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

2016-08-31 06:55朱银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杭州310015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6期
关键词:败血症新生儿血清

朱银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

朱银燕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血清中性粒细胞多肽1-3(HNP1-3)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7.10%,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PCT、CRP及HNP1-3水平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儿血清HNP1-3水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中西医结合新生儿败血症疗效人中性粒细胞多肽1-3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发病率高达16.4%[1]。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其病情变化迅速,是致使新生儿期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2]。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相关诊断标准[3]。入组标准:符合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诊断标准;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2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新生儿败血症患儿61例,男性43例,女性18例;胎龄27~40周,平均胎龄(34.13±2.78)周;出生体质量1087~3231 g,平均(2104.32±178.93)g。依据随着随机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400 mg/(kg·d)入液静滴,初始低速为5滴/min,观察0.5 h若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则加快速度,2 h滴完,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治疗,组方:茵陈10 g,栀子5 g,大黄5 g,金银花10 g,黄芩10 g。水煎服,取汁45 mL,每次15 mL,每日分3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5 d。

1.4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儿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2)观察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均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装于不含抗凝剂的试管内,室温下自然凝集20~30 min,离心,分离血清,置于-80℃保存待测;3)观察两组患儿血清中性粒细胞多肽1-3(HNP1-3)变化,取上述血清标本测定;4)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发生情况。

1.5疗效标准参照文献[4]拟定。治愈:患儿症状、阳性体征消失,以及患儿检查未见异常。显效:患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以及患儿检查未见异常。有效:患儿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以及患儿检查至少有1项未完全恢复。无效:患儿症状、体征及检查无改善。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率和(±s)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组内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儿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3。观察组患儿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0.05)。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T、CRP及HNP1-3水平比较见表4。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PCT、CRP及HNP1-3水平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 别  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 5.63±1.35△ 7.83±1.74△对照组 8.56±1.87 12.32±2.59 n  体温改善时间(h)31 3.87±0.84△30 5.97±1.34

3 讨 论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指新生儿期真菌或者细菌侵入血循环且在其中大量繁殖,以及产生毒素致使的一种全身性感染,同时也为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5-7]。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是非特性的,目前西医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8-10]。中医学认为新生儿败血症应以黄疸为主治疗,黄疸主要是由于母体湿热邪毒熏蒸于胎引起,或者由于先天元气不足、脾未健运、不能输泻,从而导致湿热内蕴郁而发黄[9-10]。笔者本研究采用中药汤剂中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功效,栀子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泻火除烦功效[11-13],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腑泻热功效[14-17]。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栀子、大黄、金银花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且具有解热、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笔者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疗效;观察组患儿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体征;两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观察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血清PCT、CRP水平,改善患儿症状。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T、CRP及HNP1-3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T、CRP及HNP1-3水平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HNP1-3(ng/mL)PCT(ng/L) CRP(mg/L)观察组 治疗前 78.42±6.51 (n=31) 治疗后 49.83±3.41*△对照组 治疗前 79.17±6.78 7.21±1.85 21.78±5.42 1.83±0.45*△11.09±2.31*△7.12±1.69 22.35±5.27 (n=30) 治疗后 58.79±4.15*3.41±0.79* 16.79±3.49*

防御素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阳离子多肽,能够参与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害的宿主防御机制,同时也为机体重要的一种内源性免疫成分[18-19]。防御素分为α-防御素与β-防御素,其中HNP1-3为人α-防御素。近年来研究发现HNP1-3是HNP的主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有关新生儿败血症与HNP1-3之间相关性尚无影响。笔者通过初步研究发现,组患儿血清HNP1-3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观察组患儿血清HNP1-3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血清HNP1-3水平。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儿血清HNP1-3水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朱绪亮,杨嘉琛,吴星恒,等.176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407-409.

[2] 李燕,潘新年,韦秋芬,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1):9-11.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S].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4]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347.

[5] 陈婷,陆勤,杨力,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3):220-223.

[6]赵华.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方法探讨[J].健康之路,2016,15(1):71-72.

[7]唐晓娟,冯星.1606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3):210-213.

[8] 陈国庆.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CD64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5,21(6):21-23.

[9]刘艳,春常杰.新生儿败血症64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55-56.

[10]刘伟,陈玲,专晨昱.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4):405-407.

[11]刘艳莉.加味茵陈蒿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3):37-39.

[12]曲长江,秦微,曲静,等.茵陈蒿汤对β-葡萄糖醛酸酶UDPGT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245-246.

[13]邵靓杰.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8例 [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89.

[14]陈燕,赵辉,谢锐.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近况[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2):178-180.

[15]谢明坤.大黄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9):1465-1467.

[16]丁丽,邹宇,李智永.大黄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165-166.

[17]郑世华,仝巧云,朱宗耀,等.不同途径注入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7):437-438.

[18]钱颖.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疗效观察 [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2):59-62.

[19]高中秋,黄静,黄琼,等.中医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与经济对比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 (1):23-26.

R722.13+1文献标志码:B

1004-745X(2016)06-125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109

(2015-12-20)

猜你喜欢
败血症新生儿血清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