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民(云南广播电视台)
《带着耳朵走武定》巡礼
李利民(云南广播电视台)
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发展思路,以期待云南2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更好更快地融入中华文化瑰宝之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需求,地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也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大力发掘和保护本省即将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使千百年来,历久弥新、传唱不衰的民间音乐焕发新生,炫满广大电视观众的生活舞台。《武定酒歌》 《武定情歌》等一大批云南民间音乐,就是这样从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乡寨走向外界,走出国门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捧!
武定县是以彝族为主体的苗、傣、傈僳等多民族世居地。它曾是彝族祖先“罗婺部落”繁衍生息之地;它还是“彝族十月太阳历”发掘之地。该县境内有“西南第一山”美誉的狮子山;有堪称“地球上一道美丽疤痕”的己衣大裂谷。古朴多彩的民间风情和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当地丰富多彩的古老民间音乐。
2015年早春时节,当我们云南广播电视台节目采风组一踏上罗婺大地,还来不及欣赏狮伏龙潜、传奇牡丹等满目景观时,就被武定人民优美的酒歌陶醉了……沿着清澈见底、碧海映天的秀美水城,再踏到天穹巧匠、海市蜃楼般的神奇的大裂谷,无不为当地乡民热情好客,宾至如归的气氛感动着……
一路上,松涛声、瀑布声、鸡鸣狗叫声等浑然天成的音效,合着奇景、奇人、奇歌,跌宕起伏地融入耳目,震撼着我们久违的神情。
在一年一度的猫街镇“千人跳脚”、万人歌舞的迎春盛会拍摄纪录过程中,点点滴滴无声润物的为筹备已久的聆听中国之《带着耳朵走武定》民族音乐纪录系列节目拉开了帷幕。
大地孕育了人类的生命,大地为歌者灵感蓄积源泉,而罗婺大地千百年来一直不停地为彝族毕摩供养文化传承。
“毕摩”是彝族中的知识分子,精通彝文和经书,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彝族多神崇拜的祈福“歌者”。每当到了节令和节日时,毕摩都将以念唱的方式,占卜或主持祭祀活动,同时,毕摩还带领全村人伴着酒饮与念唱,祭拜山神、祭拜火神、祭拜河神……以祈求当地百姓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平安幸福。
聆听着毕摩传神的念唱,听着听着心随毕摩,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幕景。
经由民族学方法进行乡村实地调查考证所获得的活史资料研究发现表明,残存于云、贵、川、桂等省区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始于公元前800年以前。为此,重新确定了中国在五大文明古国中的首要地位。与此同时,有关专家学者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现了比《彝族十月太阳历》更早的《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并已证实《彝族十八月太阳历》为《彝族十月太阳历》的鼻祖。
英、法、美等国以及拉美一些国家的古代历法研究学者和国际彝族文化学者认为,与《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相同的古代墨西哥印弟安玛雅人使用的《十八月太阳历》可能源自于中国彝族的《十八月太阳历》。这就彻底改变了中国文明史居于末座而跃居于世界五大文明古国的第一位。该历法且区分季节变化的准确性以及计算月、日的简明性,都优于现行公历。为此,“彝族十月太阳历”使中国跃居了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首。据悉,现代文明科技测算的太阳回归周期与《彝族十月太阳历》误差细微到小数点以后。曾经尘封在大山里,尘封在毕摩经书里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它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这在世界历法史上不亚于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如今,罗婺大地上依然延续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计算方法,依然传承着古朴的祭拜山神活动。
相传中祭山神的来历是这样的,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彝族先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无所适从。一乌氏老者,于三月间的一天,跪拜于村寨中的一棵古树下,焚香烧纸,祈求扫除人的头疼脑晕,牛死马亡。经过老者的跪拜后,洪灾、火灾等威胁人们的自然灾害消除了,那年果然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们身体康健。从此,祭山神活动在彝乡兴起并流传至今。
布谷箐,这个美丽的彝族小山村,再一次唱响了一年一度毕摩祭山神的神秘旋律。
这里有一位坚守“女性不能上神山祭拜”戒律的独居老人,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丰富祭品,眼眺神山,期待毕摩老人的迎娶,以表达她对山神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位叫优诺的毕摩世家第三代女传人,不畏自己的安危,站在悬崖峭壁之巅,手击着羊皮鼓,吟唱着毕摩祈水古歌,为地处“大裂谷”的本来等村,这个常年缺水、人困马乏的贫困山村,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晚霞的晖映下,毕摩神秘的念唱、渐渐地消失在这个宁静的小山庄。
杨丽华说:彝族的文化和风俗本身具有很大亮点,并且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很多原生态、民间民俗和古歌都已散失……
在发窝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悬挂在古树上一个久违的大喇叭,传出了一曲曲天籁般的彝族古歌,顿时,这个古朴宁静的小山村怦然焕发出了灵性与智慧。这就是杨丽华的歌声,这就是培养杨丽华音乐天赋的热土和家乡。
今天,杨丽华带着她的团队,又一次重返家乡,寻觅民间歌手。由于当地许多民间歌手,尤其是演唱古歌的老者艺人大都散居在山高路远、人烟稀少的村落,使得他们不得不自带干粮,跋山涉水,步行几十公里方能寻找到有价值的民间歌手。
为了使拘谨的民间歌手放开歌喉,他们买肉备酒,营造氛围,主动领唱,使民间艺人不知不觉在歌舞酒肉的尽兴下,围坐火塘,昼夜欢唱。
历经5年之久的采风活动,杨丽华带领她的团队,采访了50多人次民间歌手,搜集了近500首民间的彝歌彝调,之后按曲调特点和大意整理曲意,增补新词,终于完成了集展示彝族民间习俗和歌舞为一体的《罗婺彝韵》专辑。为打开罗婺古老民间文化的通道迈出了坚定的步脚。
紧跟着杨丽华又在设想打造一部彝族叙事诗一样的长歌,预计从叙说彝族“十月太阳历法”开始,把彝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寓教于乐的歌舞形式薪火相接,世代相传。以实际行动贯彻和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一贯倡导的要大力建设和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发展思路。陆续地将云南26个民族民间文化更好、更快地融入中华文化瑰宝。
杨丽华以自己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天赋的嗓音,感染了一大批传承者和追随者。燃烧了他们在罗婺大地上男耕女织、勤劳生存的激情,触动了这块土地上的生活之歌、生存之曲和生命之灵魂。
当在各种场合下,罗婺大地随处可见衣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的男女老少们日趋成熟的彝歌演唱和表演时,我们仿佛看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更能成为名扬四海的文化瑰宝。
罗婺大地曾经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罗婺大地自酿的酒也曾经充当过红军长征路上疗伤的“消毒液”。
罗婺部落是公元2000多年前,彝族先祖慕克克的后裔,南诏大理国时期正是雄冠东方三十七部的部落。部落总部在今武定县和禄劝县一带,其后裔在元、明、清时期也是闻名省内外的武定凤氏土司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传承最长的土司政权之一。祖祖辈辈罗婺部落赖以生存的祖国西南武定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曾是红军长征南渡金沙江和乌蒙雪山的重要口岸。红军革命精神的传承为罗婺后裔树立了精神丰碑,这丰碑既激发了罗婺人生活的勤劳勇敢,又丰富了罗婺酒歌的精神品质。为勇士出征、地耘田耕助推了精神动力的绵延。
早在远古时期,彝族先祖在抗击外族侵略的时候,就以鸡血混烈酒为勇士出征壮行,出征勇士咏唱:“一碗酒下肚强身又健体/抗击侵略者/壮士不回头……。”如今的罗婺后裔,在艰苦的劳作之前,喝上一碗酒,吼上一声嗓子,抹抹嘴角和胡须上的酒珠,就扛着犁上山,提着锄下地了。酒与音乐伴随着他们犁田、播种、收割艰苦的劳作都成了他们愉快的歌声:“再喝一杯羊角酒/我们就有使不完的劲/再唱几首山歌/我们劳动的成果/就能酿制快乐的生活……”
酒与火的文化,是彝山人独有的古老文化。酒酿出了优美的古歌,火燃烧着激情的彝歌舞。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早在混沌远古的刀耕火种年代,彝族人民就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以火为节日,与火同乐,与酒歌同乐!彝族先祖深厚的“火”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罗婺后代的生息与劳作,形成了“火”之民族与“火”之酒歌。
“火把节”期间,酒不仅是催化歌舞的绝佳兴奋剂,同时还是伴随“毕摩”祭祀唱念的最好助推剂。
火把节这天,毕摩首先要带全村人伴着酒与念唱,祭拜山神、河神和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平安幸福……
随着一支支火把熊熊燃烧,毕摩神情专注,虔诚凝视火把,开始了庄重祈福念唱。传说远古时期,彝族先民与兽共处,不会用火。一位叫“莫夺”的先民用木棒在朽木上钻磨,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并传授给周围的其他人。从此,彝族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莫夺司鲁”当作“火神”来祭祀,一直沿袭到今天。
罗婺彝人祖祖辈辈视酒如神灵,把歌舞作为生存的依赖。结合彝乡当地谷物、时令、气候,再经过大自然赋予的没有一点污染的山泉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制“小锅酒”,人人都会高亢彝族酒歌。
“武定那个小锅酒又甜又爽口啊/阿老婊端酒唱/不喝你莫走/要喝你就喝个够/一点也不留……”听闻着歌声里的酒香味,我们聆听中国之《带着耳朵走武定》摄制组走进了盛产“环州一号酒”的武定县环州乡,一进乡村口,迎风而来一阵阵浓郁朴鼻的酒香,真让人为之迷醉。由于当地盛产的玉米、荞麦等都是酿酒最好的原料,以及没有一丝污染的山泉水,加上当地特殊的地温气候条件,使这里酿制出的酒有了特殊的口感。罗婺彝人把它美誉为“环州一号”。
罗婺彝人素有热情好客之称,无论谁踏入彝家山寨,首先迎接你的就是羊角酒杯和乡民的迎客调:“客人来了喜事多,喜事来到家门前……”“什么是最美!家里有客人最美……”亲朋好友聚一起/笛子对对吹起来/美酒罐罐端出来/九十九层松毛为你铺/九十九只山羊为你杀……今天的日子好/四方宾客聚一起/高兴的酒歌唱起来/开心的米酒喝起来!
要是你实在不胜酒力,不肯喝,彝家姑娘和小伙就会端着酒杯唱起那首最具征服力的霸道酒歌:“阿老表端酒喝/阿老妹端酒喝/阿老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在霸道酒歌的助推下,你只得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因此,当你一踏进罗婺彝寨,罗婺酒歌就会使你陶醉,一杯杯羊角酒就会把你灌倒,你就会头枕一地民风,在罗婺彝寨的盛情怀抱中流连忘返。此时送客调唱起了:“要走的阿老表/要走的阿表妹/走了一步望两眼,哪个舍得你……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彝家美酒才刚刚上桌/还有九百九十九罐美酒敬亲人……
酒,就是这样酝醉了罗婺人的情怀;歌,就是这样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罗婺人的歌脉。对苍天的爱,对大地的爱,对世间万物一草一木及每一个生灵都充满无尽的爱,都源于这罗婺大地上酒之歌,歌之酒!
深厚的彝族文化,造就了罗婺彝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品质,罗婺男女青年同样也借助歌声传情送意,表达相互间的知心与真诚。此时,来自武定近城镇和白路乡等近40名青年男女民间歌手云集在松林密布、曲径通幽的“西南第一山”——狮子山。他们将在这里再现演绎堪称最古老和最完善的彝族婚嫁习俗。伴随着松涛声与瀑布声的特殊音效,真诚含蓄的情歌对唱开始了:“一个大碗转转酒/一个牛角转转酒/唱完美酒好对歌……”木叶传情是他们最为常见的方式,此起彼伏的情歌对唱把陌生的青年男女会合在一起。
转眼间,碧水蓝天的插甸水城河又成为了彝人男女青年三三两两约会的好地方。各分组男女情歌跌宕起伏,“葫芦巨石”好似天然录音棚,传出一曲曲天籁之音,回荡山间,融进水里。
“这条路真遥远/不去的话又想见我的阿哥/去了把脚走起泡/路还是越走越慢了……”当男女青年一路歌声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金沙江,来到堪称地球上“一道美丽疤痕”的己衣大裂谷时,他们也从相识、相恋、到相知,可以在几亿年前连接两山间的这块巨石“天生桥”上锁上“同心锁”,互许诺言,永结同心。
尽管彝人男女以歌传情已是约定俗成的自由恋爱,但为了维护女方自尊心,也为了考验男方的诚意,男方需多次上门求婚,方能订婚约。待女方同意后,男方家要选择吉日,带着礼品拜祭女方祖先,邀请亲朋进行定婚仪式。
快出嫁的姑娘焦心等候心上人的到来:白天想你夜不黑/夜晚想你天不亮……太阳不要出/月亮不要走/太阳出了阿哥要走了/月亮走了阿妹要回了……
男方亲朋好友兴高采烈正在为即将终成眷属的新人设摆桌宴、杀猪宰羊、扦松毛、布新房;而女方家闺密小伙伴们已经哭成一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女孩出嫁的头一天,姑娘家里也会设宴摆席,全村人热闹一方,看着和自己一起成长的闺密小伙伴就要离开一块长年生长的地方而依依不舍,为此延续出彝人独有的哭嫁调:我们的好姐妹要出嫁/你就要到远方生活/以后从一到十二月份的每个节气你都要回来看望我们/回到家乡来……阿妈的姑娘/在我家时候/睡醒不愁见/头枕日出上/我嫁到他家/鸡叫还做饭/阿妈的姑娘/找菜有黄叶/知者他会说/青菜黄叶多/不知者会说/懒人摘黄叶……罗婺彝族哭嫁歌是一部抒情叙事长诗,那音乐节奏时而高亢、时而低诉、时而欢乐、时而凄凉,欢乐时能让你笑出声,凄凉时人人都会流眼泪,从声调韵律到唱词旋律都十分优美。
婚宴现场已准备就序。热情的村民们为节目现场清地打扫,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上已垫好了青绿芳香的青松毛,周围树木上挂满了抬头即可吃到的李子和桃子,场面壮观让人垂涎欲滴。
新娘在完成哭嫁调环节后,随送亲队伍进入婚宴现场,当送亲队伍刚进村寨,就被迎亲的乡亲们泼水、抹花脸等好一阵“婚闹”。送亲队还需完成与接亲的队伍的歌曲对唱,若歌调内容合不上,送亲队伍需退回重来,好在经过一方紧张对唱,终于通过此最后一个关口和环节,进入了婚宴主场。拜天、拜地、拜父母,迫不及待的宴席酒歌已经此起彼伏了……
镜头里的彝族婚庆场面,反射出了久违的彝族人民深厚的文化习俗,使得当地参与节目的老辈彝人非常感动。今天,年轻的彝族青年在传承前辈对待感情的真诚,一并又融合了不断更新新生活的理念和创造新生活的渴望。
大裂谷,这道“地球上美丽的疤痕”,孕育着人世间不可逾越的心灵沟壑和变幻莫测的情感。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不停地变换角度、变换时差、变换镜头中人物,即刻变焦出大裂谷中的多形图——变形记。
聆听中国之《带着耳朵走武定》在“己衣大裂谷”外景拍摄过程中,两个常年过往“大裂谷”到学校的漂亮女孩引起了摄制组的注意,通过交流了解到这两位叫馨瑞和雅琴的乡村女孩都是当地留守儿童,她们年龄相仿都是10岁左右,她们都与久居高寒山区的外婆或奶奶生活在一起,除了每天步行近10公里山路到学校上学之外,课余时间,她们还需协助年迈的老人完成很多家务劳动。
顿情忘意之中,摄制组的镜头不知不觉转向跟拍了这两位乡村特别女孩。馨瑞告诉我们,她去的最远也是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金沙江边,听人说金沙江的水流可以流向上海黄浦江,那里是妈妈打工的地方。她说,站在金沙江边上,仿佛可以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和抚慰。雅琴一直没有说出她的父母在哪里打工,只是从她喜欢对着裂谷之间的回声大喊:“妈妈,我要回家!”这句普通不过的言语,便可感受到她对父母的依恋和对温馨家庭的向往与渴望。
另一组叠加的画面不经意间也闯入了我们的镜头,一对外地母女游客,在大裂谷途中不期而遇走近了馨瑞和雅琴。童心是最容易连通的,这位叫梦圆的外地小游客,很快与馨瑞和雅琴嬉戏起来,她们似乎早已相识,只是从交流内容上的好奇和异样的眼神里不难看出她们之间还是有些许多生活距离和差距的。梦圆讲述了她的美国之行、旋转的木马、疯狂的米老鼠,还有最好玩的另人头晕目眩的过山车……这些都是馨瑞和雅琴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她们反问梦圆,“头晕目眩”怎么还会好玩呢?而馨瑞和雅琴讲述母鸡如何孵化小鸡、老羊如何带小羊等农村轶事;梦圆也显出一脸茫然而又惊奇的表情。是音乐,这个没有心灵界限的语言,让3个不同经历、不同生长环境的女孩一下子搭起了属于她们的心灵世界。当馨瑞和雅琴欢跳当地民间歌舞,梦圆拿出随身心爱的长笛,奏响来自西洋的名曲《回家》时,从她们专注的表情中仿佛感受到,她们对美好未来是多么的向往!
这个偶遇的美好片断恰逢一年一度“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的征集。该节目送往参评后,评委们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云南,这个山美水美的歌舞王国,不仅孕育出不畏生活艰辛的云南人民,更是孕育出那里人们的高山精神和大地情怀,它们恰似一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旋律永奏不衰。为此,《裂谷》变形记荣获了2015年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社会类入围奖。