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用爱心和责任提升扶贫帮困的温度与精度
本刊编辑部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同理心真正“慰”出真情、“问”出真需“扶”到实处、“帮”出成效
节日期间为城乡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既是民政部门的一项优良传统和常规工作,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同理心,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慰”出真情、“问”出真需、“扶”到实处、“帮”出成效,温暖和造福困难群众。
要心中有爱真情投入。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和扶贫帮困已成惯例。要办好这件暖民心的好事,首先需要真情投入。只有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正把困难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真心思量他们的实际困难,用心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细心做好每一项帮扶工作,“温暖”才会真正到“家”到“心”。它既需要我们尽心落实好低保、医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兜住该兜的底;也需要我们用心为困难群众的炉膛加一束薪,为贫困家庭的饭锅添一勺米,以缓解燃眉之急。近日媒体报道个别地方冬送夏衣,甚至让残疾老人接收短裙短裤的荒唐怪事,广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漠视群众、敷衍塞责。这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变味走形、缺乏真情、流于形式的送温暖,不仅不能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温暖,反而会引发质疑和反感,让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要深入群众了解真实需求。“易救一日急,难解百日穷”。节日期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开展扶贫帮困,虽有雪中送炭的美意,却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脱贫效果。关键是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因此不能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基层,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实际探知群众困难和需求。这也是我们了解基层、体察民情的有效方式。要走得下去、停得下来、看得细致、问得深入,通过活动的开展了解当地发展的实情,掌握困难群众的关切和期盼,找出摆脱贫困的要点和关键;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补齐短板、推进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送到困难群众的心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欢迎。
要根据实际注重精准帮扶。往常的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通常有着固定的程序、统一的内容,这种千篇一律的送温暖方式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满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同的贫困家庭有着不同的贫困成因和需求,对生活困难的老人,或许棉衣、棉被在这个冬天最为需要;而对寒门学子,学习用品以及下学期的学费,他们最为关心。有重病患者的家庭,渴望送医送药、减轻医疗负担;有脱贫愿望的群众,则盼致富信息、技术和项目。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注重精准帮扶。要“对症下药”和“量体裁衣”,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由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将“大水漫灌”转为“精确滴灌”,只有这样,才能号“准”困难群众的“病根”,送“准”脱贫的良方,满足不同的需求,避免出现类似残疾老人接收短裙短裤的尴尬和滑稽,让困难群众感受更加暖人的温暖。
要着眼长远创新帮扶机制。关心困难群众,通过精准帮扶使他们摆脱贫困,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进小康,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关心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全力做好节日期间的走访慰问送温暖工作,但更要重视和加强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扶贫帮困工作。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落实好各种惠民利民政策,把对困难群众的服务做实在平时;我们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了解困难群众到底“困”在哪里、“难”在哪里,在“送什么”“怎么送”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我们要创新帮扶机制,实施精准帮扶,努力激活和提高“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困难群众真正拥有持续的温暖和更为真切的“获得感”,进而增强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联系:cgeditor@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