华等(2015)以服务于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为目标,建立了包括有生态环境健康度、资源环境消耗强度、面源污染治理效率和居民生活宜居度等 4个方面的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各个指标对应的国家标准、政策和规划要求,对武汉市 2006—2011 年生态文明发展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不过,运用DSR模型的文献并不多,较有代表性的有巢惟忐、孙宁等(2012)基于DSR模型建立了三维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用以研究长三角制造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张苗、陈银蓉、周浩(2015)建立基于DSR模型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武汉市为实证研究区域验证其合理性。同时DSR 模型在生态文明发展应用尚处于萌芽阶段,也鲜有学者探究。

不过,与国内学者评价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时普遍使用的“五位一体”方法不同,“五位一体”模型(蒋小平,2008;杜宇,2009;王会,2012;齐心,2013;秦伟山,2013)只能静态地评价生态文明体系中各个子系统、各个领域、各个要素的生态化发展的总结果,而PSR、DSR等类型的模型则使用“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来构造指标。虽然国内文献中另一类普遍使用的生态文明水平评价模型“意识→行为→制度”(王贯中,2010;刘谋承,2014)也包含有意识驱动→行为状态→制度支撑的逻辑关系,但其驱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原因立足于生态意识,显然没有PSR、DSR等模型中使用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作为驱动因素更为直接实用。

因此,本研究选择使用 DSR 模型对安徽生态文明发展进行研究,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逻辑关系出发,构建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模型选择的优点是可以全面分析人类社会经济等系统的驱动力,即对生态文明或环境的压力,以至于造成了其状态的改变,并且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DSR 模型体系可以分析造成环境恶化的本质原因,也可以分析在何种压力作用下产生的负面状况,最后针对这些状况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DSR模型的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DSR模型图示

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人类经济社会等系统向前发展的“驱动力”,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质量和数量方面压力,这就改变了环境的自然“状态”和自然资源的质量与数量,进而对人类生存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人类社会从法规政策、行政管理等提出相应措施以做出“响应”,维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该模型构造框架如图1,“驱动力”是指经济社会活动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造成资源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状态”是区域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是资源环境在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响应”是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政策等。

二、指标选取

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其它模型体系的指标选取方法,依照四项原则对DSR模型指标体系进行了创新。一是传统理论的创新性。二是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三是指标体系的权威性。四是评价结果的导向性与前瞻性。

(一)指标体系

按照上述构建原则要求,本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准则层包括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

表1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驱动力指标表征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以经济发展为因素层,包括人均 GDP、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总体上讲,驱动力指标的增长反映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更高要求,即经济发展带来的更迫切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状态指标表征特定时间环境状态和经济质量的状况,以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为因素层,包括有人均森林面积、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状态指标主要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些指标反映的优化程度越高,代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发展状态越好。

响应指标指社会采取行动来减轻、恢复和预防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管理科学为因素层,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人均教育经费,R&D经费占GDP比例,生态文明规划完备情况,生态试点建设情况。这些响应指标的优化程度越高,说明经济社会生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高,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前景越乐观。

由此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响应准则层中新增加入生态文明规划完备情况、区域的生态乡镇的建设情况。这些增加反映新形势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指标说明

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本研究选取的有人均 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用水量,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人口自然增长率7个指标层。

2.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的主要标志。本研究选取的有新能源生产结构,人均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湿地占国土面积比重,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比重 5个指标。

3.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也是生态文明的主要标志。本研究选取的有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 COD排放量,单位GDP氨氮化物排放量,单位GDP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城市污水处理率7个指标。

4.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本研究选取的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改水累计收益人口比重,单位农业产值化肥施用量,单位农业产值农药使用量4个指标。

5.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选取的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人均教育经费,R&D经费占 GDP比例,生态文明规划完备情况,生态试点建设情况6个指标。

三、安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本部分主要分析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趋势,并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参考,找出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测度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数据时间跨度从2009-2014年,数据范围包括全国、安徽省两个层面,所有指标数据选择公开出版的各类统计年鉴以及各类政府公开文件、网站信息,其中年鉴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政府部门信息则主要来自环保部(厅、局)、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职能部门。

(一)驱动力评价

所谓驱动力就是人口、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2009~2014年间,安徽省生态文明发展驱动力不断加强,驱动力得分为上升趋势。但是,依旧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安徽省与全国差距明显。如图2。

图2 驱动力综合得分(1)

在驱动力指标中,经济发展水平是重要因素,生态文明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驱动力明显高于安徽省,说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有所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而安徽2009-2014年人均GDP在总量上均低于全国人均 GDP,但在增速上已超过全国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加,其对于生态环境的驱动力也在不断加强。

(二)状态评价

安徽省生态文明发展状态较弱,图3表明当前的资源环境状况面临着严峻形势。从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因素层来看,安徽省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得分在2009-2014年这六年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直至2013年均为负值,只有在2014年达到正值,并且得分接近于0,六年均处于全国平均分水平以下,全国生态文明状态得分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安徽省与全国差距明显。

图3 状态得分情况

2009-2014 年,在环境友好方面,安徽省污染状况有所减轻。2009-2014年,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基本保持平稳,2009年为10.81吨/人,2014年为10.03吨/人。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为15.64 吨/人,2014年为29.02吨/人,是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近3倍。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在逐年下降,2014年比2009年每亿元GDP二氧化硫少排放了39.16吨。单位GDP的COD排放量有所波动,但是2011-2014年呈下降趋势。单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依旧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2011—2014年达90%以上,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在社会和谐方面,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与改水累计受益人口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单位农业产值化肥施用量与单位农业产值农药施用量呈下降趋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三)响应评价

将全国与安徽2009-2014年的响应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得分方面,如图4所示。

图4 响应得分情况

2009-2012 年,安徽省响应指标得分为负数,2013—2014年,安徽省的得分转变为正值。从全国层面来看,全国得分仅在2009年和2010年得分为负数。2009年,安徽省与全国相差0.6分;2010年相差0.75分;2011年相差0.77分;2012年相差0.70分,2013年相差0.8186分;2014年相差1.0063分。2009-2014年,安徽省与全国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虽然仍有差距,但是安徽省生态文明制度、行政法规条例等社会响应方面同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响应均在不断改进。

(四)驱动力—状态—响应综合评价

单从安徽省自身驱动力—状态—响应得分来看(如图 5),安徽省驱动力、状态、响应得分逐年上升,增幅呈现差异,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2009-2010年,驱动力、状态、响应三项指标非常接近,且均呈低速增长态势,说明安徽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在此阶段处于较低水平;第二是2010-2012年,驱动力、状态、响应三项指标虽然均呈上升趋势,但差距开始拉大,次序为状态提升最大、其次为响应、驱动力最低,说明随着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发展驱动力开始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非常积极,导致现实生态环保状态出现较大幅度的改善,说明安徽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在此阶段处于开始起步阶段;第三是2012-2013年,三项指标的变化开始出现此消彼长态势,响应指标快速攀升,驱动力指标也显著增长,但状态指标变动不大,说明响应指标的积极增长和驱动力仍然继续增加并未转化为生态环保状态的显著改善,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然性。

图5 安徽驱动力—状态—响应得分汇总

综上所述,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低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同时,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驱动力持续增强、状态进展缓慢、响应发展良好”的态势。因此,缩小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差距势在必行。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研究发现,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政策响应较为积极、内在驱动力不足、生态状态仍然偏弱”的特征,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策响应的积极性未能转化为良好的生态文明状态。

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单项得分来看,安徽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综合得分来看,安徽综合得分上升趋势也非常明显,与全国综合得分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在驱动力并不是很强的前提下,安徽所面对的发展水平、资源消耗水平、生态环境压力都不足以提供充足的生态文明主观要求,但从响应层面看,安徽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政策积极性还是非常高,也做了大量的项目建设工作,这为今后安徽生态文明建设跨上新层次铺垫了良好基础和政策氛围。

2.研究发现,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三个矛盾是产生政策响应的积极性未能转化为良好的生态文明状态的主要原因。

一是安徽工业化发展阶段导致的经济增长赶超压力与环境质量提升压力之间的矛盾。2014年安徽人均GDP 为5604美元(全国平均7575美元),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之前的“两难区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将在较长时期存在。在这个区间,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往往存在冲突,而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必然会引起更多的重视。

二是安徽加快工业化的强烈诉求与实践新型工业化的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安徽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追赶要求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进程。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尤其是在安徽人均资源并不十分富裕的条件下,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在经济欠发展阶段矛盾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安徽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不足等,新型工业化发展会遭遇到资本、技术、人才、文化等多项因素的制约,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上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是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响应积极与实际行动迟缓之间的矛盾。 安徽目前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对粗放式经济发展仍有一定的承受空间,虽然各级政府在政策层面对生态文明的响应较为积极,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组织了各级各类试点示范项目,但在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行动迟缓,紧迫感明显不足。同时,节能环保措施导致的产品成本的上升也会降低价格的市场竞争力,在效益面前,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行动不到位。因此,虽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响应积极,但行动相对缓慢。

(二)政策建议

1.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要推进生态文明进规划、进工厂、进社区、近农村、进课堂、进媒体,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优先和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从生态治理到生态预防、从生态局部治理到生态整体治理、从生态政府管制到生态多元治理的转变。让生态文明意识成为社会各界的行动自觉。

2.强化生态责任考核。要建立分类管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追究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关键指标。同时,按照不同区域生态功能的不同定位建立分类管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即对不同功能区经济发展指标和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设置不同的考核权重。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责。真正实现把“GDP”政绩考核和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3.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效应。加强各级各类试点示范项目效果的跟踪评估。目前,虽然已有项目的试点大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缺乏高引领性的示范工程,部分示范项目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因此,应当加强试点示范项目的质量评估,实现项目的有效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统一。

4.构建节约环保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对安徽而言,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二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同时要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5.完善安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4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的一个全面指导我国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安徽要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完善安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建立区域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解决区域间、流域间和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博弈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要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皖江绿色生态廊道和沿淮生态经济走廊建设。

注释:

(1)由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计量原理,得出的综合得分值存在负数。不过,该负值并不代表明确的经济学含义,综合得分变化的经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时间序列上的增长或下降,以及同一年份不同样本间综合得分的差距上。

巢惟忐,孙宁,等.2012.长三角制造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对策——基于 DSR模型的评价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1).

杜宇.2009.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何天祥,廖杰,魏晓. 2011.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 31(11).

蒋小平. 2008.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4).

刘某承,苏宁,伦飞. 2014.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指标[J].生态学报,34(1).

秦伟山,张义丰,袁境.2013.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资源科学,35(8).

齐心. 2012.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12).

谈迎新,於忠祥. 2012.基于DSR模型的淮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王贯中,王惠中,吴云波. 2010.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1).

王会. 2012.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2(3).

张欢,成金华,等.2015. 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J]. 生态学报,(1).

张苗,陈银蓉,周浩.2015.基于DSR模型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以武汉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5).

Ambuj D. Sagar and Adil Najam.1998.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 critical review[J]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ume 25,Issue 3,June Pages 249-264.

Kristine L. Kelly. 1998.A systems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decisive informa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ume 109, Issue 2, 1 September Pages 452-464.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1999.Human Development Repor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 GT, Block C, Geens J, Cornelis G, Vandecasteele C. 2007. Environmental response Indicators for the industrial and energy sector in Flander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5(10):886-894.

A Measurement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Anhui'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DSR Model

ZHANG Hui-heng1, WEI Yan-jie2
(1. Institute of Anhui'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Bengbu 233000;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00, China)

Based on “driving force - status - response” (DSR) model, this paper is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nhui province's ecolo gical civ ilization from 2008 to 2013, using pr incipal compon ent an 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hui'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ws thre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positive response to policy, insufficient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poor ecological statu s. The crucial problem exis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hui'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at the enthusiasm of policy response has not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good statu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basic reason of this problem is the three con tradictions which a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ag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rong appeal to speed up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inadequate prepar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ositive response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olicy and the lack of r eal ac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 ggestions: further enhancing social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and assessment, making use of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pilot projects,building cost-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Anhui'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SR model; EKC

G061.5

A

1004-4310(2016)04-0005-06

2016-03-21

张会恒(1962- ),男,安徽临泉人,经济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区域发展;魏彦杰(1973- ),男,河南平顶山人,经济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驱动力安徽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