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虹倩,杨满根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13)
福建省海水养殖业产量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
郑虹倩,杨满根*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13)
海水养殖业合理的结构与良好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福建省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福建省1983—2012年的海产品产量与海水养殖产量数据,研究了福建省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等海产品和海水养殖产品的产量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海水养殖主要以贝类、藻类为主,海洋捕捞主要以鱼类、虾蟹类为主;分析了福建省海水养殖的养殖比、面积、单产等的发展趋势,得出鱼类、虾蟹类增加趋势较大,增产潜力大;针对福建省海水养殖产量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为渔业部门指导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海水养殖;养殖比;结构特征;发展趋势
福建省海域面积13.6×104km2,水深200m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104km2,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浅海滩涂可利用养殖面积达15×104hm2。福建省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港湾内、湾外近岸海域及部分有岛屿掩护的开放海域,以传统的养殖模式为主,以筏式养殖产量最高,其后依次是池塘养殖、普通网箱养殖和底播养殖,高位池、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和高密度深水网箱等集约化养殖较少。福建省养殖结构经数次调整,逐步形成了多品种、高效益养殖的新格局[1],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黄鱼、鲷鱼、牡蛎、鲍、海带、紫菜、江蓠等养殖产量居全国第一[2]。福建省海产品创造的经济价值对渔业贡献极大,海水产品产值占渔业产值的80.22%,海产品分为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两大类,而福建省的海水养殖产量自1998年开始大于海洋捕捞量,2013年福建省海水养殖产量达3 548 960t,占海水产品产量62.05%,实现“以养为主,捕捞并举”的局面,海水养殖业已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近年来潜在海水养殖区选划,养殖模式与育苗技术进步,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将进一步发展,本文研究了福建省海水养殖业产量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养殖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借鉴,旨在促进海水养殖产业的科学投入和合理发展。
1.1主要养殖种类及其产量结构特征
福建省海水养殖对象主要有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其中鱼类主要有大黄鱼、鲈鱼、石斑鱼、眼斑拟石首鱼、高体鰤、双斑东方鲀、牙鲆、大菱鲆、真鲷、黑鲷、黄鳍鲷等;虾蟹类主要有凡纳滨对虾、刀额新对虾、长毛明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拟穴青蟹、三疣梭子蟹等;贝类有葡萄牙牡蛎、皱纹盘鲍、东风螺、贻贝、扇贝、泥蚶、缢蛏、花蛤、文蛤等;藻类有海带、坛紫菜、江蓠和羊栖菜等。四类海产的总产量结构与海水养殖的产量结构存在差异。1983—2012年,福建省海产品的产量结构为:贝类>鱼类>藻类>虾类,贝类、鱼类所占比重较大,二者比重之和占83%(图1)。而海水养殖产品的产量结构中,贝类、藻类占最大比例,二者比重之和占93%,而鱼类和虾蟹类的比例较小(图2)。这表明福建省海水养殖业中,以贝类和藻类养殖为主的浅海滩涂养殖占有较大比重,而以鱼、虾为主的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所占比重较小。福建沿海滩涂、浅海大部分布在港湾、河口附近地带,饵料丰富,开发利用方便,为贝藻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场所,此外,其投入小、效益高、风险低,所以贝类养殖发展迅速,在海水养殖产品中占最大比例。而池塘养殖、普通网箱养殖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如易受赤潮、台风等环境因素影响;精养式池塘养殖、抵抗大风浪的深水网箱养殖需要较高的投入,因而鱼类、虾蟹类发展受到限制,使得其在海水养殖产品中仅占较小的比例。
1.2养殖比特征
海水产品产量包括海水养殖产量与海洋捕捞产量,为表征海水养殖产品产量占整个海产品产量的比重,定义养殖比p=m/t,式中m为海水养殖产品产量,t为海水产品总产量,p越大海水养殖所占比重越大,当p>0.5,海水养殖产品产量超过海洋捕捞产品产量。从总产量来看(表1),海水养殖产量略大于海洋捕捞表明福建省已经实现了“以养为主,捕捞并举”的海产品发展目标。从养殖对象来看,藻类养殖比最高,贝类次之,虾蟹类较少,鱼类最低。这表明,福建省形成了海水养殖以贝类、藻类为主,海洋捕捞以鱼类、虾蟹类为主的渔业发展现状,这些结果与上述产品产量结构特征的分析一致。从养殖对象的养殖比可以看出,福建省海产品中,贝类和藻类的养殖已达到一定规模,而鱼类、虾蟹类养殖比重偏低,捕捞强度大。研究表明,福建省近海的沿岸、近海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已严重过度利用,多数底层经济鱼类年开发率超过0.5,有的甚至高达0.7以上,过度的捕捞已导致底层经济鱼类资源出现严重衰退,有些品种甚至衰竭,因此需要大力发展鱼类、虾蟹类的海水养殖,改善海水养殖业的产品结构,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表1 福建省海水产品养殖比(1989—2012年)Tab.1 The culture proportion of the marine andaquatic products yield in Fujian Province(1989—2012)
应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对各类海产品产量、各类海水养殖产品产量和海水养殖产品的养殖比等时间序列作趋势显著性检验,用Sen’s坡度估算量计算趋势的大小,以分析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2.1养殖产品产量发展趋势
各类海产品产量和各类海水养殖产品产量的数量级有较大的差异,直接用各产量的Sen’s坡度估算量难以比较趋势的相对大小,因此先对各类海产品产量和各类海水养殖产品产量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再计算Sen’s坡度估算量,并比较各类海产品和各类海水养殖产品趋势的相对大小。
趋势显著性检验及Sen’s坡度估算量的结果见表2。无论是总海水产品还是海水养殖产品,也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各类产品的产量,增加的趋势都能通过9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建省海产品和养殖产品的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总体而言,海水养殖产品产量的增加趋势大于总海产品产量的增加趋势,这表明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发展是海产品增产的主要推动力。就总海水产品而言,藻类产量的增加趋势最大,其后依次为总产量、贝类产量和虾蟹类产量,鱼类产量的增加趋势最小。就海水养殖产品而言,鱼类产量的增加趋势最大,其后依次为虾蟹类、藻类和总产量,贝类产量的增加趋势最小。考虑到总海水产品中鱼类产量比例相对较大,而养殖产品中鱼类产量相对较小,不难发现,总海水产品中,鱼类的增加趋势主要由养殖产品中鱼类增加趋势所致。这些结果,一方面说明福建省近海可捕捞鱼类资源下降,捕捞业增加缓慢;另一方面也说明福建省海水养殖业中,鱼类养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起步较晚,养殖产量受政策性影响较大,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使得部分经济鱼类资源出现衰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部提出海水养殖发展的主攻方向为:适度发展藻类、扇贝、贻贝[3],重点突破鱼、蟹,之后提出调整压缩湾内养殖,开发-10m等深线以外海域的发展战略,使得鱼类养殖面积和产量得到快速发展。在总海产品和海水养殖产品中,贝类产量均占有最大比例,但其增加趋势在海水养殖产品中最小,在总海水产品中也不大。这表明主要依靠海水养殖(滩涂养殖)的贝类,其产量增加的空间有限,福建省海水养殖业中贝类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品种构成的调整,提高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品种的养殖,以提高贝类养殖的经济效益。
表2 各类产量趋势Tab.2 The trends of various aquatic and marine production
2.2养殖比变化趋势
对福建省各类海水养殖产品的养殖比进行趋势性分析,除藻类养殖比的增加趋势(图7)外,总产量的养殖比和各养殖产品的养殖比增加趋势均显著(图3~6)。总产量的养殖比增加趋势最大(图3),其次是虾蟹类(图5)和贝类(图6)的养殖比。除总养殖比外,各养殖产品的养殖比中,虾蟹类的养殖比增加趋势最大。养殖产品的产量结构中,虾蟹类的比例最小;从养殖产量的发展趋势看,虾蟹类产量的增加趋势较大,仅次于鱼类(图4)。海水养殖业中,经济价值最高的虾蟹类的产量和养殖比以较大的趋势增加,表明福建省海洋养殖业的产品结构已有较大改善,海水养殖产品的构成日趋优化。
总养殖比的增加趋势最大,但是其增加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9至1996年海水养殖业发展缓慢,7年间养殖比仅增加0.045,养殖比低于0.3,海产品仍以捕捞为主。自1997年始海水养殖业呈跨越式增长,1997年养殖比为0.492,较上一年增加了0.199,1998年海水养殖比首次超过0.5,海水养殖产量超过海洋捕捞,之后连续多年保持在0.5以上且逐年增加,2010年海水养殖比达0.601,海水养殖产量所占比重进一步扩大,海洋捕捞所占比重不断减少。这意味着21世纪以来,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
各养殖产品的养殖比中,虾蟹类的养殖比增加趋势最大,但其增加趋势具有明显的波动性。20世纪90年代初虾类由于病毒侵袭,1992年虾蟹类产量减少到9 561t,养殖比严重下降,不足0.07,此后随着对虾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养虾业逐渐复苏,至1998年虾蟹类的海水养殖产量超过1989年,近几年虾蟹类养殖产量增加迅速,2012年养殖比达0.302,产量达134 302t。这表明虾蟹类的养殖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对虾蟹类养殖而言,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以改进养殖技术和提升应对环境变化风险的能力。
各养殖产品中,以近海滩涂、浅海养殖为主的贝类和藻类的增加趋势不大或不显著。在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的产品结构中,贝类和藻类占最大比例,但其产量和养殖比的增加趋势都不大。表明贝类和藻类养殖产量增加的空间受限。已有研究表明,福建省近海滩涂养殖中,贝类和藻类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一些港湾贝类和藻类的养殖超过容量,养殖面积和密度正在减少。另一方面,贝类和藻类的产量和养殖比的变化呈现比较明显的波动特征。原因可能与赤潮、高温、病害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贝类和藻类的养殖而言,除加强应对环境变化风险的能力外,改进养殖品种的构成,提高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的比例,以提高贝类和藻类养殖的经济效益,是福建省贝类和藻类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鱼类的养殖比显著增加,但是增加的趋势最小。在福建省海水养殖产品的产量构成中,鱼类的比例最小,养殖比也偏低,产量增加缓慢。缺少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普及,海水养殖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是福建省海水养殖业中鱼类养殖产量的增加难以有较大突破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鱼类养殖而言,也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发展能抵抗大型风浪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养殖模式。
2.3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变化
1983—2012年海水养殖业不断发展,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海水养殖产量、面积、单产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图8~10)。期间养殖产量有一次飞涨,一次减产,分别发生在1997年和2007年,主要原因为养殖面积的增加和技术进步使得单产的增加。1983年养殖面积为30.27hm2,随后增加速度先慢后快,面积最大的为2004年,达147.29hm2(图9),而2005年福建沿海兴起了围填海热潮,部分原有的养殖海域被迫退出,致使之后几年海水养殖面积持续下降,2007年面积减至110.12hm2,2008年之后海水养殖面积出现回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单产在4.5t/hm2至4.9t/hm2波动,之后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抗风险能力提升单产增加,1997年单产跨越式增加到17.98t/hm2,单产在一个新的高度缓慢增加,2006年增至最大,为27.92t/hm2,随后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缓慢回升。
1983—2012年海水养殖业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3—1996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海水产品养殖致使渔民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水养殖业发展,这期间养殖面积增幅最大,共增加了61.83hm2,但养殖技术和模式不够成熟,抵抗灾害能力弱,13年间单产仅增加3.31t/hm2,总产量增加582 964t。1997—2006年海水养殖业处于腾飞阶段,海水养殖产量、面积和单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阶段主要受九五期间的经济政策影响,由于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海水种苗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牡蛎、大黄鱼、美国红鱼、花鲈、真鲷、石斑鱼和鲍鱼等名特优品种养殖产量大幅增长,牡蛎吊养、工厂化苗种培育、网箱养殖等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方式得到普遍推广,1996年单产为7.80t/hm2,1997年跨越式增长至 17.98t/hm2,是上一年的2.30倍,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1997年增加至1 881 591t,较上一年增加2.60倍。在此10年间,虽然面积仅增加7.06hm2,养殖技术的发展使得单产增加了9.94t/hm2,养殖产量增加了1 237 209t。但在这一时期末,由于福建省开展围填海,使得养殖面积开始减少,2006年海水养殖产量下降。2007—2012年这一阶段海水养殖的单产先下降后上升,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2007年海水养殖产量下降至这一时期的最低点,之后政府随后做出调整,2008年海水养殖产量开始回升,2011年产量达3 161 489t,开始超过2006年3 118 800t。
1)经济发展,投入增加。海水养殖总产量和各类养殖对象产量在时间序列上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经济因素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政府加大对海水养殖的财政投入,扶持相关海产企业和养殖户,使海水养殖成为我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还对海水养殖技术研发、养殖设施建设、优质品种繁育等进行投入,近年来,福建省利用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实施渔业良种工程建设,每年财政投入3 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积极扶持新建和改造水产苗种场,据2014年普查,全省现有海水水产苗种场2 048家,育苗水体750×104m3[4]。
2)技术进步,单产增加。随着海水养殖技术进步及其配套设备改良,养殖模式由粗养转变为半精养和精养,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海水养殖的总产量,1996至1997年海水养殖的单产提升了1.3倍,即单产一年内提高了5 894t/hm2。对虾实现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突破,使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成为虾类养殖的黄金时期,然而对虾病毒的暴发使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虾类的养殖受到重创。90年代以来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向多品种和批量化方向发展[5],名特优品种不断增加,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多项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3)气象灾害影响,产量波动。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去除技术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趋势产量后,剩下围绕时间趋势上下波动的气候产量。气象灾害对海水养殖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6]:一是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台风等引起的严重洪涝或风暴潮造成的“硬杀伤”。2004年风暴潮灾害使福建海水养殖受灾面积达10.02hm2;2008年福建沿海遭遇“凤凰”、“海鸥”、“森拉克”、“蔷薇”4次台风风暴潮过程,造成水产养殖损失8 500hm2,损失产量10.06×104t,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47亿元。二是温度、盐度等变化引发海洋生物适生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生理不适应造成的“软杀伤”。2008年受秋季高温影响,福鼎市0.35hm2紫菜烂苗,60%以上的养殖户绝收[7]。气候灾害摧毁养殖设施,降低海水养殖产量,减少渔民经济收益,甚至造成后续环境污染。
4)环境污染,质量下降。养殖区水域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石油、重金属等陆源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养殖生物体内积聚,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急性中毒死亡[8];另一类是是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其类型主要有生物污染、消毒剂和抗菌素污染[9],研究表明进行滩涂浅海养殖的贝类过滤水体摄取食物后会产生生物沉降等污染物,消耗水中溶解氧,产生H2S等有毒气体。由于福建省港湾养殖面积占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的85.38%,大部分海湾呈半封闭型,其特殊的屏障作用使得污染物富集,扩散转移能力弱。目前,三沙湾、罗源湾和东山湾三个重点海水增养殖区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部分排污口不符合国家标准使得邻近海域功能区环境质量受到污染影响[10]。相关研究表明,海水环境污染造成海水养殖生物的数量和质量下降[11-13]。
1)大力发展鱼类、虾蟹类养殖,优化海水养殖结构。鱼类、虾蟹类的海水养殖产量比重较小,但发展趋势较快,增产潜力巨大,且其捕捞强度过大,面临资源衰竭,因此要大力发展鱼类、虾蟹类养殖,合理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其在海水养殖产量中的比重。
2)稳定或控制贝藻养殖规模,重点提高品种质量,以提高经济效益。福建省贝藻养殖具有一定规模,部分滩涂浅海养殖密度过大,甚至超过环境容量,因此要将贝藻养殖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培育优良品种,打造“名、特、优”品牌,转“量增长”为“质增长”。
3)发展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福建省海水养殖业要更进一步发展,需加大科技投入,在优良选育、可持续健康养殖模式、深海养殖技术及装备、优质配合饲料、病害防治及疫苗研发等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4)保护养殖水域环境,研发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渔药,进行养殖容量评估与养殖合理布局,倡导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浅海围网养殖、贝类底播、放流增殖、虾池混养、封岛栽培、人工鱼礁等增养殖模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全面建设预报防灾体系,提前向养殖户预报气候的变化。例如预测厄尔尼诺年海域环境的变化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向养殖户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养殖户做好台风、赤潮等重大灾害的防护措施。
[1]方民杰,曾庆民,刘金海,等.福建海水养殖容量与新型在增养殖区评价与选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8-51.
[2]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16-218.
[3]李大海,潘克厚,陈玲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政策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8,3(26):57-61.
[4]游岚.福建省渔业种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水产科技情报,2014,41(6):311-315.
[5]张其永,洪万树,陈朴贤.福建省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台湾海峡,2001,2(20):266-273.
[6]卢峰本,黄滢,周启强,等.海水养殖的气象风险分析及预报[J].气象,2006,11(32):113-1117.
[7] 陆林营,吴彩彬,林秀芳.福鼎坛紫菜养殖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5(16):86-88.
[8]贾晓平,蔡文贵,林钦.我国沿海水域的主要污染问题及其对海水增养殖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1997,4(4):78-82.
[9]林贤.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现状与对策[J].资源与环境,2007,15 :143.
[10]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2012年福建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R/OL].[2013-05-31].http://www.fjof.gov.cn/xxgk/tzgg/201305/t20130531_38518.htm.[11]郑钦华,刘家富,林永添.浅析闽东死鱼事件与养殖环境的保护对策[J].福建水产,2004,(1):62-64.
[12]陈月忠,黄万红,蔡清海,等.闽南地区鲍溃烂病的研究[J].福建水产,2008,(4):31-37.
[13]黄瑞芳.厦门海水养殖鱼虾病害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对策[J].福建水产,2004,(4):29-31.
Wefoundthatthemostspeciesofmariculturewereshellfishandalgae,whilethespeciesofmarinefishingweremainlyfish,shrimpandcrabinFujian;boththegrowthtendencyandthegrowthpotentialoffish,shrimpandcrabwerelargeraccordingtoitsproportionoftotalproduction,area,perunityield.Besides,thedevelopmentprocessofmaricultureinFujianProvinceduringtheperiodof1983to2012couldbedividedintothreestagesandthecharacteristicofeachstagewasdescribed.InallusiontotheissuesonmaricultureindustryinFujianProvince,weanalyzedthecausesandputforwardcountermeasure,whichcouldprovidethefisherydepartmentwithreferenceonguidingthedevelopmentofmaricultureindustryinFujian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ariculture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ZHENG Hongqian,YANG Mangen*
(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13,China)
Thereasonablestructureandexcellentdevelopmenttrendofmaricultureindustryareconducivetothelong-termdevelopmentoftheeconomyinFujianProvince.ThispaperanalyzedstructuralfeaturesanddevelopmenttrendofmaricultureindustryinFujianandproposedtheproblemsandstrategi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fisherybasedonthedataofseafoodproductionandmaricultureproductioninFujianProvincefrom1983to2012.
mariculture;themaricultureproductionproportionoftotalproduction;thecharacteristicsofstructure;thedevelopmenttrend
2016-03-11
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类)项目“厄尔尼诺对福建省海水养殖的影响”(编号201410394016).
郑虹倩(1994-),女,本科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E-mail:495457387@qq.com
杨满根(197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气候变化影响.E-mail:yangmangen@163.com
S92
A
1006-5601(2016)02-01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