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波,顾 新,吴光东,龚 英
(1.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重庆 400067;2.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67;3.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4.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
吴绍波1,2,顾新3,吴光东4,龚英1,2
(1.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重庆400067;2.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67;3.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4.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能够实现技术知识的积累,克服合作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瓶颈,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增殖。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有模仿学习、人员流动、非正式交流等多种方式。技术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传导路径有同一创新链条上的知识传导、创新链条间的知识传导、轮轴式知识传导三种类型。技术学习的效率受到知识粘滞特性、知识冲突因素、关系特性等多种障碍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克服这些障碍性因素的影响,提高技术学习的效率。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学习
创新生态是核心创新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同行业竞争对手及产品服务的其他相关配套提供主体所构成的合作伙伴关系[1],创新生态内的创新主体通过共存共生、互动合作、交互学习、共同进化,构建共同的创新系统。从技术结构看,如图1所示,一个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可由横向和纵向创新链条交错构成,当然,单单一条纵向或横向创新链条也可视作一个小的创新生态系统。
图1 创新生态系统构成图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是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主体要素交互作用,进行知识和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实现知识的开发、扩散、应用和创新的过程[2]。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可以实现技术知识的积累,克服合作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瓶颈,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增殖。目前,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运行机制[3-8],但还没有文献研究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因此,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过程,是集成多种技术知识的过程,其学习方式包括员工流动、技术模仿、正式及非正式沟通机制[9]。
1.1模仿学习
对于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中的企业而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模仿创新则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捷径。回顾创新的历史,那些原始创新的企业不一定是市场的领先者,而那些模仿创新的企业不一定就是市场的追随者。IM 的先行者是美国的ICQ和MSN,但在中国,即时通信的领先者是模仿他们的QQ;eBay曾是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马云的淘宝只是跟随者和模仿者,但现在eBay 在中国的业绩却惨不忍睹,无法和淘宝相提并论。对于技术追随者而言,它可以通过包括企业联盟、非正式观察和逆向工程等途径实现模仿学习。例如,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HUAWEI-3COM,通过战略联盟关系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华为成功地模仿到了3com的存储技术。再如,联想集团在2004年收购了IBM的全球PC业务,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成功地模仿到了国外成熟的PC技术、营销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电脑业强者。
1.2人员流动
员工在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流动能够促进知识在企业间的扩散。Lawson[10]发现在剑桥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员工在企业之间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频繁流动不但能够提供广泛的技术与技能,也能够促进知识的流动。员工不但本身拥有技术知识,他们也会和以前工作所在的大学或企业保持联系,这种具有历史传承性、建立在彼此信任及理解基础上的联系,能够促进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的持续流动。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员工流动一般发生在横向企业与竞争者之间、合作者之间、纵向创新链条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之间、企业与公共服务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之间,以及外围组织与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组织之间。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员流动比系统外部更为频繁,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在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企业技术互补或者技术相似,人员技术背景差异不大,有相关行业经验,人员流动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职位更为容易;另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企业之间频繁交流,人员经常互动,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关系纽带成为寻找工作机会的重要途径。
1.3非正式交流
非正式交流指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内就职于不同企业的员工有可能彼此熟悉,并且在工作之外发生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共享技术知识。尤其对于隐性知识而言,由于其难以准确表达,呈现出显著个体特征,通常以文化、精神、个人经验等形式存在,很难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技术学习必须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授、耳濡目染等非正式的交流方式才能进行。以葡萄酒的调制为例,葡萄酒的酒香由多种香气香味物质构成,这种香气香味很难程序化或者设定配方,只能依靠调酒师个人经验和感觉来进行,调酒技术也只能靠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Arrow[11]把这种知识扩散方式比喻为“传染病”的蔓延,只有频繁“接触”交流才能成功。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非正式交流网络能够有效营造开放的创新环境,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内知识的流动和沉淀,加速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提高不同知识源的知识碰撞、整合频率,最终提高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创新水平。例如,硅谷维尔山的“马车轮酒吧”是当地颇受欢迎的酒吧,它是工程师们相互交流意见、传播信息之所,马车轮酒吧因此被誉为“半导体工业的源泉”,极大地提高了硅谷半导体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创新水平。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传导路径可以分为同一创新链条上的知识传导、创新链条间的知识传导、轮轴式知识传导三种类型。
2.1同一创新链条上的知识传导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内同一创新链条上的知识传导并不是单向的,这种知识传导有可能从上游技术环节传向下游技术环节,也可能从下游技术环节传向上游技术环节。同时,这种知识传导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如图2所示,企业1与企业2、企业2与企业3之间的知识传导是直接传导,企业1与企业3之间的知识传导是间接传导。同一创新链条上的知识传导使得配套产品知识在上下游企业传播,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内配套产品接口兼容。
图2 同一创新链条上的知识传导图
2.2创新链条间的知识传导
复杂的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很多时候不是由单一的创新链条构成,有时候由若干条创新链条纵横交错而成,如图3所示。处于交叉点的企业是各条创新链条的知识传导枢纽,它频繁地在各条创新链间学习和传递知识。例如,一个零部件企业为多个半导体照明企业提供零部件,在一个半导体照明企业的学习交流中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无意之间在另一个半导体企业的沟通中扩散开来。创新链条间的知识传导跟同一链条上的知识传导相比,技术在不同配套产品之间扩散,技术扩散范围更大。
图3 创新链条间的知识传导图
2.3轮轴式知识传导
图4 轮轴式知识传导图
当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只有一个核心企业,企业周围都是具有各种创新能力的配套企业时,那么这个企业就处于知识创造与技术学习的核心地位,其他企业围绕着核心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如图4所示,实现轮轴式知识传导。当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不是很大的时候,新产品的开发一般由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共同完成,虽然开发过程中仍然由核心企业主导,但配套企业仍然会参与其中,进行学习交流,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并且共享创新成果,知识的传导是双向的。当核心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与周围的配套企业相比强很多时,核心企业一般开发出产品的全部工艺流程,把新技术转移给外围进行配套产品的生产,产品知识从核心企业大量流向配套企业。核心企业可能把产品生产活动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转包给外围的配套企业。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学习是一个知识流动的过程,在知识流动过程中,技术学习的效率受到知识粘滞特性、知识冲突因素、关系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不是你想的那样,我……”被我误解,秦风的眼中,突然涌起了泪花。“你怎么哭了?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我们是好朋友,我会帮你的。你需要多少钱?”在我的逼问下,秦风忍了很久,泪水终是夺眶而出。在他哽咽的诉说中我才明白,原来秦风是想帮助在老家的同桌,那男孩生病了,病得很重,他想捡空瓶子卖,攒钱寄回去……
3.1知识粘滞特性
知识粘滞性是指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从而难以在企业间顺利实现流动。Zander和Kogut认为,隐性知识由于很难明确表达,所以在企业之间转移的难度非常高[12]。Dougherty通过对五家公司18个新产品开发小组的80名成员的调查发现,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拥有对用户需求、技术实现可能性的不同粘滞性知识,从而使部门之间的知识转移出现困难[13]。因此,对于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员而言,由于隐性知识与各企业的组织发展历程、内部规范等特定因素密切相关,要实现跨越企业边界的知识流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虽然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合作过程中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程序、方法以及信息技术支持手段等正式机制实现知识跨组织流动,但是,以信息技术等手段为基础的正式机制对于隐性知识的跨组织流动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企业组织中人的因素才是隐性知识共享的决定性要素[14],隐性知识的流动更多地依赖于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组织成员的互动关系。
3.2知识冲突因素
知识冲突是指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员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彼此之间的互动不能发生知识“碰撞”而实现技术学习。例如,在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大学、科研院所或者从事基础研究的企业可能更多地拥有基础研究阶段的知识,但与产品商业化相距甚远;而接近于市场端的某些企业可能更多地掌握了消费者的需求知识,在产品商业化方面拥有更多知识,但拥有的基础研究阶段的知识却比较少。虽然这种知识差距使得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合作显得更为必要,但是,稀少的知识重叠并不利于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吸收。例如,生物技术人员与历史学家由于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如果聚集在一起讨论学术想法,双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的可能性比较小。人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当他不能将外在信息匹配到现有任何一个知识框架时,将重新审视分析外在信息,并修改现有的知识结构或者干脆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加工这些全新的信息,但如果外在信息与已有知识背景鸿沟过大时,他就会把外在信息当作不相关信息忽略[15]。
3.3关系特性因素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特性可归纳为维持关系的力度、组织间的相互信任、以往合作历史及合作氛围[16]。如果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维持关系的力度不够,在合作中投入的互补资源就会相对较少,彼此互动的机会也不多,技术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同时,由于知识具有无形性、外部性等特点,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合作中存在知识悖论问题,也就是如果知识发送方真实地向合作方传递了知识,合作方一旦掌握了知识,知识就丧失了本身的交易价值,合作方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再合作。由于企业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防范,知识的无形性使得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存在对知识的保护行为,所以,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可能缺乏信任。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弱点去获取利益[17],它是企业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对合作伙伴的一种依赖。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突出,很容易出现彼此互不信任的博弈行为。例如,一方在创新生态系统内部投入了较多技术知识,而另一方可能仅投入极少的技术知识,或者投入质量较差的技术知识,而投入技术知识的多少与质量高低在契约中又很难约定,所以契约的不完备为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空间。
根据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学习的障碍问题,为了提高技术学习效率,可采取如下措施:
4.1降低隐性知识的粘滞性特征
由于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的大脑以及企业的组织惯例和规范中,要减弱甚至消除其粘滞性特征是一件很难的事。首先,创新生态系统要采取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可文本化技术等手段,提高隐性知识的编码化程度,尽量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把蕴藏于个人大脑中的知识转化为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所共享的知识。其次,创新生态系统要建立交流数据库,在隐性知识显性化之后通过数据编码储存于数据库中,当个人或组织需要知识时方便其查询到所需要的知识。最后,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加强企业之间接触人员的交流,这种交流既可以是定期的正式会面,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还可以是工作人员前往合作企业的交流学习。
4.2消除知识冲突对技术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Cazden[18]把知识冲突称为技术学习中的催化剂。当知识冲突发生时,它会使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产生一种内在解决问题的要求,对技术学习起着驱动作用。然而,当知识冲突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它对技术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创新生态系统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这种负面作用。
首先,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组建之初就要寻找具有知识协同点的合作伙伴。知识协同是指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的互相协作与配合过程中,通过整合创新生态系统内的知识资源,使系统内的知识要素的运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差异走向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大于各部分效益之和的过程[19]。 一般而言,能实现知识协同的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应具有相似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与价值观念,在技术学习过程中能较大程度地吸收合作伙伴的知识。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之初,企业组织应通过分析企业业务行为、拓展价值链等多种方法,识别知识的协同机会。为了考察与潜在合作伙伴的知识协同能力,必须采用一定的量化维度来分析。借鉴Rodermann[20]对协同机会的考察,可以用表1来评估协同机会。
表1 知识协同机会评估示例
其次,当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员知识冲突发生时,各成员要把冲突直观地表达出来,与合作伙伴分享自身的知识,使对方易于理解,提高合作伙伴的吸收能力。同时,创新生态系统成员要学会倾听合作伙伴的观点和意见。在痛快表达自身意见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倾听对方的意见,从对方观点中吸取思想,捕捉有价值的观点,并思考其不足之处。好的倾听不仅使对方感觉到尊重,还能让对方能更加友好、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其意见,同时也能使自身更好地领悟合作伙伴的核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住双方的分歧所在[21]。
4.3提高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首先,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应加强管理控制,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体系,利用声誉机制约束合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声誉代表外界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评价,是在过去行为基础上发展信任的媒介。如果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信息充分共享,合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有损企业的声誉,从而会被全体成员所了解。合作者的一次机会主义行为的代价不是失去某一个合作对象,而是会被关系网络的全体成员逐出创新生态系统,失去所有的合作机会。所以,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实施”的信任自律机制。
其次,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应增加专用性资产投入。专用性资产是一种投入的“抵押物”,当创新生态系统内其中一方对合作伙伴施与信任的时候,另一方在技术学习过程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就必须考虑专用性资产的“抵押”所带来的损失。创新生态系统的专用性投资提高了创新生态系统的退出壁垒,是一种对合作关系的“承诺”、对长期合作的期望,意味着企业在技术学习过程中不会有短期的投机行为。因此,专用性投资能增加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彼此间的信任程度,能够减少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猜忌,使企业组织间在合作中“亲密”而“无间”,知识由此能够在彼此互动的关系纽带中实现流动,提高技术学习效率。
(1)从学习方式上看,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从组织层面上可以通过向合作伙伴模仿学习获得技术知识;同时,人员流动是技术学习的重要方式,创新生态系统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跳槽应采取正确的态度,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吸收外部企业知识;此外,创新生态系统要营造开放的外部环境,如不定期举行交流会议等,加强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
(2)从知识传导路径上看,存在同一创新链条上的知识传导、创新链条间的知识传导、轮轴式知识传导三种类型。知识传导实质是技术知识在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企业之间的流动过程,它有利于配套产品接口知识的兼容,因此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应主动加强知识传导努力,以便于配套产品的协作开发。
(3)从技术学习的障碍性因素看,为了克服技术学习障碍,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需要采取可文本化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等方式降低隐性知识的粘滞性特征;为了消除知识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在组建之初就要寻找具有知识协同点的合作伙伴,需要合作成员直观地表达自身的观点;此外,创新生态系统还应加强企业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应提高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1]张利飞.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4):57-64.
[2]何铮,顾新.知识网络中组织之间交互式学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3):95-100.
[3]吴绍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投入激励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9):71-76.
[4]吴绍波,顾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1):13-21.
[5]张利飞.创新生态系统技术种群非对称耦合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7):1100-1107.
[6]欧阳桃花,胡京波,李洋,等.DFH小卫星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研究:战略逻辑和组织合作适配性视角[J].管理学报,2015,12(4):546-557.
[7]吴金希.从“带土移植”到创建创新生态体系:基于同方威视的探索式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4):66-75.
[8]吕一博,蓝清,韩少杰.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因:基于ios、android和symbian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149-160.
[9]易开刚,马骊.转型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的传导机制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本地知识溢出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4(11):45-56.
[10]LAWSON C.Towards a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reg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3):65-91.
[11]KENNETH J Arrow.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
[12]ZANDER U,KOGUT B.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1):76-92.
[13]郭斌,陈劲,许庆瑞.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界面管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7):38-41.
[14]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M].New York:M.E.Sharp Inc,1967.
[15]张钢,倪旭东.知识差异和知识冲突对团队创新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5):926-933.
[16]石书玲.知识联盟中共有知识分享与私有知识保护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6(2):416-421.
[17]SABEL C.Studied trust:building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in a volatile economy[J].Human relations,1993,46(9):1133-1170.
[18]COURTNEY B Cazden.What goals should schools be trying to meet?essay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form:how school remakes mind and society by David R.Olson[J].Human development,2004(5):327-330.
[19]吴绍波,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知识协同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8):83-87.
[20]RODERMANN M.Strategists synergy management[M].Wiesbaden,1999.
[21]倪旭东.知识冲突的知识整合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9(7):53-55.
[22]RING P S,VAN DE VEN A H.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90-118.
(责任编辑沈蓉)
On Technology Learning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Emerging Industries
Wu Shaobo1,2,Gu Xin3,Wu Guangdong4,Gong Ying1,2
(1.Strategic Planning School,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2.Chongqing Municipal Key Laboratory of E-commerce and Supply Chain Systems,Chongqing 400067,China;3.Business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4.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Technology learning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emerging industries can realize the accumulation of technology knowledge,overcome the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product,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whole innovation ecosystem.The technology learning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emerging industries has a variety of ways,such as imitation learning,personnel flow,an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nd so on.The conduction path of knowledge in technology learning process has three types,such a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 one innovation chain,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 different innovation chains,and transmission in the axle.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learning is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knowledge stickiness,knowledge conflict and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So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learning.
Emerging industry;Innovation Ecosystem;Technology learni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研究”(713032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跨组织关系演化的知识链关系治理研究”(715711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导向型供应链跨组织知识流驱动项目价值增值的内在机制”(7130106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知识链组织合作创新的稳定性机理及其协调管理研究”(12YJC63023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组织合作创新的专利实施战略联盟研究”(13YJC630246)。
2015-10-14
吴绍波(1979-),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F27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